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积累方法
(2016-12-22 09:44:03)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积累方法
职教中心
摘要:中国古代诗词是我国灿烂历史文化的精髓,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有利于其对我国历史文化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而古诗文积累是语言积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尝试采用多种方法引领学生积累古诗文,保持学生的积累情趣,促其今后发展。
关键词:古代诗词
《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标准中说“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古诗文的积累应是语言积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对这部分的积累十分重视:其一,《课程标准》中要求1—9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60篇(段);其二,在附录中还列出了推荐的70篇篇目。这足以说明古诗文的积累在整个语言积累中的地位。优秀的古诗文都是中华智慧的结晶,堪称艺术经典。古诗文的积累不仅是外显的实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那么,怎样让学生传承这一文化的精髓,如何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感受、汲取精神的养料、提升其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摸索一些有用的积累方法呢?
.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增加学生的古诗文积累,提高其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总结起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学生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因此,加强学生整首诗的积累,诗词名句的积累是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强朗读和朗读方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诗词这种文学形式,很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靠自己边读边体会,才能理解的深刻。所以,我在教学中会尽可能地运用多种方式、各种手段进行诵读教学。
例如我在上杜甫的《望岳》时,就抓住“读”,来促进对诗文的理解,设计了四个大环节:一读《望岳》(齐),了解内容;二读《望岳》(散),体会心情;三读《望岳》(散),融入情感;四读《望岳》(独),望到杜甫。
我认为:在注重朗读教学的的同时,抓住“望”字,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这首诗境界壮阔、气势磅礴、抱负远大;在课前,根据教学设计,我有针对性地布置学习预习诗人的经历、感知诗歌的大意。在上课时学生对诗歌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这种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感觉很新鲜,课堂气氛较好。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探讨,学有所得,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课堂上不但背诵积累了诗文,还加深了理解,在理解中记忆,一是好记,二是不容易忘记,不是为积累而积累,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二、理解记忆,背诵性积累:
理解是记忆的第一步,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则记忆的时间更长,也更为准确。但我发现在我以前的教学中,我一直犯一个循环错误。就是提前让学生背古诗词,在上新课前学生已经背熟悉了,课堂上教师直接分析,这样虽然加快了进度,学生对所学内容也很熟悉,课堂气氛热烈,但在没有充分理解诗句意思的情况下,就盲目背诵。一是机械记忆,不易记;二是容易在默写时因不理解而记不准或写错别字,如把“劝君更尽一杯酒”写成“劝君更进一杯酒”,把“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成“柳岸花明又一村”,把“渭城朝雨浥轻尘”写成“渭城朝雨浥清晨”的比比皆是,我只好亡羊补牢,反复纠正这些错误,但纠正顽固的第一印象真是既费时又费力。所以我主张应在学生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再背诵默写,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比如我上李清照的《武陵春》时,
三、
首先,回顾初中所学的全部古诗词,按写人,记事,写景,抒情等归类,使学生对所学的古诗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加深对古诗词内容中心的感悟。让学生对照《中学生必背古诗词》以及新课程标准要求必背的古诗词进行归类,教师给予积极的指导。比如:写景诗词按季节有:春、夏、秋、冬。按景物有:风霜雨雪、日月星辰、树木花草;按情感有:爱国情、亲情、乡情、友情、爱情等;按格律有:律诗,绝句等。通过这些方式的积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加深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其次,还要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一是运用卡片积累,学生自行裁定,以较硬纸质为宜,便于携带和保存。内容可以随意记录喜欢的诗词,也可以围绕诗词的语言修辞、描写、关键词句、内容解读、写作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积累。二是巧用周记本。学生准备一个精美的周记本,用来整理三年来学过的优美的诗词句。学生对周记本的利用主要分成固定积累和随时积累两个板块。固定积累主要记录课本涉及到的作家和作品,比如李白可以分成生平简介、文风介绍、代表作品、名言赏析、专题讲解等栏目,这样学生对李白就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的途径搜集信息加工整理,分类、粉版块加以保存。三是自办手抄报。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手抄报创办活动,主要是围绕着一些主题来创办:如“走进诗仙李白”,“诗情画意王维”等。通过这些动手能力很强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把所学内容加以应用,学生自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
四、学以致用,实践性积累:
结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相关内容和本人的理解和思考,笔者认为可以说,“积累”、“感悟”和“运用”是教学目标的三个层次,就古诗词教学而言,要求学生初步理解和准确背诵名篇或名句是知识的积累,而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形之美”和“神之美”是第二层次,而这种“感悟”要强调欣赏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而“运用”是最高层次的可以分为有形的运用和无形的运用。如何运用,经过半年的探索和研究,我总结了几个方面:
一是读诗写画面,走进古诗优美的意境之中。比如我在讲授古诗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时,让学生展开想象,课前用笔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绿树环绕的乡村图,课堂上对照图来描述鲜活生动的乡村画卷,学生兴趣极高,畅所欲言,有的说:“老友备好了黄米饭和烧鸡,邀我到他美丽的田家做客。村子外边绿树环抱,红砖掩映在苍松的翠柏中,郊外是苍翠的小山包平斜着。”有的说:“推开窗户迎面是田地场圃,把酒对饮闲聊着耕作桑麻。远处是绵延的高山,一片青葱,等到九月重阳节的那一天,让我们再一次来品尝菊花酒好啦!”整堂课气氛热烈,学生积极性很高,参与面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是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兴趣,推广运用 。中华古诗词历史源远流长,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诗词教育活动,吟诵经典诗词,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以及对语言的感悟力,挖掘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提高人文素养。
通过自身实践,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唱古诗。利用校园网,提前下载好的适合古诗歌唱一些歌曲伴奏音乐,通过课间欣赏、音乐课教唱等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唱古诗活动;
(2)吟古诗。利用早读课的部分时间和课前两分钟等时间,采用教师范读、优生领读、学生齐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
(3)写古诗。语文老师应组织全体学生本着“每周一首诗”和两句“名人名言”的原则自主抄写、诵读古诗文,要求参与面100%,达标率98%。
(4)对古诗。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开展对古诗活动,你呼我应,相互促进;
(5)演古诗。利用多媒体将古诗配上音乐、画面、情境、舞蹈等,以表演、演唱、朗诵的形式把古诗的内容全方位的展示出来,让学生领略古诗的意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达到熏陶学生的目的。
(6)用古诗。鼓励学生平时说话、写作文能适当引用一些古诗名句。
通过“唱”“背”“对”“演”“用”等一系列活动,以达到古诗词积累与运用并驾齐驱,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另外学校还可以制定相应制度来督促:比如
A、建立学生诵读考核档案和星级诵读评价制度。学校定期进行专项检查,对各班级及语文教师的诗文素养活动情况予以督促,评估,并列入年终考核。根据学生诵读考核档案确定学生的星级。每周完成两首诗词诵读任务得2学分,每学期诵读40首得80学分,每20学分为一个星级。
B、学校学期末至少举行一次背诵古诗词竞赛和评优活动,对各班在背诵古诗词活动中表现突出、成绩优秀的同学给予奖励,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背诵古诗词的数量和质量;对班级、教师,也要进行大张旗鼓的奖励。
人们常说:“熟读古诗三百首,不会成诗也会吟”,又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积累一定数量的古诗词,既能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品位,又能让学生在中考的古诗题中拿高分,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所以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只是停留在教材上,还应该延伸到课外的名家名篇,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词,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参考资料:
1、 郭绍虞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2、 陈铭的《意与境——中国古典诗词美学三味》,浙江大学出版社。
3、 童庆炳主编的《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4、 李泽厚的《美学三书》,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张孔义等编的《新课程中学语文实用教学》,广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