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大川:北京齐白石艺术院副院长

标签:
军事历史收藏文化杂谈 |
分类: 广西文艺、社科人物 |
古往今来,以画马闻名于世的不乏其人,最为著名的就是近代画家徐悲鸿。然而“江山代有才人出”, 马之情结:
速度力量交织的美 速度力量交织的美 樊大川出生于柳州市,自幼习画,曾师从于中央美术学院的李少文、赵宁安等教授学习人物、花鸟画,后来专攻水墨动物画。在他笔下的所有动物里,马是最为人称道的。 谈到马,樊大川颇有感触:马是一种天生具有高贵气质的美丽动物,大到胸、腿、脖、胯,小至鼻、咬肌、蹄,无处不透着速度和力量的美。人类希望拥有的美德马都有,而人的坏品质,如狡诈、背叛等在马身上都没有。我们从中国的成语里便可以看出来,跟马有关的成语多是赞扬和怜悯。 樊大川自幼习画时就颇喜欢画马,这与他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小时候我家住在弯塘路,那时候城市里的主要交通工具还是马车,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而我总是被那些拉车的马所吸引,仔细观察它们,然后回去画在纸上。”樊大川说,“有一次见到一匹特别健硕的大马,于是就跟着一直走,最后到了郊外才回过神来。” 正是这种入迷般地观察,再加上大量地练习,使骏马各种生动的姿态神情鲜活地印在他的脑海中,伴随着他的创作激情一次又一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马之精神: 骨带铜声奔放俊逸 古人有云:“画鬼魅易,画犬马难”。马是人们熟悉的动物,要画好并不容易。樊大川说,画马难就难在对其形体和神态的准确把握。 前人已经将马画得淋漓尽致,要有所建树必须突破传统,大胆创新。相对于当今一些画马者轻率泼墨、逸笔草草的做法,樊大川努力探求一种“既能充分展现马的自然美,又富于笔墨情趣”的画风,他融汇中西笔法,将东方的“线条”与西方的“光影”相结合,让传统的笔法、现代的情致、具象的“形”、意象的“神”糅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视觉效果。在表现奔马的肌腱力度时他采用泼墨手法,在彰显马的身形时,他则用刚健俊朗的线条来勾勒。画界称他的马是“骨带铜声”,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些表现技法,除了靠他扎实的基本功外,还与他曾旅居欧洲十年的生活经历有关。1992年樊大川去到欧洲,开始对西方艺术的源流进行探索和研究。他每年都花一两个月的时间走访欧洲和美国著名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从原始部落的洞穴岩画到古希腊、罗马的雕塑,从文艺复兴巨匠的经典到浪漫主义大师的杰作,以及异彩纷呈的现代艺术流派作品,精华都被他一一汲取,然后融入他的创作中去。 画道: 路漫漫其修远 在当今的商业社会里,画在很多时候已经变成了一种礼品或是装饰品,很少有人去揣摩“画”本身的意义了,对此,樊大川颇有感触:“画不应该只是让观赏者赏心悦目的作品,更不应该沦为单一属性的商品,而应该是承载文化的‘道’。古人说‘文以载道’,画也是一样。” 为了“传道”,樊大川不仅在艺术手法上不断突破创新,还通过许多实际的活动来传播他的艺术理念。1996年他在丹麦哥本哈根举办“樊大川水墨动物画展”;1998年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第二次海外个人画展;2001年在匈牙利布拉格参加“当代中国水墨画展”系列学术交流活动,与当地艺术家进行学术交流;同年还为“中国书画名家北欧艺术之旅”担任艺术导游,出任北欧华人艺术家协会会长。 2002年回国之后,樊大川定居北京,并担任北京齐白石艺术院副院长,传道授业。2005年他荣获文化部中国画研究院“诗书画印艺术大展”金奖。 樊大川不是一个死守书斋的艺术家,他性格活跃,交流广泛,为传播“画道”身体力行,马不停蹄。 今报记者韦巍/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