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诗词思乡篇《天净沙.秋思》《十五夜望月》《次北固山下》

(2016-08-26 14:12:10)
标签:

思想篇

天净沙秋思

十五夜望月

次北固山下

分类: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思乡篇3首

(天净沙.秋思 , 十五夜望月,次北固山下 

一、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人家:农家。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主题:通过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赏析:它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前三行全是写景,十八字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深秋晚景图。“枯藤老树昏鸦。”这“枯”“老”“昏”三个词,描绘出当时诗人所处的悲凉氛围。“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安宁、和谐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使“断肠人”更添悲愁。“古道西风瘦马”正是诗人当时自己的真实写照,他长期奔波与劳累已不言而喻了。这与归巢的昏鸦与团聚的人家真可谓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寄情于物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试题集:

    1、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深秋晚景图。

    2、小令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断肠人在天涯 感到孤苦寂寞 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悲凉的。

    4、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老树、 西风 “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古道”,最能触发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5、“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6、诗歌在充满萧瑟秋景的气氛中,为何要写“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流水、人家三样景物写出了家庭的温暖和对家庭的思念。反衬作者人生的苍悲,表达出作者追求美好生活却不能实现的痛苦。

   7、简要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结尾卒章显志,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8、这首小令在写作上运用了什么的写法,小令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什么?

    寓情于景的写法。“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是断肠。 

二、十五夜望月

(唐)王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杜郎中,名杜元颖。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栖:休息。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念人的思绪。

译文: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树枝上安歇着鸦鹊。夜深了,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一边。

鉴赏: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试题集:

    1、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 地白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 凄清(此空填清冷、寂静、凄凉等也可)的特点。

    2、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答出思念家乡、亲人即可)

    3、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3分)

    诗歌前面两句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每点1分,共3分)

    4、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4分)

    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4分)

    5、这首诗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本诗描绘了十五月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为下文抒发秋思之情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

   1、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3、《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是“在”好,为什么?

   “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4、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

   5、第二句中的“冷”字有何作用?

  “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6、作者是如何表达别离之情、思聚之念的?

作者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特定的环境气氛,营造出一种月圆人缺、寂静思忆的意境,把要表达的别离之情、思聚之念,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三:

    1、“中庭地白树栖鸦”中,“地白”的意思是月光满地。其意境与李白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最相近。

    2、诗中写月夜静谧的景色的句子是: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3、用简洁的语言说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诗句的妙处。

    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

    4、《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还是“在”好,为什么?

    “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三、次北固山下

.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①。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②。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③。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④。 

注释

  ①客路:大路。这两句是说大江和陆路都围着北固山转。

  ②这两句是说潮水上涨,江面宽阔。顺风驶船,桅上悬着船帆。

  ③残夜:天快亮的时候。这两句写泊舟翌晨的感受:黎明时旭日在江上冉冉升起;江南春早,还在旧年时候,已有春天的气息。江春是从景物上说的,旧年是从时间上说的。

  ④乡书:家信。这两句写正在思念故乡洛阳,忽然看见雁群飞过,想请它们捎封信回去。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临长江。开元时作者于某年腊月经过这里,泊舟山前,翌日写了这首记游的诗。

译文离乡出游,来到北固山下,乘舟轻驾,顺碧水流。春潮上涨,水与岸齐,更觉江面宽。风平浪已静,孤帆独飘零。残夜还未尽,江上红日,早升起。旧岁还未除,春意已到,暖融融。写好的家书,我往任处投?北归的鸿雁,替我捎信,回到洛阳城。

赏析此诗写冬末春初,诗人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两岸春景而引发思乡之情。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平江阔,风浪潜踪,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海日升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的过程中的景象。时光流逝,天运无情,而诗人犹自音书滞一乡,由此而引动末句的相思。全诗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清闲流畅,感情浓郁,是唐人行旅怀乡诗中的佳作。

试题集

1、颈联中的哪两个字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自然时序交替的哲理?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的感情。

   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思念故乡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4、“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①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②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④“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⑤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答出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5、请描述加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诗句在你脑海中的画面。(不超过40字)

   潮水涌涨起来,两岸相距更显宽阔,风正好吹在高高悬挂着的船帆之上。

6、请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大意。

    在残夜未尽将尽之时,一轮红日正在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海日升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春意闯入旧年将驱走严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