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人是金陵十二衩又副钗之首,然而,作者曹雪芹给袭人的判词却比较有意思,我们可以来看一下: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开篇黛玉、宝钗的判词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对比判词我们会发现,作者对宝钗是“叹”,有叹息、感慨之意,对黛玉的“怜”,有怜惜、保护之意,这是作者对金陵十二衩正钗两位女主的态度。然而,对于金陵十二衩又副钗之首的袭人,作者却一连用了“枉”、“空”二字。
薛宝钗嫁给贾宝玉,说到底并非是宝钗迫不及待、贪图富贵,而是贾母、王夫人、薛姨妈、贾元妃权衡利弊、综合商定之后的结果,而薛宝钗本身对自己的终身没有决定权,原因还是那句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于作者曹雪芹而言,薛宝钗嫁给宝玉即误了自己,又害了黛玉,并非是薛宝钗本人之过,所以是可叹的。
但与宝钗不同的是,袭人早早献身宝玉、被贾家众人内定为“姨娘”,不仅是袭人的一厢情愿,还是袭人力争上游自己“挣”来的,而袭人的“温柔和顺”、“似桂如兰”是袭人为了达到目标所营造出来的假象,所以作者曹雪芹才会一连用“枉”、“空”两个字来形容袭人,大有嘲笑袭人机关算尽之意。
袭人备受争议的是,是告密这件事情。晴雯的被赶跟袭人没有直接关系,但却有间接关系。因为袭人的进言,让王夫人意识到怡红院的种种不稳定因素,间接的被王善保家的抓住机会,狠狠参了晴雯一本,这才导致了晴雯的悲剧。袭人的一席话有理有据,看似对宝玉尽职尽责、看似对王夫人发自肺腑,但实际上却避开了最大的坑,这个坑就是袭人自己。
王夫人因为袭人的进言,意识到贾宝玉可能跟谁“做怪”,袭人回答没有,但实际上和宝玉“做怪”的恰恰是袭人自己,那个时候宝玉还不足十三岁。袭人一席话成功引起了王夫人的警觉,让王夫人意识到自己的宝贝儿子可能遭了很多人的惦记,明面上袭人指的是宝钗、黛玉,但实际上王夫人会自动自觉把这个范围扩大,扩大到和宝玉有密切联系的、怡红院的所有人。袭人此举让王夫人这个甩手掌柜直接插手怡红院的院中事务,更是让王夫人给自己长了威、扫了道,杀伤力之大直接导致了晴雯被层层加料的进言逼得命丧黄泉!
袭人深谙姨娘之道,一方面严于律己、恪守职责,无微不至的照顾宝玉,另一方面与人为善、不争宠、不卖乖,脾气好的好似没脾气,但没脾气不代表没脑子,晴雯在种种场合不给袭人脸面,让袭人下不来台,袭人不回击还好,一回击晴雯就毫无招架之力。袭人本身就是拿姨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这个要求就是对宝玉死心塌地、对所有觊觎宝玉的人统统隔开。贾宝玉此后被迫搬离怡红院,再也不能和黛玉朝夕相处,也隔断了宝钗一天两三次探望的殷勤,袭人可以说,是把宝玉牢牢圈在了自己的怀里。
袭人工于心计,如愿让自己成了王夫人、王熙凤、甚至是贾母都内定的“姨娘”,在宝玉还未内定正妻时,就以贾宝玉“姨娘”的身份和规格回家探亲,王熙凤殷勤为袭人配置服饰和奴仆可见一斑!
然而,袭人机关算尽,算计了所有人,就是没有算计到贾府未来的命运,那就是贾府整体的没落!
袭人最后下嫁优伶蒋玉菡,一方面是因为袭人有一个帮她、爱他的家人,那就是袭人的哥哥花自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袭人对宝玉无悔的付出,让贾家众人放了她一条生路。我们可以说袭人是精于算计,但也可以说是袭人爱宝玉爱到了骨子里,作者安排袭人心愿落空,但结局归于平淡,不知道是嘲讽,还是漠视!
不得不说,袭人的满腔爱意终究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http://s1/mw690/006ys41zzy76bbEupJ640&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