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浩然:唐代唯一的一个以布衣终老的大诗人(上)

(2018-12-26 12:53:59)

孟浩然,是唐代最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个大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王孟”。和李白叫“诗仙”、杜甫叫“诗圣”、王维叫“诗佛”、李贺叫“诗鬼”、白居易叫“诗魔”、刘禹锡叫“诗豪”一样,他也有一个跟“诗”有关的别号,叫“诗星”。

 唐代是一个盛产诗人的时代,但生活在初唐(通常,人们会把唐太宗和唐高宗执政的时期,称为初唐。这一时期,王朝的国力可以说是蒸蒸日上,唐太宗击败东突厥,成为“天可汗”,更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盛唐(大约是指从唐中宗到唐玄宗执政的时期,此时,王朝已发展到了它的鼎盛时期 “开元盛世”。但一场突如其来的“安史之乱”,旋使国家陷入了战乱,百业凋零,人民水深火热,王朝开始由盛转衰)、中唐(大约是指从唐代宗到唐敬宗执政时期,此时,王朝已在走下坡路,虽然也出现过短暂的中兴“元和中兴”,但国力较之“安史之乱”前的水平,差得已经然不是一点半点)、晚唐(大约是指从唐文宗执政到唐朝灭亡的这个时期,此时,王朝已完全陷入了“阍寺专权,胁君于内,弗能远也;藩镇阻兵,陵慢于外,弗能制也;士卒杀逐主帅,拒命自立,弗能诘也;军旅岁兴,赋敛日急,骨肉纵横于原野,杼轴空竭于里闾”的泥沼,而无法自拔,终被一场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彻底击垮)的诗人,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呈现出来的精神气质,也是大不相同。

之前,我为大家介绍的李贺是一位生活在中唐的诗人;李商隐、杜枚都是生活在晚唐的诗人,那从本周开始,我再给大家介绍一位生活在盛唐的诗人——孟浩然。我想大家在读他的时候,内心的感受与读李贺、李商隐、杜牧也会有所不同吧。

孟浩然的人生经历,要比我之前给大家介绍的那些诗人简单多了,他可能是唐代唯一一个从没做过官的布衣诗人。是孟浩然自己不想做官吗?很多人都说是,可我说却不是。那为什么我说不是呢?请容我慢慢给您道来。

 

孟浩然,公元689年出生在湖北襄阳。孟家虽不是什么大户人家,家境却也殷实富足,孟老爷尝说自己是孟子的后人,一生秉承孔孟之道,持家立业。孟夫人也是天生丽质、知书达理。他们夫妻和睦,日子过得悠哉游哉。

孟浩然出生时,孟老爷望着襁褓中的婴儿,只见他生得是眉清目秀,鼻直口方,就认为此子将来一定能成大器,于是,便取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句话,给他取了“浩然”这个名字(名浩,字浩然)。希望他长大以后,可以浩气长存。

但在孟浩然出生的第二年9月,武则天就临朝称制了,并将国号改为了“周”。虽说襄阳城里,依旧车水马龙,平静如昔,但孟老爷还是对武则天临朝称制这个事,十分不满,认为有违孔孟之道,所以他对武周之世可以说是深为不齿的。

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又,孟子有云:“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道,妾妇之道也。”于是,自觉身陷“无道之世”的孟老爷,就在襄阳城南的岘山,修建了一个涧南园。然后,举家搬了进去,过起了隐居生活。这时,孟夫人又为孟家添了一子。孟老爷给这个孩子取名“洗然”,意思就是希望这个孩子将来长大后,可以做个洁身自好,不与这个不洁之世同流合污的人。

殷实的家境、尊崇孔孟之道的家风,使孟浩然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很早就展露了其过人的才华,十一二岁,就写出了《春晓》——

春眠不觉,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种足以传世的名篇,十二三岁,已通读了“五经”。

但受家庭熏陶,孟浩然小小年纪,就和父亲一样,认为武周是个无道之世。于是,在他14岁的时候,就和自己的一个名叫张子容的好哥们一起,去了位于襄阳城东南的鹿门山,当了隐士。鹿门山也是汉末名士庞德公的隐居之地,一百多年以后,晚唐诗人皮日休也在这里隐居过。

 

公元705年正月,已经80岁的武则天在临朝称制15年后,被逼退位,中宗李显即位,改元神龙;二月,废武周国号,改神都洛阳为东都,复以长安为京畿,郊庙、社稷、旗帜、百官服色,全都恢复了李唐的旧制。

15年,虽然在历史长河中,是弹指一挥间,但也足以使当年的孟老爷从一个愤世嫉俗的文青,变成了一个两鬓斑白的老员外,使当年还在牙牙学语的孟浩然,长成了一个英姿勃发的小青年。

李唐复国的消息传到襄阳,孟浩然马上就行动了起来,积极备考,准备参加复国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

李唐复国后,科举考试也恢复的李唐的旧制:每年正月十五一过,乡里就会选贤良,被选上的人,都可以去参加在四月举行的县试,过了的称为“秀才”。只有秀才才有资格去参加在九月举行的府试,过了的称为“举人”。只有举人才有资格参加明年春天由朝廷举行的全国考试,过了的称为“进士”。士子只要考中进士,就有做官的资格,但要想被正式授予官职,还必须再通过吏部的一次选官考试。

选贤良对已写出过《春晓》的孟浩然来说,完全是顺理成章的事,而且当时几乎所有人都一致看好他在科场中,能一路高歌猛进,最后考中进士。他对自己也很有信心,但出人意料的是,他竟连县试都没过!

其实,一次考场失利完全不算什么,毕竟他当时只有17岁,今年不行还有明年,但不知为什么,他此后23年都未再次踏入考场。那他去哪儿了呢?哪儿也没去,就是回到鹿门山继续当他的隐士。很多人都为他找理由说,他是如此地热爱田园生活,根本不想入仕。但在我看来,就是自尊心过强,脸皮又薄,怕再次受到打击,就不敢再进入考场了。

不然的话,他又怎么会在25岁时,去洞庭湖玩得好好的,突然想起给大唐宰相张九龄写了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呢。他的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诗写得还真不是一般的好,可说是唐诗精品中的精品,是后来各种唐诗选本的必选篇目。但是它再好也是一首干谒诗。啥叫“干谒”?就是把你的作品拿给那些大官看,如果能获得他们的赏识,他们就会在皇上面前给你说上几句好话,没准皇上一高兴,就能给你个一官半职的。张九龄在看了孟浩然的这首诗后,也确实向皇上举荐了他,但皇上听过也就过了,并没有一高兴随手就给了他一官半职。

还有,孟浩然在他40岁的时候,应该是想到自己都这把年纪了,如果再不出山的话,可能这辈子都没机会了。而且这时的他也早已不是当年的那个薄有诗名的小青年,而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了。就连李白、王维都成了他的粉丝。比如,李白在从黄鹤楼下来以后,听说孟浩然就隐居在距此不远的鹿门山,就专程去那里拜访了孟浩然。临别,还给孟浩然写了首极尽吹捧之能事的《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于是,孟浩然自己就去了长安。他当然知道长安有不少人都很仰望自己,他就是想试一下,看自己能否通过走个什么门路,获得个一官半职。

孟浩然到了长安以后,开始果如其想,一切顺利。但他却很快就把事情给搞砸了……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