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编者按:1978—2018年,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写作教学模式不断革新。在历史脉络和现实情境中审视写作教学模式的变化轨迹,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其学理源流和实践价值。陆续推送的三篇文章分别对微型化写作教学、“双基”教学、“读写结合”进行梳理、评析,并展望了未来写作教学发展的动向,希望能促进大家深入思考写作教学模式的继承和创新问题。
【摘 要】微型化写作教学的生发具有历史必然性,触发我们重新理解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的序列化,以及写作任务在教学中的功能和价值等问题。未来微型化写作教学呈现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研制科学的探测工具,帮助教师准确研判学生的写作学情;吸收不同的微型写作形态,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时代性;对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微型化写作教学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微型化写作 写作任务 核心素养
近四十多年来,我国语文教育界基于“语言·思维”“文体·过程”“动力·兴趣”“做人·作文”等视角[1],探索出多样的写作教学范式。其中,邓彤老师建构的微型化写作教学,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逐渐圆熟,成为写作教学范式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微型化写作教学相对于以往“体系化写作教学”而言,是“一种基于学生写作学习需求开展的教学行为”,其基本特征是“教学目标单纯化、教学内容微型化、教学支持即时化”。[2]本文主要分享我们对该教学范式的相关理解和思考。
一、微型化写作教学的生发具有历史必然性
1.“文道之争”视域中的写作教学定位。20世纪50—60年代,语文教育界掀起一场“文道之争”。“文”是指语文知识教育,“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3]1961年《文汇报》发表社论,强调“文道统一”的同时,倡导教师“通过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学会运用语文这个工具表达自己的思想”[4]。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颁布,确定了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地位。经过历史波折,1978年语文教学大纲仍然倡导“文道统一”,但实际上更为强化“双基”。这种强化在1992年语文教学大纲中得到极致体现。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详细列出48个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点和20个基础知识点。“文道之争”导致语文课程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摇摆不定,影响了语文教育界对写作教学的认知。在工具理性占据上风的20世纪下半叶,人们认为写作教学就是教给学生文体基础知识,通过基本能力训练引导学生运用语文这个工具。这种基于“文道之争”的“双基”取向,成为微型化写作教学在学理层面反思的历史源头。
2.科学主义思潮下的体系化写作教学建构。“文道之争”到20世纪80—90年代演变为“科学与人文”之争。随着西方科学主义思潮涌入语文教育领域,实用和高效成为最高价值标准。语文教育界借鉴布鲁姆的目标教学理论开始建构写作教学体系。首先是教学大纲逐渐将写作教学目标和内容明确化。1992年教学大纲将写作训练划分为15个具体能力点,将写作基础知识划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类文体知识。[5]语文教材也开始嵌入写作知识和能力体系。1986年全国六套送审语文教材都设计了比较完整的写作知识和能力训练体系。与此同时,语文教学领域相继开展多方位的写作实践探索,涌现一批风格鲜明的教学流派。比如,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教学”包含60多种写作基本功,常青的“写作分格教学”演化出100多项写作分格,欧阳代娜的“读写整体训练”涵盖98个能力训练点。经过探索,语文教育界逐渐建构出基于“初中—高中”,围绕“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展开的“两阶段、三循环”写作教学体系。这套严密的教学体系成为微型化写作教学在实践层面反思的历史参照。
3.课程改革推行后的实践现状检视。经历20世纪末语文教育大讨论,“文道之争”最终平息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进入21世纪,语文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写作习惯和写作能力,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同时,语文教材大多采用“主题—情境”单元编排,力求通过“读写结合”提升学生写作素养。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写作教学获得了发展,但仍然面临诸多困境。比如,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缺失,教学方法僵化。课程改革提出的写作教学理念对“双基”取向和体系化写作教学具有反拨意味,显示出方向性的引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教学建议往往难以落实。近年来,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重新定位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6];同时,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建构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语文课程开始回归立德树人的本体功能,并将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终极目标。遗憾的是,当前的语文教材本质上还是写作知识和能力序列化的重新包装;体系化写作教学传统仍然裹挟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站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我们需要从写作主体(学生)视角出发,探索一些激发写作动力、提升写作素养的教学范式。微型化写作教学无疑是符合当前期待的一种有益尝试。
二、微型化写作教学触发有关写作问题的深层思考
当前,我们依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剥离写作知识能力与写作主体的交互关系,轻视读者意识和写作思维的培养,缺乏写作过程指导和个性化支持。微型化写作教学对上述问题有所回应,它以写作主体为中心,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增强写作能力;关注学生的写作学情,围绕微型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建构写作情境和活动,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解决学生写作困难。[7]分析微型化写作教学的学理基础和实践探究,能够触发我们重新审视写作教学的核心议题。
1.重新理解写作知识和能力的序列化问题。我国语文教育界探索写作知识和能力序列化问题,是期待用一套科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会写作。客观地说,“双基”教学提炼的写作知识点和能力点、体系化写作教学总结的经验和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既推动了20世纪写作教学发展,也为微型化写作教学的建构提供了启发和参照。写作知识和能力的序列化从理论建构层面来看,本身没有什么大问题;如果从实践操作层面来看,我们就需要遵循写作教学自身的规律。写作是一种情境性、过程性、综合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它具有多重功能和价值;写作不只是为了写文章,它也是人的自我表达的内在需求和外显方式。因此,序列化的写作知识点不能脱离写作主体和应用情境简单传授;序列化的写作能力点也不能按照严格的线性顺序依次训练。写作知识和能力必须在适宜的学习情境和实践活动中转化、组织和呈现,要与写作主体(学生)产生思维、经验的深层互动才能真正吸收和内化。微型化写作教学并不排斥写作知识和能力,它以写作学情为教学逻辑起点,依据学生的写作困难变换教学组织形式、组建单元教学群落、设计写作情境和实践活动,提供有效学习支援。[8]其目的是改善写作知识和能力脱离主体、脱离情境的弊端,引导学生作为写作主体在情境化、活动化的语言实践中,理解写作知识、重构写作过程、提高写作能力、形成写作素养。因此,在体系化写作教学依然盛行的今天,语文教师要特别注意在教学中观照学生的写作学情,为学生量身打造教学方案。
2.深入挖掘写作任务在教学中的功能和价值。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追问:如何在教学中将写作知识与能力更好地融合?比较国际评估项目PISA、NAEP、PRILS的写作评价内容和方式,以及国内学者有关写作教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设计优质的写作任务是最佳路径。前面谈及语文教师需要创设写作情境、开展实践活动,写作任务恰好可以作为整合二者的载体。学生在完成写作任务的过程中运用写作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写作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从而实现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的融合。但是,只有真实的、有效的写作任务才能算优质。“真实”是指写作任务源于或者模拟真实的生活世界,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开放性;需要高水平的、复杂的思维活动,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学科知识;是一个调动学生运用知识、建构知识的动态、探究和生成过程。[9]“有效”是指写作任务根植于特定而具体的材料中,并能够促进学生与材料产生互动;能够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写作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写作沟通交流;能够呈现结构布局方面的写作指导,并提供适当的写作支架。[10]微型化写作教学尤为重视写作任务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比如,针对学生“关联词使用不恰当”的写作学情,安排学生辨析案例中滥用的关联词,删除并说明自己的理由;教师追问、点拨,运用相关案例作为教学支架,引导学会正确使用关联词。优质的写作任务能够统整写作情境和实践活动,融合写作知识和能力,培养读者意识和发展写作思维,有助于解决前面提及的写作教学问题。
三、微型化写作教学的反思性展望
微型化写作教学是“一种基于具体学情而设计的适应不同学习者的教学形态,是针对具体对象和具体情境中、依据现有条件、权衡利弊之后所采取的一种择宜方案”[11]。它不追求最严密和最完美,而以最合适为旨归,“一个教学目标、一项知识内容、一个活动、一个学习支架”是其基本教学形态[12]。这一教学范式是邓彤老师继承和创新之后的结晶。由于微型化写作教学尚在深入探究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现实挑战,我们略做反思性展望。
1.研制科学的探测工具,帮助教师准确研判学生的写作学情。微型化写作将学生的写作学情作为教学逻辑起点,它依据写作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开发教学内容、提供教学支架、组织教学形态,写作学情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写作学情具有内隐性和个性化特征,它需要语文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素养才能精准研判,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微型化教学操作的有效度和推广性。今后可以考虑建构合理的写作学情研判模型,根据学段差异研制科学的写作学情探测工具,并为应用该教学范式的教师群体开展专业培训。
2.吸收微型写作的多样形态,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时代性。近年来“微型写作”引起语文教育界广泛关注。古代的对联写作、诗词创作,近现代语文课程标准和大纲中要求的翻译、写生、记录、改写、缩写、扩写,互联网+时代的微信、微博等,都可以看作是微型写作的不同形态。微型写作就是短篇写作,它与长篇写作相对。微型化写作教学的学生成果可以是长篇也可以是短篇。从教学主体相互融合的视角出发,它们都是语文教师开展微型化写作教学时,安排学生完成的语言实践活动。微型化写作教学可以把上述微型写作形态纳入活动体系,扩大教学内容的外延,加强教学情境和实践活动与生活世界的联系。
3.对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微型化写作教学的育人功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并通过18个学习任务群重构了课程内容和结构体系。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必然会引发未来写作教学的变革。微型化写作教学基于学生写作学情设计学习任务,在内在理念和外显形态方面与未来的高中语文课程具有一定的同构性。今后可以对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探究微型化写作教学的新理路,借鉴专题学习、项目学习、混合学习等最新研究成果,梳理写作任务、写作情境和写作活动的互动关系,探寻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在不同教学组织形态中的融合路径,进一步提升微型化写作教学的立德树人功能。
[1]彭小明.写作教学模式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1-10.
[2]邓彤,裴海安.从宏大到微型:写作教学范式的重大转型[J].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8(6).
[3] 郑国民,张毅,等.当代语文教育论争[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1.
[4]文汇报社论.试论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N].文汇报,1961-12-03.
[5]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27-528.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7] [8][11][12]邓彤.微型化写作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277-281,243-254,280,280.
[9]魏小娜.真实写作教学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97-99.
[10]荣维东.交际语境写作[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6:376-377.
[本文系2018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职前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发展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130024)
(《中学语文教学》2019年第5期)
(本刊公众号:zhongxueyuwenjiao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