朱天官无心插柳刘某人有意得金
标签:
朱士彦吏部尚书此登临楼笔记朱天官乡贤 |
分类: 宝应种种搜奇 |
清代宝应的朱士彦官至吏部尚书,人称朱天官,是个清介廉明的高位之官。他不瞻徇,亦不刻复,有不少他所保荐的人,自己还不知是他保举的;当然也有人得了他的荫庇,因他而发财致富,而朱天官自己却不知道。
道光年间,朱士彦作为钦差勘察南河(古代称黄河自今潼关以下由西向东流的一段为南河)工程到了清江浦(今淮安市),因为他作风严谨,推诚务实,杀伐决断,所到之处,各地的群下皆战战栗栗,无所措手足,都不敢主动拜见。
朱士彦的一个表侄刘某,自宝应去清江谋事不成,勾留在清江。听说朱士彦到了清江,很想去见一见。可是自己衣着褴褛,囊中羞涩,不仅拿不出钱来带个礼品,就连所住之所追讨旅食之资已经让他窘迫之极。但期冀得到朱士彦的一点帮助,他还是打起精神走一趟。
刘某步行至朱士彦官船停靠的埠头,只见那里侍卫森严,官员排列道路两旁,毕恭毕敬地站着。他不由脚步蹀躞,心生怯意。这时,呵止之声响了起来,不准他继续前行。他只得怯怯地解释:“这位钦差大人是我的表叔。”
朱士彦到埗后,好多天都没召见当地官员,当地官员也不敢贸然去见他。听到船舱外的喧哗之声就问是什么人。手下说,这人自己说是您的表侄姓刘。朱士彦说赶快请进来。
真的是钦差的亲戚,左右这时有些后悔了,不该对刘某吆五喝六,只得唯唯喏喏将刘某请上船去。
朱刘两人寒暄一番,谈及家乡诸多时事,亲戚故旧之情,春耕秋获之况,朱士彦十分开心。他本是一个关爱民生、心怀乡梓里的贤良之人。乡邑有兴作公益事项,如:劝赈济,修城垣,他总是首先倡导,出资助力。听到家乡的消息,他当然兴致很高。
刘某也告诉他自己谋事不成之窘,朱劝他还是返回宝应,课读为正格,并赠他白银数两。两人叙谈既久,一直其乐融融。朱送他下船,他也就大步上路,直奔所住的寓所。
谁知在他们谈话之时,那些起先对刘某喝斥的官员心里忐忑不安了,心想这一定是大人的亲信,赶紧得巴结一番。所以早就准备好了轿子,把他送到寓所。
到了寓所,可不得了了,简直是门庭若市,户限为穿,都是来拜见之人。这些人都是想了解朱士彦此行目的,有什么打算,听到什么消息。刘某也是个聪明玲珑之人,就故意闪烁其词,群官一听,都惴惴不安,争着向刘某献礼,请他为自己在朱士彦面前美言几句。刘某当然知道朱士彦是根本不可能徇私舞弊的,更何况自己人微言轻,怎么能去干涉朝廷之事呢?但看着这么多的真金白银,又有些舍不得,于是辗转反侧,终于想到一个方法。
第二天一早,他仍然破衣烂衫去拜见朱士彦。那些官员也依然鹄立两排,他经过时,各人的眼睛都放出异样的光芒,紧盯着他,似乎在祈祷。只是没人与他打招呼,彼此都心照不宣而已。
刘某上了船,朱士彦有些不悦,觉得这人又来,挺讨厌的。刘某连忙说:“不是老来打扰您老人家,只是因为我在此地还有些事情未了,还要三五天才能返乡。听说您有急事要返回宝应,昨天您给我的银两,急着带回家给父母二老,想请您带去,另有一封家书,也请麻烦您老一并交付给我家父母。就是这个事,我告辞了!”
朱士彦一听,非常高兴,说你这人真是我们家乡的诚实子弟,不忘父母,纯孝至诚,咱们再聊一会儿吧。还留他吃了午饭,然后送他出舱上岸。刘某上了岸,高声说道:“求您一切费心了!”朱士彦也高声回应:“一切在心!”
这岸上的官员们虽然不知他们在船上谈得是什么,但“一切在心”四字却听得真真切切,肯定是刘某已经和朱天官说了他们的诉求。当晚各人又送了若干银两给刘某。刘某回到宝应,靠这些钱置田建园,成了殷实之户。
这个故事在陈式周先生《此登临楼笔记》中有记载,十有八九是真实的。这刘某人并没有作奸犯科,假一些官员阿谀上峰的投机心理,巧施手段,从中牟利,说起来也不算光彩;但那些官员们倒是可以从中汲取一些教训的,他们枉费钱财,是根本不可能有所斩获;至于朱士彦这样的乡贤,也要多一些戒备之心,防止有人利用乡亲之谊捞好处、谋私利而坏了自己的名声。
(文首图片为宝应朱氏家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