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武筋骨训练

标签:
传统武术典传国术国术武术中华武术 |
传武区别于现代搏击或者说西方竞技运动的很大原因是因为二者的训练体系不同。以现代搏击来说,主要是肌肉相关的训练为主,而对于传统武术来说,主要以筋骨训练为主。相对于普遍的肌肉相关训练,筋骨训练在力量的传递和耐力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
那筋骨体系到底是如何发展并建立的呢?
《说文解字》曰“筋,肉之力也;从力,从肉,从竹。竹,物之多筋者”;“骨,肉之核也;从冎有肉,凡骨之属者从骨”;“腱,筋之本,附于骨”说明筋是具有纤维的能产生力的结构,骨在肉的内部,起支撑作用,筋又附于骨上。
《黄帝内经.灵枢.经筋》“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骨为干”指骨头像支杆一样起支撑固定的作用。“筋为刚”指筋像绳子一样系束这脏腑与骨骼,所以筋骨之间互相关联依存。而以上典籍的记载说明在古代中国就已经对筋骨进行了完善的研究。
这为对应的筋骨训练在技击中的运营提供了理论支撑。
那到底筋骨训练是如何在技击中发展起来的呢?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史就是战争史,早在人类早期部落时期,部落之间就经常相互征战,这促进了军事武艺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产生和总结出大量兵器的运用技法。另外一个方面在作战之时,兵器和甲胃无不影响士兵的作战能力,在个体差异不是巨大的情况下,完备的训练体系是提高士兵作战能力的重要因素。
http://s2/mw690/006xNpxDzy7fhq5n2Apf1&690
因此,发展到宋朝,统治者非常重视练兵,宋太祖即位次年,即加强禁军训练,并时常亲自督导,太祖长拳就是在这一时期流程下来的,和目前很多拳中都有巨大的关联,这边就不详细表述了。同时大量的军事和武学典籍相续出世。
而到了明朝时期,流派和门派开始出现,少林寺在这个时期显扬。
http://s1/mw690/006xNpxDzy7fhpTmrkId0&690
那么理解大筋,首先要分析它的构成。结缔组织一般由细胞,纤维和基质构成,这边的细胞主要指成纤维细胞,纤维主要指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根据组成成分比例不同,结缔组织分化成不同的结构,如肌腱,韧带,肌筋膜,它们相互串联共同组建了大筋网络。像肌腱就是相对胶原纤维的比例比较高,因此它具有更好的弹性特性,能短暂的存储,并在回缩时将能量“回复”,袋鼠的跟腱就是很好的例子,因为袋鼠没有体积庞大的腿肌,所以在研究初期,研究人员假设它们腿部有特殊的肌纤维,能够产生爆发性的力量,但研究表明并没有这样的物质。最终,他们在筋膜性能上取得了答案,与不锈钢弹簧一样,长肌腱能惊人的效率存储和释放动能。
明白了大筋的弹性特性,我们还要了解生长特性,大筋不像肌肉长时间不训练以后会退化,它一旦改变就会长期保持固定的状态,因为大筋的新陈代谢和更新的过程非常缓慢,短则数月,长则数年。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它的改变也是缓慢的,需要通过特定的针对性训练进行强化。
分析大筋的训练方式,同样离不开肌肉的影响,我们知道肌肉是由数以万计的肌纤维构成,肌纤维被肌内膜包裹组合成束,形成肌束,肌束又被肌束膜覆盖,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肌内膜和肌束膜之间是无缝连接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肌束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肌肉,肌肉被肌外膜包裹与肌腱形成整体,这边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从肌肉内部筋膜到肌肉外筋膜,还是肌肉筋膜和肌腱之间都是相互贯通的,这就很好的能阐述力在大筋之间的传导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