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作者:Annie苏安妮
现在的我正坐在我家飘窗上,狗子也一直躺在飘窗上陪着我。放了一个床上书桌,桌子上放了一杯咖啡,一本《撒哈拉的故事》。今天天气很好,没有阴云密布的潮湿也没有艳阳高照的炙热。刚立秋的天秋风和煦、天蓝水清。从我这个高度俯瞰下去,马路没有拥堵,不多不少的汽车正不疾不徐地行驶着。隔壁的楼里不时传来犬吠声,我们家狗子已经懒得和他们计较,索性也就不做回应了。小摊贩们得到了阴凉的庇护,不再像平日里那样暴晒在烈日下,他们可以尽享这份悠闲,因为买水果买菜的人在这个时候还不多。耳机里听的音乐从范晓萱的《雪人》变到王菲的《红豆》。
总之 ,一切都那么惬意,那样恰到好处。
第一次听说三毛是在高中的时候,之后就断断续续地读过她写的一些片段,但从来没有完完整整的读过一本书。《撒哈拉的故事》是我读的三毛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三毛所有作品里面最为经典的一部。
读的时候一次又一次的感叹:这到底是Echo的亲身经历,还是运用的小说中虚构夸张的写法?不知道同样读过这本书的人有没有这样的疑惑。
https://wx2/large/006xNAyUgy1fikf3ob9roj30hs0dcq39.jpg
在《撒哈拉的故事》里,三毛通过对沙漠里人物故事的描述和性格的刻画,给我们展示了一种沙漠文化——一种相对比较落后的文化。在我的眼中三毛自己就像她笔下的沙巴军曹一样,虽然对某一些撒哈拉威人很无奈甚至可以说是很愤怒,但是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一定是源于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看过这本书的人是一定会明白这种感受的。
我们总会向往一个人旅行,但却没有足够的勇气走出第一步。不过当你真的去尝试了之后,也许就会爱上这种感觉。三毛在《荒山之夜》这一章节叙述了与荷西半夜到沙漠里想看化石的故事,但却没想到遇到了泥沼地,荷西身陷泥沼无法逃脱,夜晚沙漠里的气温急剧降低,如果不离开很可能两个人都死亡。好不容易在沙漠中看到有汽车灯,想寻求车上人的帮助,可却没想到车上的人却对三毛不怀好意。三毛侥幸逃脱,可却心系还在泥地中的荷西,晚上沙漠没有路标,到处都是一样的沙丘,三毛照着之前汽车开过的印记走才找到荷西,巧用汽车坐垫解救了荷西,可那时由于温度的下降两人已快无法招架,如果再晚那么一点点或许两人都性命不保。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运气的,所以如果要去沙漠,我想最好还是能有一路同行的人吧。
这段时间以来,总看见不同的朋友们在晒他们去沙漠的照片。我是真的很向往,漫天的黄沙蔓延到了天际。如果说海天相接的景色呈现给人们的是浪漫,那么这“沙天相连”的景色呈现给人们的就应该是壮阔了吧。
对于撒哈拉里的沙漠文化,与其说是“文明”,倒不如说是“不文明”。这种“不文明”给我最直观的画面应该是《沙漠观浴记》、《芳邻》和《死果》这三部分了吧。
其中《沙漠观浴记》让我觉得有些震惊、恶心,虽然说在此之前心里已有些准备,但是当真正阅读并在脑海中想到那些画面时,仍然觉得是不可思议的。其中有一段是这样描述的:
————
我看见每一个女人都用一片小石头沾着水,在刮自己身体,每刮一下,身上就出现一条黑黑的浆汁的污垢,她们不用肥皂,也不太用水,要刮得全身都脏都松了,才用水冲。
————
《芳邻》里描述的邻居真是即好气又好笑。我只能说,幸好不是我的邻居,不然的话,我可能会动手打人。当然在那种环境下我是不敢动的,毕竟他们人多势众,真动起手来我也打不赢。如果将这些“芳邻”放到现在社会肯定是活不过三天的,但也正是因为他们生活在那样的文化和环境下,一切才又都显得那么稀松平常。这也是我为什么说三毛和沙巴军曹一样憎恨又深爱着这片土地的原因。因为爱那里所以愿意生活在那里,可生活在那里又会遇到很多让自己痛心甚至痛愤的人与事,比如说哑奴,比如说沙伊达......
最让我不可思议的便是《死果》这一部分了。说读了这一部分之后我开始思考三毛到底是在写实,还是将自己所看到加以想象写成小说。不过最后说服我自己的还是前一种可能性。我想是真的有那种东西,就像是我们中国民间流传的一种叫做“蛊术”一样。那么一个小东西差点要了三毛的命,我能理解成越是美丽越是诱惑的东西背后越可能藏着不为人知的可怕吗?至于那东西有多可怕大家要是感兴趣的话就自己去看书吧,我在这里就不过多赘述了。我在想如果真的有这种东西存在会是怎样的一种原理,会是含有某些化学物质或者放射性元素而导致的结果吗?
最后,我还想说一下《白手起家》这一篇章。在环境恶劣的沙漠中,三毛用各种装饰把自己的家规划的很舒适,大有一种“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感觉。她调侃自己说本是来体验沙漠中的不文明,却又把自己变成了沙漠中的文明人。我想之所以会控制不住这样做是因为这样的生活状态对于她来说是最舒适的吧。人只有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才能活的更开心,这也是我现在所追求的。
https://wx1/large/006xNAyUgy1fikf41ap0rj30az0800su.jpg
书的最后几个部分《沙巴军曹》、《哑奴》和《哭泣的骆驼》,在我读来是全书的高潮部分,我看这几部分的时候内心是很难受的,会不自觉的去心疼书中的人物,为他们的悲剧人生感到遗憾。这样看来我更希望这本作品是虚构的、架空的。这也许是我对剧中悲剧人物最后祝福了吧。这几部分的故事都比较长,看过的人肯定能明白我心里的那种难过悲戚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