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构主义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2018-05-10 10:45:25)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心得

建构主义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瓦店一中   刘永安

    开学伊始,我们课题组组织学习了《建构主义理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谈作文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结合》等著作。我深感受益匪浅,现就《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谈一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

 建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其思想可以追溯到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等早期的理论中。皮亚杰在其早年的研究中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在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他的理论比如“最近发展区”和“认知学徒”、“中介性学习”等则为当代建构主义者所接受。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等,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教给学生知识的教师不是最好的教师,教给学生如何学习并发现问题,直到最后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思考得到最后答案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学生毕竟是有意识的“社会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老师应当担当起辅导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的角色。随着当今世界科技变革的加速、人才的需求量加大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多,“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新特征。因此,利用自己的能力学习就会显得尤为重要。

在新教学理论中

1、对学的要求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已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已的意义。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已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已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2、对老师的要求

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他们不仅必须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认识到复杂问题有多种答案,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这显然是与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宗旨紧密相吻合的。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教师应认识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建构主义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学理论,这在教育心理学史上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它强调“情境”、“协作”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了教育改革的深入。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从产生之日起就非常重视实际课堂和日常生活中的学习,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学习研究的领域,使学习理论研究迅速走出了象牙之塔,日益和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有力地推动了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

    通过这次学习,结合我们教育教学实际,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将为我在“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个性化作文的研究”这一课题中提供坚实的理论知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