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在轰轰烈烈的庆祝活动中,这部2013年9月首次上映、今年7月1日重映的纪录片——世界第一部系统介绍马克思生平的传记类电影作品——显得异常低调。我在能容纳几百人的耀莱影城大影厅孤独地看完,算不上专场,离我很远的地方还有一对貌似小情侣的年轻人。
是一部良心之作。摄制组亦步亦趋地跟随着当年老马的足迹,走访了德国(特里尔、波恩、柏林、科隆)、法国(巴黎)、比利时(布鲁塞尔)、荷兰(扎特博梅尔)、捷克(卡罗维发利)、英国(曼彻斯特、伦敦),寻觅或存或没的故居,拜访各处档案馆,带我们见证了老马的出生证、教授评语、博士论文、学位证、结婚证、各类初版出版物以及手稿,还聘请了多国教授讲解马克思思想。由于老马留下的影像资料实在太少,导演聘请了三位娃娃脸的年轻演员,分别出演马克思、恩格斯和燕妮。2013年这部纪录片获得金鸡奖提名。
中国的高中毕业生多多少少都了解一点老马的思想理论,至少对那几个名词不陌生: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生产力、生产关系。我的理解大约也就是这个水平了,作为一名理工科学生,
it’s a shame。在空荡的影院里,跟随着电影的光影闪烁,人到中年的我突然领悟到,“批判”精神应该是老马思想的基础:他通过哲学批判提出了唯物史观,通过经济批判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如果说以上只是书呆子解释世界的方式,不那么罕见,那么老马通过政治批判“改变世界”,呐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就殊为难得了。
影片通过英国教授之口,为观众分析了什么是“批判(Critique)”:对已有的理论“持异议分析”,更深入地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在抽象层面上再次构建新理念和框架,形成“批判理论”。在这个意义上,批判是中性词,含有“鉴别、超越、扬弃”之意。其实我们大约也能注意到,马克思的著作,和别人的论战远远多于自己的独立论述。他的思想多数是在批判别人的思想中逐步形成的。这种批判不是简单批评,而是深入到已有学说或理论内部,对其内在逻辑进行剖析,发现并论证该学说或理论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学说。毫无疑问,老马是个罕见天才(恩格斯发自内心的评语),同时,也应该承认,激发他天才思想的“对手们”也同样伟大。
老马的第一本著作(和老恩合著)的书名就是《对批判性批判的批判》(Critique
of Critical Criticism,也称《神圣家族》),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提出批判,最终不惜与黑格尔阵营决裂,最后一部著作《资本论》系统性地对亚当斯密、李嘉图经济学理论进行批判。批判贯穿一生。在《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中,马恩将批判精神转化为革命精神,从理论到实践都破旧立新。老马这种强烈的怀疑一切、不吐不快并付诸实践的做派,让他一生三次被驱逐,流离失所颠沛流离。幸运的是,
去世之前,他的学说已经得到了当时主流经济学界的基本认可。不过,至今马恩思想在西方始终是各种学说流派之一,并无伯仲之分。
艰难地写下以上心得体会之后,这里要跑题了,请各位看官见谅。凡尔赛一下:老马的出生地和安葬地我都曾专程拜访过。2007年9月结束在伦敦的学习之前,我捧着地图奔向了最后一个目的地,伦敦北郊的Highgate
公墓,那里是老马的最后归处。刚一进墓园,就被一位带着胸牌的工作人员拦下,礼貌地问道:Are you looking
for Karl Marx(你是来找卡尔马克思的吗)?我连忙点头。她为难地说:不好意思啊,我得收你三磅门票钱。看我有点疑惑,她连忙解释:其实我们不收钱的,但这里是公墓,不允许拍照,这是有明文规定的。无奈到这里的中国人太多了,拦不住啊,所以这3磅相当于拍照钱。我痛快地交了钱,最终谨慎地拍了两张。一张是老马像雄狮一样的头像,一张是墓志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以及“哲学家的工作是解释世界,但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
2012年行到特里尔(Trier),老马的出生地。其实,作为一座曾经的古罗马都城,特里尔本身就相当闻名了——拥有2000年历史的黑黝黝的“黑门”(black
gate)就是城市的地标,此外还有城墙、斗兽场、浴池等遗址,另有一座据说藏有耶稣三件圣衣中的一件的大主教教堂。但我们的目的地只有一个:老马故居兼博物馆。我特地租了讲解器,从一楼走到三楼。前两层讲述马克思生平和思想,第三层专门展示马克思思想在全球的扩散和实践。我和同事们在故居前严肃留影。我也算完成了一个心愿—马克思墓地我已经拜访过了,这次又探访了出生地,对作为老党员的父母也算一个交代,只是挑选的那红色张明信片不知该寄给谁。
波恩大学是老马的母校之一,2020年前我每年都会去这个小城1-2次,旅馆就在波恩大学附近(http://blog.sina.com.cn/s/blog_165be2b020102ylwy.html)。可惜这种小城的贝多芬色彩要远远浓于马克思,大约是对老马转投柏林洪堡大学心存不满吧,哈。波恩大学绿草茵茵的草地和围坐在草地上的年轻人挺让人羡慕的。
科隆是老马获得第一份正式工作的地方。获得博士学位后,1842年他曾经短暂出任《莱茵堡》编辑。那时候他对当地从事农林种植的农民生存现状做了深入调研,发表了一系列报道,18个月后离职。1848年短暂回归,主办《新莱茵报》,这是“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报纸”,同样不久后报纸停刊。在波恩气候公约大楼上,天气晴好的时候,能远远地看到科隆大教堂的身影……一片祥和。我们都不会记起那是马恩奋斗过的地方。
巴黎也是老马几进几出的城市。拉雪兹(Lachaise)公墓我居然没去过,罪过。电影行进到这一幕的时候,《国际歌》响起,挺震撼的。话说今年是巴黎公社150周年(1871-2021),怎么看不到纪念活动呢。
在国际旅行变得如此遥不可及的时候,徜徉在镜头下的欧洲小城也是挺美妙的事情。

《寻访马克思》海报(图片来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