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终于找出股市散户必亏的4大原因!全部克服就是“王者”

(2018-01-20 22:46:34)

所谓的“散户思维”其实就是不合时宜或者不合规则的投资策略,通常情况下散户思维真的是发生在了散户的身上,而在长期投资的老牌投资者或者资深的市场交易员身上看不到这些情况的。

http://p3.pstatp.com/large/5b400000d1314306363d

散户思维一般表现为:

1.买进很果断,卖出很谨慎

或许是听到了哪一则股评特别对自己的胃口,或许是在精心观察某只股票后等待得不耐烦一出手就大笔买入,这些都是散户新手玩家常犯的几个错误。由于中国的A股市场上没有T+0制度,很多时候当天买进没有办法用止损单进行保护,因此买进谨慎是必须的。比如在旗形突破的形态中假突破很多,这个时候其实就应该连续几天追仓,即使是买进信号足够强烈时,也要等到当市场证明你的观点以后再重仓入场,而不是用大笔的资金去赌上涨的概率。

同样,不懂得止损与止盈也是新手股民最常犯的错误。在股票涨了以后,很多股民不懂得自己应当在怎样的位置抛出,这源于自己没有一套坚定而完善的交易体系。比如,是应该在大盘的点位高了以后主动采用倒金字塔减仓呢?还是在股价出现明确见顶信号后清仓呢?这两个体系完全不同:前者属于左侧交易后者属于右侧交易,这个问题如果想不清楚,没有固定的交易体系,就很难在市场上稳定地获得盈利。

http://p1.pstatp.com/large/594c00013f8b8c0e5ce2

2.不懂得止损

这个道理已经被讲烂了,但还是有很多人不懂得止损的重要性。如果不懂得止损就在A股市场上混,就好比一辆汽车上路却没有安上刹车一样危险。我身边有太多的人,早在6月中旬的时候就因为看到20日均线下弯或者死亡谷、MACD高位死叉等技术形态就全部抛空离场,保留了年初的大笔利润。看到股灾尸横遍野的情况,反而替韭菜们感到揪心。很多散户持有“股票跌了就是被套了,只要我不卖就不算亏损这样的可笑思路”,须知在会计学上资金可是有机会成本的概念,这笔钱如果不能及时回收,用来买国债几年下来都有不菲的利润,这种鸵鸟心态万万不可取。

3.出于贪婪或者恐惧而买入卖出股票

一定要明白,当股价刚刚上涨的时候,是很少有人会关注它的,因为历史证明这只不过是一次小幅的上升而已。直到趋势越发明显,牛市来临,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股市中,这个时候风险性就会极度加大。同样的道理,当股价刚刚下跌时,没有人会太在意,而跌了两三天后,大众就会认为调整已经到位,是时候加仓了,连续跌了1周,所有人都会感到恐惧,这时,他们突然想起了以前过来人“切记止损”的忠告,于是在恐惧中抛空离场,讽刺的是,很多时候就是在散户抛空以后,股价开始了大幅上涨。

http://p3.pstatp.com/large/5b3f000122a289a71d9a

4.盲目抄底

中国有句著名的股谚:许多股民并非死在股市头部,而是死在抄底的路上。利弗莫尔说过不要去摊平既有的亏损头寸,江恩提过不要去接下落的匕首。很多时候,股票的下跌没有底部,中石油IPO时定价40块钱,跌到20块是底吗?跌到10块呢?不要以为股价很低就很安全——从6块跌到3块的股票在历史上比比皆是,而这意味着50%的巨幅亏损。很多股民在牛去熊来时太过躁动,却不料屡买屡套,等到几年后新的牛市来临时,早已失去了耐心。在国外的股市上由于有完善的做空机制,所以这一点被描述为追随趋势(股市上涨,做多,股市下跌,做空)。在中国股市上,我们则是要铭记:在熊市中做多有如刀口舔血,是最顶级的玩家才会去做的事情。

所以,初入股市的人们很多喜欢的操作习惯是“听传言”,“追高涨”,“躲下跌”,“孤注一掷”,“赌徒思维”。什么意思呢?不分析行业、社会经济、企业本身经营等各类信息的基本面,而是听信某某消息,有并购、有增资、有庄家入市等,以上的消息不是不可以听信,而是难辨真假,其实企业股票的好坏最终还是在企业自身的经营和盈利能力上,所以不分析基本面几乎就是不可取的。另外追涨杀跌,更是容易被重头资金带着走向绝境,因为很多的诱盘都是利用这样的情况吸引你关注并买入,结果换手了,你就套牢了。孤注一掷赌徒思维更是,遇到一个觉得好的股票,全仓买入,坐等收钱,就赌明天就涨,这样的打法,几乎和翻硬币是一样的,不是正面就是反面这个是不行的。还是应该了解市场,了解行业,分散投资,分散风险才可以。

本文作者:彩贝财经牛人涨停王者,工学硕士,武汉东华投资公司董事长,各大财经网站特约撰稿人,2014-2017年连续三年跻身三甲博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