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位良心操盘手曝光MACD底背离战法,极少人知道!

(2017-04-22 13:58:48)

很多人说指标没有用,是因为他懒,没有认真研究,或者期待一个直接的标准答案告诉他金叉买死叉卖,结果去发现不准或者指标延迟。市场根本就没有什么标准的答案,那为什么总有人能通过这样的“延迟性”的指标做出准确的判断呢认真看完此文你就懂了。

今天明灯就说下我经常用的抄底战法。MACD底背离抄底,MACD作为大家经常用的指标,其底背离方法对于抄底帮助作用很大。在当前弱势的市场中,我们希望能通过以下MACD底背离一些技巧的介绍,帮助大家提高抄底的成功率。

什么是背离

http://p1.pstatp.com/large/1b8100001cb7bec4f6c3

背离又称背驰,是指当股价或指数在下跌或上涨过程中不断创新低(高),而一些技术指标不跟随股价或指数创新低(高),形成背离。MACD指标的背离就是指MACD指标的图形的走势正好和K线图的走势方向正好相反。

底背离一般出现在股价的低位区。当股价 K 线图上的股票走势,股价还在下跌,而 MACD 指 标图形上的由绿柱构成的图形的走势是一底比一底高,即当股价的低点比前一次低点底,而指标的低点却比前一次的低点高,这叫底背离现象。底背离现象一般是预示股价在低位可能反转向上的信号,如果此时出现DIF两次由下向上穿过MACD,形成两次黄金交叉,则股价即将大幅度上涨,是短期买入股票的信号。

http://p3.pstatp.com/large/1b7f0001c3c855198d1f

DIFF线与股价底背离形态一旦形成,就表明上涨动能已经积聚到了一定程度,但它并没有开始释放。此时成交量仍然较低。之后,上涨动能一旦释放,股价上涨,成交量也将显著放大。

相反,如果DIFF线与股价底背离形成后,迟迟不见成交量的放大,就预示着上涨动能不足。此时,投资者要注意防范股价延续原来下跌趋势的风险。如下图所示

http://p3.pstatp.com/large/1b7c0006102741c353f8

MACD底背离的应用:

一、MACD“山下山”形态

如下图,MACD黄白线继续爬高,但是红绿柱已经出现背离现象,当黄白线第一次上穿0轴的时候,这样的现象是比较常出现的,这个就是MACD的“山下山”形态。此形态出现,必然会有一波上涨行情出现。

http://p3.pstatp.com/large/1b7c00061026b3249075

二、柱状图形态底背离

http://p3.pstatp.com/large/1b7c00061028c644e8b2

当股价K线图上股价还在下跌,而MACD指标图形上的由绿柱构成的图形的走势是一底比一底高,即当股价的低点比前一次低点底,而指标的低点却比前一次的低点高,这叫底背离现象。底背离现象一般是预示股价在低位可能反转向上的信号。

三、5分钟MACD顶背离

不少的股民朋友看到某只股票连续的创新高就喜欢去追涨,认为其强势的形态存在续涨的可能。但这是你要注意MACD有未随涨。一旦股价穿新高,但MACD却并未创新高,说名其顶背离已经出现。该股票短期内开始走弱,主力开始逐步出货了。一旦完成出货,股票很有可能因此进入下行通道。这是投资者应该借机逢高减仓,及早的避险出局。

http://p9.pstatp.com/large/1b7e00060cda07a4c99b

与多数技术指标类似,以金叉代表买入信号,死叉代表卖出信号。

MACD指标背离注意事项:

1、有时背离并不很严格,比如,价格可能前低处停顿,将创新低而未创新低,而指标已经较前一个创新低的波谷向上提高了很多,这种也是背离,对于不很严格的形态,有用熟练后,可以感觉到他们的神似,不拘泥于形,这是一种有用指标境界的提高;

2、背离的周期越大越有效,后面上涨的力量越强,上涨的空间越大;

3、背离后面还可能再次连续的背离,在强势中背离可能达三四次之多,这时要配合趋势线等其他方法一起应用;

4、合理控制仓位和设置止损单。

我会根据大盘开盘后的变化在盘中即时给出策略,关注我微信:sz002003,每天早9点推送当天早盘信息、投资内参、炒股技巧,心态咨 询等请关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