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扁平化

标签:
历史文化杂谈 |
咸丰二年(1852),曾国藩回到湖南。其时,湖南官僚主义作风甚嚣尘上,十分讲究官与民的界限,官民之间有一道鸿沟。而当时的士绅阶层,权力还不像后来那么大,民意、舆论也没有什么影响力,于是,官场把持了很多事情,几乎不与民间做什么沟通。
而现在,曾国藩来了,他的风格却不一样,当然,这与他要做的事情有关,募捐本就是针对民间,他希望不论官界、民界、学界、商界,都能支持他。
他放下身段,频繁与人通信,寻求帮助。通信对象,各界都有。而在信中,他都采用平等礼节,不摆架子。他当时已是二品官,年纪也不小了,然而与平民通信,上款也用“某某尊兄”。王闿运专门问他,为什么用“尊兄”这个称呼。曾国藩说,这是《三国志》里面的典故,法正称呼别人,即用这两个字。法正这么礼贤下士,平易近人,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支持。今天,我要请乡亲帮忙,所以学法正称人为“尊兄”。平易近人,这是曾国藩在湖南创军时期的第一个特点。
第二,什么样的人他都接见,都可以跟他面谈,不讲究官场那套虚文。他的办公室设在长沙又一村附近,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第三,写布告,或是劝捐,或是募兵,或是劝人不要通匪,他都会在布告上留下自己的姓名。这在传统中国,又是对人十分尊敬的做法。曾国藩当时是礼部左侍郎,署名就应该是“礼部左堂曾”,但曾国藩不这样写,而是写成“礼部左侍郎曾国藩”。如今曾国藩这么一个有地位、有身份的人,贴告示时把自己的姓名全写在上面,并不避讳,这就是尊敬士民的表现。
如此一来,效果还真不错。省城各级官员醒悟,曾国藩这么官高名大的人都能平易近人,自己也该收敛些,向他学习,不能总是摆官架子。湖南官场风气慢慢起了变化。
天下虽大,只须一二人,他们真能向义去利,从我做起,必然能转移世风。曾国藩虽平易近人,但骨子里抱有精英主义情节。他说,老百姓“庸弱者戢戢皆是”,即大多数的人,既平凡又无力,指望他们改变世界,不靠谱。吾人精英(贤且智者),应该站出来,告诉老百姓,我们向义忘利,并且身体力行,以为表率。于是,“庸弱”的老百姓,才会有样学样。如此,世风庶几(希望的语气词)能够转移。整天抱怨世风如何如何,却不能率先做起来,终究不能触发群众的良知,毫无意义。
当然,曾国藩的言行也引起闲言闲语。有人觉得,吾人缙绅阶级,凭什么要把自己弄得毫无威仪?凭什么要弄得如此扁平化,跟草民搞零距离,体统安在?不仅官场有人这么想,即使曾国藩的年轻助手,也有这么抱怨的。窍谓,这些人对管理学的理解能力,不如曾国藩。用今天的例子来讲,曾国藩创军好比创业,是要做一个公司,一种创业型组织,而正在创业的公司是不需要太多制度的。这种公司首先要讲究“扁平化”,使企业不要太多层级。因为扁平化的特点是以一点对多点,固然有一个领导人,在员工之中,无论是办公开间的设计,还是内部信息系统的畅通,或是相互称名,都是为了实现扁平化管理,从而提升反应速度,降低沟通成本。快捷,实效,这是创业公司追求的主要目标。再看已经成长起来的大企业,则没有一家能搞扁平化,尽管都在吹大象也能跳舞,其实纯属忽悠,当不得真。为什么呢,创来时,尽量减少层级,公司更有效率,更能激发领导者与员工的创造性,尤其因为不受繁琐规章的束缚,员工的能动性可以得到极大程度的发挥。上下一体、如臂使指、相磨相荡、火花四溅,实在是创业型组织的最佳形态。这就是曾国藩所以要与部属民众以平方式交往的真正原因,他需要大家去触发他的灵感,或者给他提供建设性意见。曾国藩不会说“扁平化”这个词,但他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在创军时期,他绝不讲求层级,这也成为未来湘军的自我标谤的一个优良传统,尽管后期军中官气日盛,“乡气日少”,乡气,就是撸起袖子一齐创业的氛围。
曾国藩办团练,很少说“本人是圣上钦定”如何如何,而是说“弟国藩”想怎样怎样。与人通信,他表达的意思总是:咱们是兄弟,是朋友,我与你私下写一封信,不是什么公函,咱们有话直说,毫无顾忌。曾国藩以私人论交的手法来办公事,创立湘军,成效甚著、影响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