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岛即发原董事长陈玉兰同志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3岁。几千名股东不会忘记没有您就没即发的今天!

(2023-10-02 14:36:21)
标签:

股票

历史

美食

情感

图片

青岛即发原董事长陈玉兰同志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3岁。几千名股东不会忘记没有您就没即发的今天!
2005年5月,陈玉兰荣获全国劳动模范。

一代传奇猝然谢幕,我们永远记着她是一个这样的人

原创 王杰 锡复春 王涛 青岛主城 2023-10-02 11:43 发表于山东
2023年10月1日7时30分,原即墨市政协副主席、即发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兼董事长陈玉兰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青岛市即墨区逝世,享年83岁。从即发集团掌舵者的位置上刚隐退一年多,这位青岛纺织界的传奇人物就猝然辞别人世,她的传奇人生戛然而止,令人不胜痛惜!陈玉兰是平凡的,熟悉的人昵称她为“陈老太”。1963年,高中毕业的陈玉兰进入“即墨档发生产合作社”(即发集团前身),成为一名包装工。之后,她当过出纳员、统计员、分管生产的计划人等。从青春到暮年,她的人生只干了一件事——经营即发集团。可以说,她的人生履历只有两个字“即发”,她83年跌宕起伏的命运的每分每秒都完整地属于即发集团。于即发集团而言,陈玉兰就是“天”。她以无与伦比的商业智慧、管理能力、人格魅力让即发这艘小船,壮大为一支穿越惊涛骇浪的舰队——即墨县城一个制发小厂,“变戏法”似地成长为中国民营针织巨头,企业产值过百亿元,职工从200名扩大到2万多名。她开拓的新“丝绸之路”,把即墨和世界各地的30多个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于青岛纺织界而言,陈玉兰是“地”。她是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初代企业家的优秀代表,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青岛初代民营企业家的特质,他们为了企业发展什么苦都能吃,从生产到销售一肩挑;他们未受过商业训练,却有着惊人的市场直觉和超前的市场化理念;他们顺应时代大潮,很早就进入对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探索,推动企业顺应时代发展做大做强。
一头花白的齐耳短发,一身朴素的穿着,一口地道的即墨方言,一脸谦和亲切的笑容……接触过陈玉兰的人都说,她是典型的外柔内刚。“陈老太”这个昵称,是人们对她的家人式的敬意。从1963年到2023年,“即发”已走过了一个甲子。在这60年的艰苦创业历程中,正是陈玉兰,以柔弱之躯,挽狂澜于既倒,多次拯救企业于危难之间。早在上世纪70年代,即发还是一个以头发加工为主的集体小厂,1974年,陈玉兰被任命为生产经营副厂长。而就在她接手生产经营后,国际化纤假发开始突飞猛进发展,传统档发产品出口滞销,厂里的效益跌至最低谷。陈玉兰当时三十刚出头,凭着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闯劲儿”,她果断地提出:不跟国际上的冲击较劲儿,调整档发生产的出口,开拓别的路子,上新品种的生产线,加快行业拓展。自那时开始,即发的产品丰富了起来,企业经济效益直线上升。随后,陈玉兰被一致选举为厂长。熟料,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企业抬头爬坡的关键之时,1981年初,受出口配额的限制,当初把企业从生死线上拉回来的主导产品劳保手套一度停产,企业又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还得另寻他路!”陈玉兰在心里暗自发狠。当时国家提出“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经过国内外的多方考察,她获得了一条重要信息:国际市场纯棉针织内衣供不应求。1981年,她毅然去日本,这也是即墨的第一个企业出国学习小组。1982年,她办起了即墨第一个来料加工项目,继而与日本兵库县贸易株式会社签订了即墨第一个针织内衣补偿贸易项目,企业实现了跨行业经营的关键转移,年产值从几百万元发展到了上千万元,一跃成为即墨市产值利税大户。1992年,公司更名为即墨市发制品集团公司;1993年,成立多家海外合资公司;1997年,公司首次采用“即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名称;2000年建立了针织工业园,带动起即墨市上千家针织产业集群;2002年12月,即墨市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评选为“中国针织名城”……“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办企业的目标就是‘发展发展再发展’,要不是国家提出改革开放,要不是有‘硬道理’作为支撑,即发不会迈出这么关键的一步。”多年之后,陈玉兰带领的即发跻身国内针织行业的“领头羊”,她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往事仍感慨良多。在她看来,那既是自己的青葱岁月,又是即发爬坡的步履,也是国家走向世界的决定性时刻。陈玉兰是平凡的。但是,这种平凡最奇崛,就像是被一次一次点燃的篝火,在波诡云谲的商业世界,先人一步地瞭望到曙光乍现的黎明。在陈玉兰身上,我们看到弥足珍贵的学习精神,虽然没有接受学院式的训练,但是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就是最高明的导师;虽然没有唾手可得的资源,但是对潮流的敏感让她洞悉更加广阔的天地。互联网时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以陈玉兰为代表的青岛企业家们也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机遇,开始发力“新经济”。在陈玉兰的带领下,即发积极推进技术改造,扩大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性能化产品的比例,建立了全国针织行业唯一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平均每年开发新技术上百项、新产品上千种。其中,高弹针织服装面料定型技术、成衣染色技术等成为即发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技术优势。2015年以来,即发开展在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领域的研发,突破设备、工艺等多项制约产业化生产的关键技术难题。就在陈玉兰弥留之际,即发智能化纺纱项目投产运行,填补青岛市新型纤维纱线生产空白。可以说,这次关键的转型升级,是她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推动即发这艘巨舰前行。陈玉兰值得欣慰,她对的起自己的人生。在她身后,即发已是一个拥有30多个公司和分厂、2万多员工的大型企业,生产针织和梭织面料及服装、发饰品、床上用品等系列产品,出口日本、美国、欧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发营业收入突破122亿元。在陈玉兰与即发60年的缘份中,她反复说:只有亲情管理才会赢得倾情回报。陈玉兰说,即发最大的财富就是2万余名员工,以及他们迸发出的力量。职工患重病住院,她派专人接送治疗;对需要救助的职工,她带头捐款;为没有住房的普通员工建起了500套经济适用房、220套廉租房,让他们告别“城市候鸟”生活;开展“人才强企”工程,不断完善教育培训体系,一大批即发技术工人在全国和省、市组织的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长期发展中,即发对职工的爱心也换来了职工的诚心。在即发,工龄30多年的老职工比比皆是。“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 “四千”精神在陈玉兰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即发集团,超过九成的女员工心目中的偶像是“陈玉兰”。这,应该是一座“丰碑”吧。一代传奇猝然谢幕,但是她的创业精神永存。陈玉兰留给我们这座城市、留给这个时代的精神财富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陈老太”永别了,但是,用她的汗水灌溉的即发集团依然青春焕发,她孕育的梦想还在开花,她牵挂的2万多名员工还会迎接许多个壮丽的黎明和日出。


阅读 6236
青岛主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