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红楼梦》中讲爱情哲学与“早恋”(陈能藏)

(2019-02-11 00:04:22)
标签:

杂谈

从《红楼梦》中讲爱情哲学与“早恋”(陈能藏)

     作为一个高中生,我的爱情观是幼稚的、片面的,而读《红楼梦》,我的爱情观避免不了受其影响。若你道我幼稚,且看大观园中各个人物:皆是十四五岁的孩子,他们的情、他们的意,却真真切切,一个今天只能在高中生这个阶段的人在那个时代的爱情却影响了全世界,一些少男少女们的“早恋”故事流传了几百年,红学至今在全世界仍然是一门显学。作为同龄人,我们不可能对他们的爱情泛泛而谈或有意逃避。
    爱情——文尝试解释它,难以做到,便交给科学的心理学,然而心理学对人类的精神世界还没探全,爱情便难以解释。最后不得不把这个任务交给哲学,然而,哲学对爱情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故时至今日,没有人能解释爱情,没有人能解释为什么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看似“没有意义”的事情对他们的爱情有什么促进之处。不懂的人却总是说“没有意义的事儿”,爱情是有意义的,促进爱情的怎么就“没有意义”了呢?电影《星际迷航》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一直保存在微信里:

从《红楼梦》中讲爱情哲学与“早恋”(陈能藏)

      “一种力量”推动着女主人公穿越太空去见爱人,这种力量便是我们无法解释的爱了罢。我想从《红楼梦》中找几个我印象较深的场景,并阐述它们体现的爱情哲学及对我的影响。
       首先,是宝黛的“一见钟情”,为什么说“一见钟情”?就因为曹公的神秘化:双方貌似都曾见过。黛玉的衣着、长相以及综合体现的气质,一种类似于“来电”的感觉发生在了宝玉身上,黛玉也一样。其实只需要这一刻便可,后面说得再多也不如这一刻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发生的一切。我不禁想起作家顾漫《微微一笑很倾城》中的一句话:“如果我知道有一天我会这么喜欢你,那么我一定会对你一见钟情。”这样的观点我不敢苟同,爱情一直是如此:一见钟情便是一见钟情,日久生情便是日久生情。它发生得悄无声息又那么自然,目前还无法捉摸,文者不必胡乱解释而影响人们理解正确爱情观。而曹公的描写才是真实而且妙。
     再且看宝钗,当然,我们的宝妹妹也是魅力极大的,能诗擅吟不说,还长得标致,又会周旋变通。有一段对宝钗的描写让我很有感觉——宝玉让宝钗摘下红麝串子,只见宝钗“肌肤丰泽”,还看见宝钗的“雪白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心想“若这膀子长在林妹妹身上”就好了,且后“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在这个描写中,我们可以看见宝钗的独特魅力,但我们也不难看出,在二十八回——也就是故事前期,贾宝玉爱情天平已经有了倾向,这些在更早之前其实也早已体现出来了。宝玉和宝钗无法产生爱情在后面可能更倾向于他们内心根源之间的矛盾——也可以说一个封建礼教维护者和反抗者之间的矛盾。但前期在矛盾没有明显凸现出来时,宝玉可以说对宝钗还是有感觉的,但这样的“电”却没有比林妹妹的高傲和清高等等对宝玉的爱情的吸引力强。我个人认为,黛玉的神秘和一种“不可捉摸”产生的貌似一种“纸”的东西立在了宝黛之间,而恰恰是这个东西让宝玉为林妹妹操碎了心,用尽了情,这个东西维护他们之间越于常人的爱情。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黛玉死去,黛玉死前最后一句话:“宝玉,宝玉,你好……”令人无不为之动容。这也是曹公悲剧美学独到之处啊。
     我读前期的时候,我为谁最为感动呢?是袭人。试想同是高中生年龄,若当今高中生谈恋爱,甚至是成人,大多数人想让异性知道自己为对方做了什么,感觉少了点《坦泰尼克号》中体现的真情,而多了点自私——可能是时代因素,抑或又是心理或其他因素罢——先且不说那个,且说说袭人如何触动我:首先是和宝玉“约法三章”那回,我刚认识袭人,还以为她要为自己谋些利,谁知每个规定都是为了宝玉——一个同龄人啊!而且袭人的爱情观也令我惭愧,我看第二十二回时,宝玉悟禅机从而写的《寄生草》,却是袭人见了黛玉来看,而给出去的——为的就是让黛玉不要误解宝玉。在此处看,袭人对宝玉虽是爱的。但却又在爱的分享这件事情的不自私,少有占有欲,从那个时代来看,这样的爱是高尚的爱,是真正的爱——这正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学习的。
    看那个时代,再看看现在,同样是这个年纪,对异性难以解释的“来电”是会存在的,而且这是我们无法克制的,但是也不一定能说成是“爱情”,跟大观园中的人比比,我们的爱情观却也不及人半分。也许是时代的不同,大多数人的“爱情”不再像从前一样简单了,也很难像大观园中的人一样无忧无虑享受爱情的纯洁和美好——即使会有痛苦。大人们强加的口号式标语并不能真正让我们摆脱这种感觉——“不要早恋,早恋是走向成功的绊脚石”也喊了很多年了,愣真不见得奏效。所以我们还是要懂得“顺着内心克制”,既不要盲目克制而使得这样美好的种子遭到践踏,但也不要任意发展使其长成能吞噬我们的食人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