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少爷终结者86
少爷终结者86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504
  • 关注人气: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思炳:“做”而论道

(2022-04-04 06:33:10)
标签:

时评

文化

杂谈

历史


陈思炳:“做”而论道

  


古代帝王在决定关乎江山社稷朝纲皇权的大事时,常邀文臣武将一同“论”之。历史上有名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刘备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等,都可谓“坐而论道”,“论”出了大道理、好策略。“论”后须落实到行动上,仅论不做是成不了事的。

清雍正朝进士彭端淑所著《白鹤堂文稿》讲了一个故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这个故事说明“坐而论何如起而行”。

“坐而论道”与“做而论道”,虽一字之差,但却是“空谈”还是“实干”的作风之别。“时代楷模”廖俊波刚到政和县时,很少呆在办公室,“能到现场就不在会场”,这是他的口头禅。廖俊波不是不开会,而是在开会决策前,瓶颈问题一一找到,有的放矢。也正是把握了症结,他利用四年时间,让政和县从“省末位”跨入增长速度“省十佳”。

“做而论道”,不仅贵在“做”,更在“做”后坚持“论道”,及时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摸出规律,留给后来者路标。古代大禹治水的“疏导法”,李冰父子修都江堰的“鱼嘴分堤法”,都给后人留下了治水之道。当代兰考锁住风沙的泡桐树,东山遍野的木麻黄、太行山的“绿岭核桃”,不就是人民公仆靠迈开双脚,扎根群众,才摸索出的脱贫之道吗?

创造一个美好社会,就应该从“做而论道”开始。

 



 


         摘自2022221日《报刊文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