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认识
(2016-09-21 21:03:46)| 分类: 教学设计 |
第二单元
第一节 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把除法和平均分联系在一起,理解除法的意义,将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与实际相结合。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引入,出示情景图。
(1)大熊猫是我们国家的一级保护动物,他憨厚的样子惹得很多小朋友都喜欢它。你们知道,它们最喜欢吃什么吗?
(2)大熊猫准备了12根竹笋,打算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但是不知道放几个,你能帮帮它吗?
2.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如果将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可以用竹笋图片和圆图片摆一摆,边摆边想边说。
(2)学生动手操作
(3)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可以一个一个分,也可以两个两个分,也可以三个三个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几个竹笋?
(4)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在情境导入环节,利用生动的生活情境和平均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除法的建构过程,感受学习除法的价值。)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1)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计算方法——除法(板书课题)
2、教学除法算式的含义及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1)问:谁能用1句话说一说,我们是怎样帮熊猫分12根竹笋的?
我们的分法是平均分吗?出示动画
(2)像这样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3)介绍除号: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除法也有自己的运算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
(4)介绍写法: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5)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6)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把12根竹笋平均分成4份,就是用12÷4,每份有3根竹笋,结果就等于3。写成完整的算式: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7)问: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8)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①把12个竹笋分别平均分成2份,写出除法算式,并读一读,再说一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②平均分成3份呢?平均分成6份呢?
(此处的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直观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明确算式中的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强化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3、教学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动画:有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这样的几盘?
这也属于平均分的问题,也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2)学生用学具分一分
(3)这个平均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即20÷4=5
(4)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0是平均分的竹笋的总数,叫作被除数,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即每份的个数是4,4叫除数,写在除号的后面,分得的结果是能放5盘,即每份是5叫商,写在等号的后面。
(直观形象的动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动的具体情境中认识除法。)
4、渗透数学文化,深化除法的含义
师: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此环节利用资源,使学生初步了解相关史料,通过相关数学文化的渗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增强学习除法的兴趣。)
(三)拓展延伸
1.分饼干:出示动画
(1)明确要求:先动手操作,用18个长方形表示18块饼干,依次把 18 块饼干平均分给3人、2人、6人,再根据分的结果填写除法算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读出填写的除法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写?
(此处运用资源,通过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除法的写法和读法。)
2.“平均分”与“除法”
(1)圈一圈,再写一写:24里有(
学生根据要求,自己动笔圈一圈,再将“平均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2)看图圈一圈:10÷2=5
学生独立完成。
(通过圈一圈的活动,让学生清楚地看出:多少里面包含着几个几,为后面解决问题的教学以及倍的内容的教学做了铺垫。)
3.解决问题
(1)分白菜:出示动画有18棵白菜,每6棵分一筐,需要这样的几筐?
(2)做风车:出示动画5个小朋友一共做了30个小风车,平均每人做了几个?
(3)做游戏:出示动画15个小朋友做游戏,分为3组,每组几个人?
每一个问题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说一说是怎样平均分的,再说用哪个算式解决问题更合理。
(此处运用资源,通过练习及时巩固除法的概念,让学生体会除法算式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渗透模型化思想。)
(四)总结
让学生观看从资源网上下载的视频,然后让学生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这样让学生参与本课的总结,既便于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