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明贤1982年1月生于广西临桂。1999年9月进入同济大学化学系学习,2003年7月获理学学士学位(应用化学专业);2006年5月和2009年5月在同济大学分别获得理学硕士和理学博士学位(物理化学专业),导师为甘礼华教授。
2009年6月进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合作导师为长江学者刘洪来教授),2011年7月进入同济大学化学系工作。2012年12月担任硕士生指导教师,同月晋升副教授,2014年12月担任博士生导师。
2015年7月担任化学系党委委员/系主任助理,2016年5月担任化学科学工程学院党委委员。
2008年4月获得第六届“东方胶化杯”全国胶体与界面化学奖三等奖;2011年1月获得2010年度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博士学位论文)奖。2012年12月和2014年12月分别入选同济大学青年英才计划培育资助和优青资助。2015年5月被评为2013-2014年度同济大学“青年岗位能手”。
一、研究方向
多孔碳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环境和新能源领域的应用
二、荣誉与奖励(国内外学术组织或机构学术兼职)
担任Nature Commun., Adv. Mater., Small, Carbon,
J. Mater. Chem. A/C., Electrochimica Acta, Phys. Chem.
Chem. Phys., Energy
Fuels,物理化学学报等20余本国内外著名期刊审稿专家,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地区基金和青年项目)、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评审专家。
三、主要科研项目:
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三批特别资助 (2010-2011)
2.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四十六批面上资助
(2009-2011)
3. 2010年度上海市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
(2010-2011)
4. 同济大学青年优秀人才培养行动计划项目
(2011-2013)
5.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2ZR1451100) (2012-2015)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1207099)
(2013-2015)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聚合物胶体导向下多孔碳纳米球的可控合成、结构优化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21473122)
(2015-2018, 在研)
8.
同济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学科交叉类项目 (2015-2016, 在研)
四、学术成果
主要从事多孔碳材料的结构设计、可控合成及其在环境和新能源领域(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已在J. Mater.
Chem. A (5篇, IF=8.262, SCI 1区),
Carbon (3篇, IF=6.198, SCI 1区), Chem.
Commun. (IF=6.567, SCI 2区), J. Power
Sources (2篇, IF=6.333, SCI 1区), Chem.
Eng. J. (IF=5.310, SCI 2区), Electrochimica
Acta (3篇, IF=4.803, SCI 1区), J. Phys.
Chem. C (IF=4.509, SCI 2区), Phys. Chem. Chem. Phys
(IF=4.449, SCI 2区), Langmuir (IF=3.993, SCI
2区)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SCI论文60余篇(影响因子>3.0或SCI
2区以上近30篇)。1篇论文曾2次入选ESI
热点论文(Hot
Paper),
据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2016年9月公布数据,9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1篇入选2013年度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论文被包括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Nature
Commun., Nano
Energy等化学/材料领域著名期刊引用近1400次,H指数为21。申请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16项获得授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