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他山之玉 |
爱他,就要研究他(十八)
——运用高阶思维研读王君群影阅读课有感
文/陈建红
特别喜欢王君老师班上电影课的那句口号:“爱他,就要研究他”,与我研究君师的《更美语文课》心境完全相映。本想放下这本《更美语文课》,作为爱书永久封存,可面对君师的《基于多部影视欣赏的群影教学》,我驻足据守,阅读完后,不禁热血沸腾,兴奋达到至高点,便涌出一个概念,用高阶思维去研究本期君师杰作。
高阶思维这个概念,百度中是这样界定的,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它在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高阶思维是高阶能力的核心,主要指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王君老师的两篇群影阅读课,引领学生对影视的欣赏过程,获得感悟,进而从中获得生命的丰富和提升。分析其课堂呈现过程,对四篇影片的解读,蕴涵的核心要义是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和思维品质的提升。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跃迁,学生获得了思维的发展,这是我研究本堂群影阅读课最大的收获。
一、丰富的素材为高阶思维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我们在谈到思维发展的时候,无论是系统还是批判,无论是联结还是反思,都需要有一定的素材积累,如果只是单一的阅读材料,那么选择、比较、批判、联结、概括、提升都是很难发生的。
王老师的两堂群影阅读课材料来源是印度电影巨星阿米尔汗的四部影片——《三傻大闹宝莱坞》《地球上的星星》《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这四部影片,并非是一组松散的文本,相反,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既有共同点,又各有侧重,各有看点,相合于学生,最能产生观赏的共鸣点。就两节阅读课呈现的次第而言,可以说,第一堂阅读课是预热,是悬念,是第二节阅读课的发起,是基础,是为比较、批判、概括、提升做准备的,更是为高阶思维发展提供了依附的素材。
这是为什么呢?王老师开课便提出比较影片的相同点,观后感受,这样一来,学生首先会经历短时记忆、快速理解、信息编码等基本步骤来完成对每部影片的剖析,进而通过归纳概括挖掘出四部影片的相同点、人物设计的不同点、人物塑造的不同点,而后学生经历了生生互动、师生交流,在意见碰撞和磨合中形成反思批判,最后在集体智慧中迸发出新思想、新感悟(三个女人、三个男人背后的内涵)。在此过程中,学生基于阅读、基于质疑、基于反思总结、基于集体建构这一系列脑活动,学生的思维就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纵深提高的过程,这就是对高阶思维培养的进程,这些无疑是要取决于丰富素材的选取,王君老师智慧地做到了。
二、研究性教学为高阶思维的生成提供了保障
群文阅读是一个研究性的阅读过程。我们来看看,王君老师是如何引领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并通过集体建构来达到对四部影片整体理解的。
第一,围绕议题谈感受——系统性思维目标化
王老师着手的第一个话题,就是聊影片的相同点,聊观影后的特别感受,这个过程需要学生调动记忆储备,辨认哪些材料与要求相关。话题一出,学生就会在脑中再现相关的情景,再忆感受特别深的人、事、物、景。虽然这个过程按照布卢姆的分类是低水平的,但呈现的信息显然是重要的,学生通过概括、提炼、总结的能力,就是思维系统性发展的过程。
学生经过讨论,最后总结为:这四部影片均在反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孩子成长等方面的议题,“教育”便成为他们议题的核心点与生长点,同类信息的整合训练了学生思维,这些信息就使系统性思维有了目标,是成就高阶思维的基础。
第二,多元视角渐深入——培养批判思维和元认知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议题的引领下,思维相互交织,比如对阿米尔汗简介的思考,对美国时代周刊的评价,对阿米尔汗的电视访谈等,学生每一次的交流,他们都在不断地建构内在认知。
两节课来看,学生的思维串联起整堂课的框架,他们在影片中找到共鸣。比如在《神秘巨星》和《摔跤吧,爸爸》比较中,学生就有这样的共鸣:女权问题上,《神》比《摔》思考更深刻些,更超前些。《摔》是父亲推动女儿的成长,而《神》是女儿自己的觉醒和女儿的觉醒推动了母亲的觉醒。这样通过系列的对比思考、同源延展、交流分享、相互启发产生了新的批判,新的联想,不断丰富各自的元认知,总结出:阿米尔·汗的电影大都有强烈的现实指向和社会关怀。这一系列的行进,都在推动着课堂向纵深处延伸,都在培育学生的批判意识。
第三,深度勾连再深入——创新思维在碰撞中逐步提升
在这个环节中,思维活动是最丰富活跃的,老师提出对关于萨尔曼汗的资料,对印度电影界“四大天王”的评价。学生的交流讨论就是思想的提炼和语言表达,他们必然要对信息过滤筛选,再进行综合概括。这个过程中可能经历同化也可能经历顺应,还要审查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大量的反思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比如其他三个电影天王都会载入印度的电影史,那么阿米尔汗有可能不仅仅写在电影史上,他还会被写入印度的教育史、思想史、人权史、女权史、宗教发展史。这些都是学生沿着议题的线索去审视每一部影片,建立紧密联系,产生整体认知,然后呼应议题,于是纵向横向都有了联结,通过群影阅读创新思维在碰撞中完整生成。学生生命中有这样体感:“尊重比爱更有力量”。
应该说群影阅读在这个步骤上就完成教学了,但是为什么还要提出思考新问题,课堂行进到此,老师总结了“这一次我们聊的主要是阿米尔汗在印度电影史上的影响力和特殊地位,下一次的讨论,会针对他在电影上的艺术成就进行讨论。”这是由群文阅读对思维创造的激发作用而引起的。群文阅读走到最后的步骤极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认知,也为他们的思维创造发生了新的改组,于是高阶思维在拓展延伸中,水到渠成地提升。
三、开放的空间为高阶思维的根植孕育了土壤
群文阅读作为一个集体建构的过程,它尊重每个人的智慧,也要求每一个人都倾听不同方面的智慧,从而给学习者和施教者提供了开放的氛围。
这两节课,教师没有一个个知识点挨着讲,也没有让学生依循套路解剖课文,只是给一一组文本,确定一个议题,让师生主动去建立议题和文本、文本和文本的纵横关联。群影阅读在这样的开放空间中为高阶思维的根植孕育了土壤,是灵活的,充满可能性的。
这两节课,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集体大讨论让学生有了主人翁意识,激励了他们的学习动机,还给学生反思批判提供了一种场域氛围。课堂中除了竞争,还有彼此协作,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朝更高、更强、更和谐方向演化。这种集体智慧,学生在相互观照中是可以感受到的,并在集体共生中成就高阶思维。
最后,我们把高阶思维解读为三个维度,目标与系统、批判与元认知、创造性。一方面,从能力上讲,没有基础的思维水平,没有完整的思维过程,没有高端的思维提炼,没有充分的思维联结,新事物是不可能被创造出来的;另-方面,从价值来上讲,唯有将信息进行提取转化,碰撞联结,缔造新事物,产生新意义,被搜集起来的信息才能充分发挥效用。这些,难道不是思维的进步,不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力量吗?
(因为篇幅的原因,举例分析大量删减。)
【参考文献】
1.王君,《更美语文课》。
2.https://baike.baidu.com/高阶思维。
3.《群文阅读的理论与实践》(于泽元、王雁玲、石潇),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