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COP26的主题是科学和创新(Science and Innovation),似乎还有另外一个主题,Gender Issue (气候变化中的性别问题),相关活动都不少,前者更集中一些。大牌研究机构和科学家们都到场啦,发布报告、和记者媒体对话。比起总给我们希望的政治家,科学家们更客观,或者,更悲观一些。
最受瞩目的是“气候行动跟踪”团队(Climate Action Tracker,
CAT)的研究成果
[1]。他们认为:虽然伴随着印度和尼日利亚碳中和目标的宣布,覆盖全球90%排放的国家都有了雄心勃勃的远期目标,但几乎没有哪个国家的碳中和目标能够在中期目标中得到充分反映,即2030年目标都很弱。如果按照目前的只聚焦2030年的政策力度,到本世纪末温升幅度还将达到2.4(50%概率)——这已经比大会召开之前的预测(2.7)有所进步了。具体说就是2030年的排放大约是1.5路径下的排放要求的2倍左右(减排45% VS 增排16%)。这与前几天IEA急冲冲发布的估算大相径庭:IEA认为新老承诺加一起,本世纪末的温升幅度可控制在2以内。科学家们不会相互打脸的,CAT解释说,IEA考虑的是最乐观的情景,即各国的远期碳中和目标有效提升了他们的中期目标,再辅以其他类型承诺的切实实施。一句话,远期的理想很丰满,近中期的现实很骨感。科学家把这种差距称为“credibility gap”(信用差距)。
其次是German Watch 发布2021气候变化表现影响因子(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CCPI)
[2]。这个连续发布17年的影响因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覆盖面越来越广,目前已经覆盖58个国家(包括EU),但前三位永远空缺(就是没有哪个国家的表现十足优秀),因此它的最后一位排名的61。今年这个位置还是被美国占据,与去年一样,说明研究团队对拜登的气候新政没有信心。倒数几位永远是那几位,澳大利亚、加拿大、沙特、俄罗斯等。前几位也变化不大,北欧国家为主,今年英国蹿升得很快,已经位居第5(也就是第2)。发展中国家中摩洛哥、印度、智利也一贯在前10 ,虽然略有起伏。中国此次下降了4位(第33),研究人员解释说主要是因为煤炭消费和排放增长太快,但中国也有巨大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也在不断部署,如果进展得好,来年排名应该会上升的。记者问,德国怎么回事,排名那么低(19),答曰:去煤速度低于预期。日本、韩国记者都对本国排名提出问题。之后记者们继续追问:怎么才能得到好的排名?严肃的Niklas Höhne 教授笑了,回答:各方面的表现都必须好,单指标好没大用——我们的指标有四大类:排放量(40%)、可再生能源发展(20%)、能源消费(20%)和气候政策(20%)。
稍早一些,德国波兹坦研究所和公约秘书处联合发布了2021年度“气候变化十大须知”(10 New Insights of Climate
Science),在气候危机下能有多少好消息呢。我就不读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下载
[3]。
科学家们的发现自然会传递给当天召开的主席记者召开会上。Sharma不为所动,依然把IEA的乐观消息传递出来。但看得出来焦虑表现在脸上,回答问题的速度越来越快,把关于谈判进展的问题都抛给首席谈判官。这个年轻人倒是很沉稳的。不用说,政治博弈到了关键时刻,即如何把大会召开以来的认识和承诺反映到决定中、如何敦促各国再次更新2030年目标、如果完成协定实施细则磋商(希望似乎寄托在第六条上)。Cover decision 是焦点集中所在。记者问主席是否还坚持周五结束会议?现场响起了轻笑声。大会主席给出了肯定回答,然后离场。
压力早晚要更多地传递过来。看看国内报纸的宣传:上篇还在写“暴雪冻雨侵袭内蒙古东北地区”,紧接着就喜洋洋地报道我国煤炭最高日产量创新高达1193万吨……
[4],几乎看不到关于气候大会的报道。天气刚一变冷,“气温骤降是否打脸气候变暖”的网文就能冲上热搜。中文天地和全球语境仿佛两个世界,就像百度和谷歌的区别。

科学日活动(白发女士为巴黎大会功臣之一法国的图比亚娜女士)

性别日活动(little Amal) (图片均来自ENB)
[1]
https://www.climateactiontracker.org/
[2]
https://germanwatch.org/en/19552
[3]
https://the-earth-league.org/2021/01/29/the-earth-league-unfccc-launch-10-new-insights-of-climate-science/
[4]
北京晚报,2021年11月9日,第11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