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草与丑书的分界线2020年08月14日
(2020-08-14 10:56:54)
狂草与丑书的分界线有两条
行书、草书、狂草,都是使用一定的草写法则对楷书的草写,只不过因为潦草的程度不同,所以才有了不同的称谓。这里说的楷书,不是唐楷,是指萌生期楷书,创行于汉初,成熟于钟繇,史称魏楷,后世演变分化为楷书繁体字和楷书异体字。从当今看,一部分草字对应楷书繁体字,一部分草字对应楷书异体字。萌生期楷书是孕育演变草书的母体字。
行书是楷书的初级草写体。
草书是楷书的高级草写体。
狂草是楷书的极限草写体。
狂草笔画失控,突破了狂草的极限,就变成了丑书。
现在,在一些地方,丑书盛行。我们这里说说狂草与丑书的界限问题。
那么,什么是狂草的极限?唐代书法家、书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讲:“草不兼真,殆于专谨”。“草”即草书,“真”指楷书;“殆”当缺乏讲;“专谨”是规范的意思。孙过庭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是说草书,包括狂草,实质都是对楷书的草写,即都是对楷书的潦草变形,所以不管潦草到什么程度,都应该受楷书笔画、结构制约,沿袭母体楷书的笔画、结构,都应该“兼有”楷书笔画、结构的形迹,这就叫草书具有楷书根,即“草书兼真”。由于是草写,楷书字变潦草,楷书字笔画、结构变形,但变形应适度,不要超过一定的度。如果狂草无限制地狂,超出了楷书笔画、结构变形的度,失去了楷书笔画、结构的形迹,没有了楷书根,那么草书就失去了规范,缺乏专谨,草书就出了格,就是突破了草书的极限,用现在的话说,草书就变成丑书了。
所以,狂草与丑书的界限,首先,就在于草书是否“兼真”,即草书是否受楷书笔画、结构的约束,是否兼具楷书笔画、结构的形迹,具有楷书根。否定草书是对楷书的草写,认为草书是抽象字体,写时无需接受母体楷书字笔画、结构的制约,胡涂乱抹,这是丑书盛行的理论根源。
其次,中国汉字书法,是汉字的有趣味的书写形式,要有艺术性,要有美感,草书更应该是这样。如果一件草书作品,毫无趣味,毫无美感,胡涂乱抹,点画如精神病人五官、手脚、表情失去常态,线条粗恶,满纸狼藉,一塌糊涂,令人厌恶,当然是丑书。
历史上,我国出现了几位狂草书家,如张芝(代表作冠军帖)、张旭(古诗四首帖和肚痛帖)、怀素(自叙帖)、黄庭坚(诸上座帖)等,他们的这些古帖已成为中国汉字狂草书法的神品。为什么这么潦草的作品会有这么高的历史地位?一是因为它们“兼真”,它们的笔画无不“中节”,即它们的笔画无不与楷书笔画、结构相对应,使楷书笔画、结构潦草变形而不失度,使草字具有楷书笔画、结构的形迹,即楷书根。二是它们具有草书的独特的艺术特色,具有独特的美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所以这些狂草书法历代被称之为无声的音乐,无色的图画,凝固的舞蹈。
现在有少数书法“大师”,打着所谓“艺术创新”的旗号,烂用狂草技法。他们脑子里缺乏对楷书的敬畏,没有“草书来自楷书”的概念,写时无所遵循,手里捏一支笔,伸长胳膊,晃动膀子,上下左右疯狂地胡涂乱抹,笔画怪异,失去了常规位置,不仅看不到狂草笔画与楷书笔画、结构的对应交集之处,而且毫无艺术美感,每个草字的面目丑陋、狰狞,整幅作品的画面更是令人生厌,大家把这些东西叫丑书不无道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