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怀瑾:学与仕

(2022-07-03 20:00:30)
标签:

历史

时评

文化

杂谈


         南怀瑾:学与仕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过去我们中国文化,都是走这两句话的路线。我们翻开历史来看,过去的人所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旦成名天下知。”学问有成就,考取功名,做了官,扬名天下。可是做了官以后,始终离不开读书,还在求学,每个人都有个书房,公余之暇,独居书房不断进步,这是古人的可爱之处,就是“仕而优则学”,尽管地位高了,还要不断求学。

“学而优则仕”,学问提高了,当然出来为天下人做事。然而到了现代,几十年看来,只有“学而优则仕”,至于说“仕而优则学”就少有了,而是“仕而优则牌”,闲来无事大多数都在打牌,有的买了线装的二十五史等书,我担心放在那里将来会被书虫蛀了,因为他都在打牌,这正如《老残游记》所谓:“青琐瑯嬛饱蠹鱼。”所以我深深地感慨,一个时代的风气之可贵,我们要为后一代做好榜样。历史上,如司马光做了这么大的官,《资治通鉴》是他著作的,退下来,公事之余,他就著作、读书,千古的名著,就这样来的。“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牌。”现在这个风气又过去了,仕而优则“舞”,下班以后跳茶舞,喝咖啡等等,花样多了。这就说到社会上读书的风气的确很重要。

过去办教育的只是牺牲者,一辈子从事教育,的确是牺牲。很多人教出来的学生地位很高了,回来看老师还磕头跪拜的,学生为什么如此?是老师对教育的负责,学生终生的感谢。现在不然了,学而优则商,读完了书去做生意,生意做垮了就“商而不优则仕”,搞一个公务员当当,公务员再搞不好,于是“仕而不优则学”,转过来教书去!这怎么得了。

时代的趋势变成这样,我们对于子夏这两句话,应该要深切地反省深思,今天的社会,中国文化,中国的教育,应该怎么办?

我们从文化资产中,看到历代名臣的著作太多了。至于名家也不一定是地位高,官做得大。如清代的郑板桥 、袁枚这几个名家,官位也只不过是当县长而已,而且他们也不想做大官,当了县长以后,年纪轻轻就辞职了,回家以后以名士的身份从事著作,所产生的影响非常大。而我们现在,好像已经没有这种精神了。

现在天天在讲中国文化,而中国文化人——知识分子,这个读书的精神变了。最近以来,有许多年轻的同学,讨论到著作问题,我告诉他们,现在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这十几年读书,所浪费的精神的确不少,都在应付考试,孩子们真可怜,而用脑力记下来的东西,考试完了以后,连影子也没有了,这些学问到底有没有用,将来至少在文化教育史上,是一个大问题。历史是一个天平,将来总要算总帐的。现在的年轻学生,把脑力用在不必要的记忆上,但到大学以后,开始想真正读书的时候,已经缺乏这个精力了,而且心静不下来,没有读书的习惯。当年我们读书的时候,是尽量地吸收,装进来,当然也启发了自己的思想,读得非常轻松,到二三十岁的时候,对于以前读进来的书,统统发挥出来了。尤其碰到做人处世的时候,真的很有用。现在的年轻朋友,他们可以说没有真正读过一本书,而近年来,小学的孩子所具有的知识,比二十年前的孩子又多了许多,但真教他对学问修养下一个决心,他就做不到了。所以我们可以预言的,将来我们国家民族对这个问题,会深深感觉到害多利少,会很痛苦的。这就是由“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两句话联想到的。

古人不但是读书,而且是把工作经验和学问融合在一起,所以写真正有价值的著作,准备流传。我们看古人有价值的著作,如讲中国政治哲学吧,绝对离不开《管子》这本书。《管子》这本书,而是以他一生的经验,乃至从他在历史上有名的“一匡天下,九合诸侯”——这是孔子对他的评语。管仲原是一个犯法罪人,齐桓公起用他以后,他能够九合诸侯。当时的国际关系比现在还难做好,而他能前后开了九次国际联合会议,而且大家非听他的不可,并没有用原子弹压迫别人,也没有利用石油控制别人,就把政治上一个混乱的时代,领导上了轨道。所以孔子非常佩服他。以他这样一生的事功,也只写了《管子》这一本书。不过后人再研究这本书的内容,认为真正是他写的,不过十分之三四,有十分之六七是别人加进去的,或是后人假托他,或是他当时的智囊人物增进去的。但不管如何,这本书对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比孔子的思想还早。他这样以一生的经验,只写下一本书,可见古人著作,慎重得不得了。

还有一本《商君书》,秦始皇以前的秦国,之所以特别强盛,就靠商鞅变法,商鞅是讲法治的法家,也可以说是以法律作统治工具的政治家。秦国用商鞅以来,一直主张法治。这本书究竟真假的成份多少,我们不去管他,但在中国法家政治思想上非常重要。我们一般人,这几十年来接受外国哲学思想,比接受自己的哲学思想更多,洋装书比线装书看得多,这也是一个大问题。清军入关打明朝的兵法,就是用了一部《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虽是一部小说,所包括的外交、政治、经济、军事、谋略思想太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人打中国以前,几乎日本全国的人都在读《孙子兵法》与《三国演义》,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而我们现在的年轻人看过这些小说的,实在是少之又少了。

我们研究文化问题,一定要把别人的根找出来,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找出了别人的根在什么地方,然后知道他下一步是怎么走,知道他必然是什么路线,而且实际上历代讲统治的人,内在都是用法家的思想与原则。虽然商鞅变法自己是失败了,而这部《商君书》,和《韩非子》等这些法家的著作一样,在中国政治的运用上,都是很重要的典籍。

这也就是说明了“仕而优则学”,一方面工作服务求经验,一方面不断求学,增加学识的渊博,以开拓心胸,再配合自己为人处世的实验,而产生的学问,这是中国文化学以致用的精神。但是现在和学人文科学的学生谈谈,真觉得悲哀,连自己中国的历史都没有读好,只学了研究历史的方法,而中国古人读历史不是走这个路子,读懂了以后,自然知道方法。现在更可悲的,有中国学生去美国研究中国学问,如中国史、中国文学等,或只研究一节中国断代史的某一点,就拿到了学位。这个样子读历史,学位是有了,而对于历史与人生的配合则不晓得。这也是我们要注意。

 


 

 

               摘自南怀瑾《论语别裁》(下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