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星:广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
标签:
军事历史文化娱乐杂谈 |
分类: 广西科学、教育、卫生人物 |
·文/韩庆文 王继川·
科技先锋为创新而求索
陈星,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在广东建筑结构设计行业,他创造出的业绩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星光璀璨,熠熠生辉。”
陈星,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十大优秀中青年科技带头人”,第六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获得者,“十五”全国建设科技进步先进个人。
20多年来,陈星在建筑结构设计专业上,以创新、求索为己任,积极开展建筑结构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转化工作,他曾担任过多项大中型工程设计的主持人以及结构设计总负责人,在大型和高层公共建筑结构设计、大跨度钢结构设计以及高强混凝土和预应力新技术研究和开发应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在广州正佳广场东塔楼的转换结构中采用了首创设计的“新型内置钢骨构架钢筋混凝土梁”新技术。直接经济效益达到了5000万。该项研究成果获得2004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并取得国家专利。
他在广州新中国大厦主体结构采用了首创的“带约束拉杆C80砼异形钢管砼柱”新技术,不但节省了大量的建筑空间,而且缩短了施工工期。该项技术获得199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并获得国家专利。
他在广州名汇大厦结构设计中采用了首创的空腹砼钢箱梁井字梁转换体系,减少梁高和重量30%。该项目获得2005年第四届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结构设计一等奖。
创新是逼出来的
“我们的创新是被逼出来的。”陈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有体会地说:“不是先有了创新,再去解决建筑设计中的问题,通常是在设计施工中遇到难题,需要解决,才有了创新。结构的创新实际是工程建设施工的需要。为创新而创新,市场不接受,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等于没有创新。”
建筑设计研究院不同于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可以进行纯粹的学术研究,建筑设计研究院更多的是要解决在建筑设计中遇到的具体的问题和实际的困难。“带约束拉杆C80砼异形钢管砼柱”就是最典型的被“逼”出来的新技术。逆做法施工广州新中国大厦建设之前已经在一些工程项目的建设中被采用,但是那时还只是局部或者说是部分采用逆做法施工,还只是在地下室的周遍采用逆做法,最关键的地下室核心筒剪力墙还是需要由从底层起预先施工浇筑。逆做法施工的理论和实际的效能还不能完全释放出来。在省院国内著名专家容柏生院士和陈宗弼大师的指导下,陈星和他的同事们在广州新中国大厦的设计、施工中反复研究和试验,创造出了带约束拉杆异形钢管混凝土柱及节点技术,带约束拉杆异形钢管混凝土柱除具有常规钢-混凝土组合构件承载力高、延性好的优点之外,最重要的是它特别适合于配合地下室剪力墙核心筒的竖向支撑构件,与地下室上层墙梁组成承重构架,阶段性地支撑地面以上若干层的核心筒剪力墙的负荷和安装在核心筒内的大型自爬式塔吊的负荷。
一项创新省下5000万
陈星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断地在创新技术,一方面,也在积极主动地创新技术,不断地推动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广州正佳广场东塔写字楼,地面25层,地下2层,建筑面积5万㎡,因为在它的下面恰好是广州地铁三号线和五号线,两条地铁线占去了建筑物地基的50%,地铁坑道上面建设如此大规模的建筑,需要通过转换结构将上部的荷载传到地铁隧道两侧保护线范围外的工程桩上。陈星和他的同事们在转换结构采用了首创的“新型内置钢骨构架钢筋混凝土梁”,这是一种新的技术,根据理论分析得出的拱应力的原理在钢筋混凝土梁中加入钢骨构架,整个承载力增加了182倍,截面厚度减少到0.8米,等于增加了一层地下室,节省了大量的钢材,直接经济效益达到了5000万。该项设计技术填补国内空白,达国际先进水平。
结构设计师要能满足多方要求
陈星在在结构设计上的追求是“多快好省”:“结构设计,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做设计,要经常‘换位’思考。接到工程,首先要考虑到业主的利益和想法。建筑形式出来,业主常常要求最快、最省钱,作为结构设计要尽量满足业主的要求、满足建筑师的要求。最好是多快好省。”
广州琶洲国际采购中心总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地上主体工程17层,其中地下2层,建筑面积达8万平方米。按照正常施工方法,要先建地下室。但是建设地下室2层,需要的资金就高达2.4亿元,业主要承担巨大的压力,资金周转有一定的困难。对此,陈星和同事们为业主所想,设计建设过程中,采用了“全逆做法集成技术”,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打破常规的施工工序,仅投入4000多万,做完桩支撑体系,就从首层开始施工建设地上17层主体工程。在做完地上17层,主体工程封顶,而后再开始地地下2层的施工。采取这种方式不但极大地缩短了施工工期,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为业主的资金周转赢得了时间。
结构设计师要理解建筑师的构思
“没有省院做不好的工程。”无论多么复杂、奇特的建筑,陈星和他的同事都能设计的出来,做的出来,并形成了鲜明独特的风格和技术特色。
“在合理、安全、不会增加造价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建筑师的要求。”陈星谈了自己在这方面的观点:“结构设计师要认识、理解建筑师奇特的构思,接到建筑师的设计,我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满足建筑师的要求,而不是反对建筑师的想法,能否做的到,结构设计要尽量体现出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和思想。”
正是这种理念,使陈星在长期的合作,与建筑师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创新需要一个好团队
“创新最主要的要有一个好的团队,路子要走的对,方向要找的准。”
建筑结构的设计创新需要风险,但是在陈星创新的背后却是科学严谨的作为支撑。“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团队,形成了由硕士、博士构成的科研梯队,很早就掌握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电算软件,每一个都经过了严格的计算。许多项目都经过了华南理工大学的试验,然后再进行实施。”
能够一直不断地创新,与陈星自己的性格和阅历也有着重要的关系。陈星在解决技术问题时不是一钻到底,而是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一种方法不行,再换另一种方法
陈星无论接到多么奇特的工程、怪异的工程都不会轻言放弃或说不行,而是想办法做好,想办法去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先用常规的办法,解决不了,再考虑用非常规的办法、创新的办法,一项办法解决不了,就采用两项、三项、甚至多项办法结合起来去解决遇到的问题。
他经常采取比较灵活的方式,把握住工程设计的关键问题,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观点。“转益多师是吾师”。陈星原来学的是机械专业,后来再学结构设计,不同的专业使他的视野更为开阔:“从事结构设计不要埋头于自己的专业,其他的专业也要了解,思路开阔,触类旁通,很有启发。不要受原来专业太多的拘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