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野叟闲谈》中的宝应名人轶事

(2021-12-10 10:49:01)
标签:

野叟闲谈

耳食录

季榜眼上任坑杀人万千

行善积德、清廉惠政

乡土文史

分类: 宝应艺文评述

《野叟闲谈》中的宝应名人轶事


我们现在看到的野叟闲谈》,是民国的出版物,它的前身是清末光绪年间的出版物,应该是经过出版商编辑加工的。其中的许多内容是后加进去的,并非作者的原创。我想可能是出版商觉得原来的内容过于单薄的原因。

野叟闲谈分四卷,共收入作品241篇,而其中只有124篇是原创的,其余的除一篇外都是从清中期的一本名为《耳食录》的集子中选录的。也就是说,有一半的内容是加进去充数的。《耳食录》共收录了作品199篇,被选入野叟闲谈的有116篇,已经超过了一半。

有研究者视野叟闲谈为文言小说,并说受《聊斋志异》的影响,我想可能是因为加进去的《耳食录》的内容确实是“多出于儿女缠绵,仙鬼幽渺,间以里巷谐笑,助其波澜”(吴嵩梁《序》)”。石继昌先生在1985年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耳食录》前言中说:“作者文笔优美,言情状物,描写细腻,故事性强,得《聊斋》的神髓而稍纤弱。但和同时同类的作品相比,还不失为佼佼之作。”这是很中肯的评论。

经读,野叟闲谈的原创内容大多并非以故事情节为主的小说,虽然有一部分受《聊斋志异》的影响,内容为神鬼怪异的故事,但也并非作者的创作,而更多的内容是记录当时所听闻的传说逸事,应该算是与像《阅微草堂笔记》之类的笔记或称笔记小说。

因为作者是宝应人,故在他的124篇作品中,与宝应有关的人和事或提到宝应的至少有近20篇。

我们先来看看这些作品中关于那时及先前宝应一些名人的记载。


《野叟闲谈》中的宝应名人轶事
陶成的画


一位是明朝的陶成,著名画家,《隆庆宝应县志》有传。野叟闲谈卷二《陶半仙》说的是他的轶事:

 

陶先生成,字懋学,号云湖。成化辛丑(应为辛卯,公元1471年。——笔者注)举于乡。肮脏不羁,有米芾郭忠恕之风,而豪荡过之。尝闻故老云:先生少时,醉卧邑之嘉定桥(今宝应大新桥,当时称嘉定桥,又称孝仙桥。——笔者注)。闻空中语曰:有仙至。先生守至日昃,见一丐者,貌奇古异之,扎其衣。丐者。与先生笔一枝。先生自是握笔画翎毛,有从纸上飞去者。里人称为“陶半仙”云。

 

有绝艺者往往得之神助,陶成亦不例外。清《道光宝应县志》中,亦有此赠笔之说,内容几无不同。

一位是清朝的季愈,字退如,号秋圃,榜眼及第。《野叟闲谈》卷四《红裳女》:

 

吾邑季愈,未通籍时,性豪放。尝与无赖子弟为伍。值清明节,往郊外踏青。一肩舆(轿子。笔者注)至,共赞此妇大妙。愈亦神往,尾其后。有曰,能得其鞋,当共醵金钱沽美酒谢之。愈挺身自任。急走至前,竟得其绣履。众悉鼓掌,醵饮而散。

舆中人,医生某之新娶妇也。夫责其妻,疑有外遇。妻忿自缢死。

愈应乡试,首场夜,忽见妇来,索其卷,坚不与。是秋中式,联捷成进士,以第二人及第。礼闱中,妇又来,曰:将应发迹,将待君于西子湖边矣。太息而去。

后简放浙江学政,其亲戚故旧随之任者,不下百人。舟至西湖,愈忽谓家人曰:船首之红裳女子谁也?家人皆不见。言毕,已溘然逝去。随之任者,多不能归。邑人遂有“季榜眼上任,坑死人万千”之谣。至今流传不绝。愈之子孙亦凌替(衰落、衰败意。笔者注)。

 

这也是关于宝应俗语“季榜眼上任,坑死人万千”来历的一种说法。在杜乡渔隐稍后的宝应清末小说家八宝王郎的小说《冷眼观》中第十九回也写到了季榜眼的故事:

 

单就那榜眼公季愈说起来,他本来就是个赤寒的寒士,自从点了鼎甲,想去靠他吃饭的人,也不知有多少。及至后来部选着一个云南大理府知府,所有那班想靠他的亲戚本家,何止数千余众,都各人自备资斧,还有先银银子把他用,做带肚子的官亲,想明日到了地方上派好事,就可以一本万利发财的,全跟着他领凭赴任。不料甫至云南省城的码头,他老人家偶然出舱闲眺,没提防那鹢首板上小雨初晴滑似油,竟一个筋斗云骨咚下水。等船上伺候的人同邻船上官眷们知道老大人唱下河调了,就忙着派水手下去打捞。谁知慌乱了好一会,却像大海捞针,连一点影儿都莫想捞得着。可怜把那些想随宦发财的人,抛在万里之外,一个个都是有了来的盘缠,却没预备回的路费,竟有落魄异乡,身填沟壑的。所以至今宝应人还有句流口,叫做“季榜眼上任,坑杀人万千”呢。

 

不过两者相比,我倒是觉得《野叟闲谈》中的更有情趣,红裳美女的加入,构成了才子佳人的全套因素,自然有喜有悲,故事才跌宕起伏。中榜眼前有红裳女索卷,而后赴任途中红裳女索命,既有因果报应的格局,又多了几分浪漫色彩,戏剧性更强了。只是这两个作者都把季愈上任的地点搞错了,不是浙江,也不是云南,而是广东。故事也告诫我们,即使有才华,也不能恃才而骄,举止轻佻,否则,即使得了功名也会前功尽弃的。


《野叟闲谈》中的宝应名人轶事
王式丹像


还有关清朝宝应状元王式丹的,不过是他前辈王有容的事。王有容,字远度,《康熙宝应县志》有传。《野叟闲谈》卷三《飞天使者》:

 

同邑王公讳有容,令泰和。清廉多惠政,既卒,子几人居家奉母。母疾,卜乩功曹,先降批云:整尔坛飞天使者至。问使者何官,曰:巡察人间善恶者。问何人,曰:王某。盖即公也。诸子肃然。而季君积执锐,独以为诞。嗤诸兄之惑也。俄神降,呼诸子曰:而母之疾,庸医误也,幸易治无虞。惟我骨痊水中殊未安,先茔左圹良吉,可迁焉。然非江右某师弗堪任也。父呼季君名斥之。乃大骇,叩头任咎。未几,师果至,请觇父墓,曰:水也。及先茔,曰:可矣。葬之左侧,鼎甲可必。从之,至孙式丹,以状元官修撰。

 

王式丹的祖父辈王有容因清廉曾为飞天使者,巡察人间善恶,这可非同小可。祖荫可庇,家风可继,文脉可传,王式丹中状元也自然顺理成章了。


《野叟闲谈》中的宝应名人轶事
乔莱像


有一篇的写性质与此类同,是写乔莱之祖父乔份之事。乔份,号古村。子乔可聘,字君征,号圣任,《康熙宝应县志》有传。《野叟闲谈》卷一《乔古村先生事》:

 

吾邑乔石村先生,圣任侍御之父也。家资巨富,乡居业农。一日入城,道旁见一袱,内有黄金,书信几具。翁知是遗物,以草覆之,坐其上。顷见一骑来,行甚急。翁曰:行路人何皇遽乃尔?骑不顾。翁追呼之,亦不及。又顷骑复至,翁谓曰:公得无失物者?骑止,叩翁前。翁曰:所失何物?骑一一言之,俱不谬。翁起与视,且曰细检之。问其故,骑曰:吾主以抗当道,逮系孥属,将以此致某相国,可以续命。此吾主生死之关。今承翁大恩,愿分半以报。翁笑曰:吾若欲此,宁取其半乎!不受,问姓名居处,亦不告。曰:子行矣,毋以我误大事也。骑叩头竟行。后闻骑主已出,旋以懑死。时翁已有二子,俱三十余岁。夫人年五旬,忽觉有娠,翁以年老,与女商,买堕胎丸服之。竟无恙。再服亦然。贾曰:吾售此无虚发者,今必贵胎也。翁复买药煎服,将成,为犬蹈碎其碗,乃止。及产,翁坐庭前,见前骑哭至,复随衣冠者一人,俱直入。翁随之,倏不见。家人报曰:生子矣。即侍御也。生时两手各执一丸而出。后官翰林至侍御。明季以正直乞病旋里。子茉以康熙宏博科登翰林,官侍读学士。孙崇烈亦入翰林。至今科第不绝。

 

这篇也是宣扬与人为善、拾金不昧的品格。正是因为乔份失金归还且分文不取,竟然在夫人五旬后得子,此子便是乔可聘,授明中书舍人,官至河南道监察御史。而乔可聘子乔莱亦是清内阁中书舍人,后改授翰林院编修。乔莱子乔崇烈亦为翰林院庶吉士。乔家遂成为宝应科第不绝之大家族。

还有便是明朝宝应的望族仲氏神医的故事。《野叟闲谈》卷二《神医》:

 

吾邑太医院使仲公兰,字维馨,太医院判之姪也。父曰旺。少孤,天资颖异。奇之。遣就外傅,慨然有用世志。时方艰于仕,人多遁。自悔乃学医,医遂造入神,兼工钟王书法。成化中,以能书授中书舍人。先是以院判,奏药有奇功。宪宗特赐金带荣之。宪宗诏曰:尔诸子谁可继业?稽首对曰:惟臣姪兰可嗣之。

及卒,改公官太医院判。时周太后有微疾,诸御医罔效。公往视,献药乃愈。遂大被宠眷。历陞院使,加寺卿通政使右通政。有户部侍郎某患水蠱疾。数载不熟食,惟日饮冷水数石。医者不治。公曰:易治也。缚郎中于柱上,注水大甕,令童子击水恒跃。郎中渴欲死,三昼夜吐一水蠱出,状如龙,疾即愈。

尝告省归,入县郭门,见舁尸棺,而出血绥绥下。公止车,命启棺视之。曰:此妇人可活。令反居。公至,以针刺妇心,妇忽厉声,产子亦下。妇与子俱活。里人诘之,公曰:此初产孕妇,稳婆不察,使其竭力,产子离胎不下,反以手擎妇心,妇血眩而死。以针刺,非刺妇心,乃刺产子手,欲其知痛赴生也。视其子手,果有血孔。公之识鉴高朗类如此。子本,弘治三年进士,陕西探察使。(子)棐,成化二十二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改礼部主事。孙言永,嘉靖乙酉举人,泰安州知州。(孙)承祚,嘉靖丁酉举人。

 

此篇写到了仲兰是经伯父仲的举荐进入太医院的,并写到了两件具体的医案,足见其医术的高明。县志上说“仲氏以医术被恩遇,子孙科第,遂为邑中望族”,言之不虚也。

《野叟闲谈》这些关于邑中名人的传闻逸事,有的见于其他典籍,内容大同小异,有的则从未听闻,属于颇为新奇,确可为宝应乡土文史增加几分异趣。当然,事实的真伪还可作进一步考证,但在思想上的倾向,除了一些神怪的因素需要摒弃外,所宣扬的行善积德、清廉惠政、诗书传家还是值得今人效法与继承的,而对一些放荡不羁、行为不检的讥讽也是可作警惩之诫的

 

(后三张图片来自网络,谨向提供者致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