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官误点《双官诰》

标签:
双官诰朱士彦陶澍无声戏红楼梦 |
分类: 宝应种种搜奇 |
有的书虽然看过,但我看书基本上是属于翻阅与浏览,用“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等成语形容,毫不为过。所以,有的书我喜欢反复地翻看。
近日翻阅《红楼梦》,第十一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见熙凤贾瑞起淫心》中有一段:
于是凤姐儿在邢王二夫人前告了坐,又在尤氏的母亲前周旋了一遍,仍同尤氏坐在一桌上吃酒听戏。尤氏叫拿戏单来,让凤姐儿点戏,凤姐儿说道:“亲家太太和太太们在这里,我如何敢点。”邢夫人王夫人说道:“我们和亲家太太都点了好几出了,你点两出好的我们听。”凤姐儿立起身来答应了一声,方接过戏单,从头一看,点了一出《还魂》,一出《弹词》,递过戏单去说:“现在唱的这《双官诰》,唱完了,再唱这两出,也就是时候了。”
其中《双官诰》又叫《三娘教子》、《王春娥》。这出戏是慈母教子的戏码,宁国府贾敬生日,邢王二夫人听戏,点《双官诰》正是应景之作。当然,研究《红楼梦》的人会在这几出戏名上引申出许多深文大义来,也能写出数千字的文章,我就不再啰嗦了,我的兴趣还在《双官诰》上。
戏应该是昆曲,故事出自明末清初剧作家李渔的《无声戏》小说,据传是根据实事改编。
我于是又翻看了李渔的《无声戏》,发现是最后一回的第十二回《妻妾抱琵琶梅香守节》所写的故事。
故事说的是,明朝靖历之间,江西建昌府有个秀士,姓马字麟如,生来资颖超凡,才思出众,又有一副绝美的姿容。无奈他功名之念甚轻,子嗣之心极重。正妻罗氏,做亲几年不见生育,就娶个莫氏为妾。莫氏小罗氏几岁,两个的姿容都一般美丽。家中又有个丫鬟,叫做碧莲,也有几分颜色,麟如收做通房。寻常之夜,在妻妾房中宿歇得多,但到行经之后,三处一般下种。过了七八年,罗氏也不生,碧莲也不育,只有莫氏生下一子。生子之年,麟如恰好二十九岁,生起一场大病……
后来自己约一个朋友外出行医,阴差阳错,朋友死了,却误以为是马麟如死了,消息传回,罗氏与莫氏都改嫁了,只剩下碧莲揽些女工针指不住地做,养活了马氏之子。若干年后,马麟如回来,与碧莲相认。未几就上公车,春闱得意,中在三甲头,选了行人司。未及半载赍诏还乡,府县官员都出郭迎接,锦衣绣裳,前呼后拥,一郡之中,老幼男妇,人人争看。罗氏、莫氏见前夫如此荣耀。悔恨欲死……
我对《双官诰》这出戏的名字有印象,是想起曾经在《清代名人轶事》中看到过一个与宝应人朱士彦有关的故事,真是无巧不成书,虽然不是妻妾再嫁,而是婢女代嫁,都是嫌贫爱富的套路,却是真人真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清代的名人,叫陶澍(1779—1839年),字子霖,一字子云,号云汀、髯樵,湖南安化人,清代道光朝重臣。他的婚姻便是一个传奇,书载:
“陶(澍)文毅公微时,家极贫,初聘同邑某氏女,历岁余矣。邑有富室吴姓,闻女姿色,谋夺为其子妇,以多金饵女父。父利吴富,竟为所动,迫公退婚。公不可,女之母亦不愿,而其女惑于父说,已萌异念,私誓不适穷生。会有养婢请于母,愿以身代,母许之,文毅亦坦然娶之。”后来嫁给吴氏的某女命运多舛,丈夫死了,家族败落,受人欺凌。“时文毅已贵显,乞假回籍,邺里啧啧言前事,公微闻之,质诸夫人,良信,太息久之,遂以夫人意,赠女五十金。女得之,愧悔欲死,日抱银号泣,不忍用,卒为穿窬者(小偷)窃去,忿而自缢,遇救未绝。”
他这位陶文毅公在苏州任两江总督时,有一年宝应的朱天官朱士彦由浙江学政任满还朝,舟过吴门,于是陶澍请朱喝酒听戏。朱士彦点的就是这出《双官诰》。结果让陶触动心事,不免“泪承睫,不能忍。朱私语同官曰:‘此我失检,不知云汀家,亦有碧莲姊也。’”
让人心有所动的,往往不一定是故事情节有多悲惨,而是感同身受。
作为局外人,更令唏嘘的是故事中悲剧人物的结局,不由不让人说一句“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宝应还有句老话,叫“人没有前后眼”呢。
(图片来自网络,谨向提供者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