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分享(6)---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策略与途径
					
											标签:
																				
                            班主任工作论坛陈颖颖曲仁中学学生内驱力2016韶关市 | 
					分类: 教育反思 | 
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策略与途径
 
“废寝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是孔子对渴望学习、热爱学习的人精神面貌的生动描述。作为教师,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都能拥有这样的求知精神即良好的学习动力。但现实却是残酷的,特别是在非重点中学里真正热爱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少,甚至有一些成绩原本较好的学生也会突然失去学习热情。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没有或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呢?笔者在平时和学生的交谈中发现,有部分学生因为没有学习动力和兴趣而不愿学习,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听不懂而不愿学习;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能够做到制定学习计划,但仅有少部分能基本完成计划;课堂学习中,很多同学都存在走神情况。这些现象都能反映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存在学习动力问题,也就是学习内驱力的缺失。而没有学习的动力,也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学习活动。
什么是内驱力?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内驱力,是指学生学习的社会性需要(它们构成三种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这种需要一旦引起,学生便对学习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兴趣、主动积极的情感态度、良好的注意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努力,从而发动并维持学习行为的进行,使其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日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新课程思想下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一、利用“闪光点”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由于每个人不同的生活和经历,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需要和认知事物的方式。在学习动机上即反映为求知需要的多种多样。有人为地位而学习,有人为较量而学习,有人觉得学习会使自己拥有智慧得到快乐而热爱学习……但很多人是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因为他们无法体验学习能够给予他们什么,反而从中得到的是失败的感受和被冷落的痛苦,长期的挫败最终让他们将“学习” 渐渐从自身的需要当中剥离出去。
即便是我们认为差到不可救药的学生,也会有他的闪光之处和可贵之处,教育者要善于抓住这闪光点,保护这闪光点,就可能使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当教师从他们的普通甚至是有些叛逆的外在当中看他的闪光之处,寻找他所渴望得到的需要,并采取外在激励的手段照亮他的闪光点,让他内心的热情燃烧起来,就会让他从无“目标”的学生逐渐成为有“目标”的学生。即:“发现闪光点→肯定、激励、帮助→学生获得小阶段成功及需要→再肯定、激励、帮助→取得更大的成功及尊重、认可→自信与热情回归”。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可能出现反复,教育者应及时给予帮助,引领他朝正确的目标行进。
二、展示学习成果,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当每个学生都发现自己在学习上可以不断地进步,能够取得学业上的成就时,他们对这个任务才能产生责任感,才能主动探索如何来规划自己的学习进程和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
让学生参与学习问题和练习的设计。问题的设计是教学的关键,而要找准其突破口,最有发言权的还是学生。教师在设计教案时,不妨听听学生的意见,对他们的意见在讲课时加以采纳。如能在讲课时点出这问题是哪个学生提出来的,每当此时,提出建议的那个学生的脸上充满自信,其探求的积极性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同时也能带动其他学生主动参与。我在教学中,将学生设计的问题和练习收集并署名,然后展示出来,在学生间相互交流,那些被选中的学生学习热情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学效果非常好。
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上台讲。这是成果展示制的又一个策略。教师并非时时都要站在高高的讲台上,也应该在学生中间参与交流讨论;而学生也并非不能上讲台,有时也可以在讲台上讲解课文或主持演讲。教师可以把一些片段,让学生充分准备后,放手让学生上讲台讲解,而自己则坐在学生的座位上听。学生可以让老师回答问题,教师也可以向主持讲解的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过程,既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又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在氛围中学,激发学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但课堂的教学沉闷依旧。学生课堂学习内驱力不足.不但大大影响了学习效率。而且还影响学生终生学习习惯的形成。要使学生拥有课堂学习持久的内驱力,并使之内化为自己的一种固有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不受周围的变化干扰,那就需要在课堂中建设一种文化,一种学生认同,并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能产生长期潜移默化影响的课堂文化机制,使学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为此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食堂文化等良好为抓手,以开展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团队活动、校园广播等活动为载体,进行感恩教育、励志教育、耐挫教育等。同时为城乡校际间学生的交流与学习创造机会,让学生置身与实际情景中去感受、去体悟的经历,通过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激发学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胜任一定工作,取得一定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社会地位的需要。这种需要的特点是指向一定的社会地位,是一种外部动机。它能促使学生把学习的目标指向将来要从事的理想职业或学术成就上,以便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它促使学生去追求优秀的学习成绩或较高的排列名次,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努力,能力更加得到加强。它与认知的内驱力相比作用时间往往要长久的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会随知识内容的变化而改变,这种内驱力一旦指向远大的理想,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持久力量。
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生观、理想前途的教育,使学生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与抱负,立志成为祖国的有用人才,来促进学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发奋学习,积极进步。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把知识的传授融入一系列活动中,在活动中让学生愉愉快快地学习,轻轻松松地求知。这样是培养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手段。
http://s3/mw690/006yLxIdzy76X5v3nTcb2&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