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他山之玉 |
原创: 郭跃辉 咱们的语文课 昨天
郭跃辉,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原中山纪念中学语文教师,现为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教研员。第三届中山市市级骨干教师,中山市语文中心教研组成员,中山市高中语文教师发展工作室成员。主持中山市重点课题1项,参与省市级课题3项。在《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教学月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杂志发表文章80余篇。
此前几篇文章依次阐述了科研课题的命名技术、背景分析和研究现状分析,不过在申报书的填写过程中,教师最头疼的还不是这三大板块的内容。真正令教师捉襟见肘甚至束手无策最后不得不随意应付的内容,应该是课题的“研究框架”。我认为,研究框架除了概念界定、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重点难点之外,还应该包括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计划等。这七个部分的内容,是课题申报书的“重头戏”,体现着课题组对课题的思考成熟与否。但很多教师恰恰在这七项内容的填写上“不知所措”,导致课题没有申报成功。
其中,“概念界定”与其他六项相比,操作起来又相对容易。研究目标则是对本课题将要达成的目的、成果进行描述,多数教师都能从课程、教学、学校发展、教师、学生等不同的角度写几条,我觉得问题也不是很大。而真正出现大问题的,则是对“研究内容”的不清楚。例如有的课题是“部编本教材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研究目标之一是“构建出适合学情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而研究内容也是非常简单的一句话,即“构建适合学情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除此之外,不知道还应该写一些什么内容。
因此,在我看来,所谓的“研究框架”的设计,应该树立一种以“研究内容”为核心的意识。研究内容的清晰与否、具体与否,直接决定着其他板块的清晰度与充实度。所谓“研究内容”,应该是实现研究目标的基本手段、策略与方法的总结。不同的课题内容,在确定研究内容时也有不同的思路。在我的印象中,“课程建构”与“教学策略”是两大课题主题,两类课题的研究内容,有一些相似之处,也有重大区别。
我们还以“部编本教材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为例,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教学策略”类的课题,如果目标指向的是“教学策略”的话,那么内容应该紧紧围绕“如何构建教学策略”展开思考。首先,构建教学策略,需不需要对学生的实际阅读状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如果需要的话,第一个研究内容就是“了解、把握学生在群文阅读方面的实际状况”。
其次,构建教学策略,需不需要对“群文阅读”本身有一个概念与理论上的基本认知?如果需要的话,第二个研究内容应该是“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了解群文阅读的基本内涵,把握同行在群文阅读方面的已有经验与策略”。
第三,构建教学策略,需不需要对教材进行一个基本的研究,教材的某个单元也是按照某种方式组成的“群文”,但教材的组合方式未必适合所有学校和学生,因此第三个内容就应该是“对教材进行研究与分析,总结教材已有的组文方式,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第四,构建教学策略,需不需要引入课外的资料?如果需要的话,第四个研究内容就应该是“整合课外阅读资料,在教材与课外阅读资料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
第五,构建教学策略,最核心的是要提出这种策略究竟是什么?我认为,这个“具体的教学策略”才是整个课题的核心中的核心内容,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该课题有没有研究价值,有没有创新点?因此,这个内容又是整个“研究内容”中的重中之重,研究者需要具体呈现自己预设的教学策略,或者是已有的教学经验。我在指导教师思考这个内容时,也有教师反问:“我还没有进行课题研究,我怎么知道要构建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呢?”老师的疑问当然也有道理,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从研究者转换为评审者,思路可能又不太一样了。作为评审者,他或许想的是“如果你不呈现预设的策略与方法,或者没有呈现已有的教学经验,我怎么判断这个课题究竟有没有研究价值,怎么判断这个课题能否进行得下去?”因此,在这种“博弈困境”中,我觉得比较实用的方法就是:要对具体的教学策略有一个先期的研究与设想,要呈现出相对具体的方法,而获得立项之后,再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实践、验证、调适自己的方法与策略。具体到例子中的课题,我认为这个策略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是“组文策略”,一个是“教学策略”,前者包括根据主题、作者、时间、文体、流派、写作方法、表达方式等不同形式对文本进行重组;后者则是具体教学过程中的方法与策略,例如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导读、集体讨论、师生共读、师生围绕某个主题进行深入研读等。
第六,如果说第五点是从“教师”的角度构建的“教学策略”,那么这种策略是不是适合所有班级、所有学生?农村的孩子和城区的孩子,在阅读方面有没有差异?也就是说,除了“教学策略”外,我认为还有必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总结指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的方法与策略。当然,也有教师认为“教学策略”就包含了“指导学生阅读的策略”。
第七,当教学策略建构起来并经过了实践的检验之后,最后还要思考一个问题:我的教学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吗?这就涉及到“评价”的问题,教师还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去验证自己课题研究的成果,例如访谈、问卷或者是通过标准化的阅读考试等。因此,“构建相应的教学评价策略”也应该是必备的研究内容。
至此,“教学策略”类型课题的“研究内容”就算有了一个基本的框架,“把握学情—掌握理论—研究教材—整合资源—构建教学策略—研发指导学生学习策略—评价”这种思路适用于很多课题。或者说,只要是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活动组织等类型的课题,都可以从上述七个方面规划课题的“研究内容”,其理论基础就是最基本的“教学理论”。崔允漷教授主编的《有效教学》一书,提供了相对全面的“教学理论”,建议阅读。
第347期【名师频道】郭跃辉┃为什么教师不会写课题的“研究框架”(下)
原创: 郭跃辉 咱们的语文课 今天
郭跃辉,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原中山纪念中学语文教师,现为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教研员。第三届中山市市级骨干教师,中山市语文中心教研组成员,中山市高中语文教师发展工作室成员。主持中山市重点课题1项,参与省市级课题3项。在《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教学月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杂志发表文章80余篇。
前一篇文章阐述了“教学策略”类课题的“研究内容”,那么对于“课程建构”类型的课题而言,设计“研究内容”也有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课程的基本原理。例如课题是建构一门学校的特色课程,首先就是要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性与价值;其次是进行经验总结,开设这门课程,学校或教师此前积累了哪些经验,举行过什么样的活动,预先取得过哪些成果,并且通过资料查询,掌握其他单位、同行开设类似课程的状况与经验;第三是形成一份课程方案,方案主要包括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相关内容;第四是挖掘相关的课程资源,为课程建构奠定基础;第五是研发课程实施的路径与策略,将课程方案有效运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第六是进行课程评价,设计评价量表与方案;第七则是在此基础上形成校本教材或读本。在实际的课题申报中,我发现不少老师对于“课程”的概念是相对模糊的,似乎除了编写校本教材之外,不清楚课程建构类的课题就应该如何落地生根。
当研究内容确定之后,其他几个大的板块就相对容易设计了。第一是课题的重难点,很多老师不理解什么是重难点,于是便随意填写。其实,所谓的“重难点”,就是“研究内容”中的重难点,不能脱离研究内容而独立存在。或者说,正确的操作方法应该是从“研究内容”中确定重点与难点,并且简要阐述它们为什么是重点和难点。例如“部编本教材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重点肯定是研发、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因为这个内容是课题的核心内容,自然是“重点”,而难点则是,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因为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阅读背景不同,性格特点不同,因此在学习上也会呈现不同的特征,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自然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了。
第二是课题的“研究思路”。如果说“研究内容”是静态地呈现本课题的主要内容的话,那么“研究思路”则是动态地呈现本课题的主要内容之间的先后顺序和逻辑关系。也就是说,所谓的“研究思路”有两个特征,一个是要体现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先研究什么内容,后研究什么内容,用“时间词”将静态的研究内容重新表述;一个是要体现内在的逻辑关系,为什么要先研究这个内容,后研究那个内容,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的逻辑关系。而在呈现方式上,“研究思路”也有两种呈现形式,一种是文字表述,一种是图表表述,不过最佳方法自然是二者结合,先用文字表述,再用图表的形式作为辅助,一目了然地呈现研究内容之间的先后顺序与逻辑关系。那么,这也暗示了,如果“研究内容”是模糊的,或者说胡编乱造的,那么在“研究思路”方面,一定是不清晰的。相反,我们举的两个例子,“教学策略类”和“课程建构类”,在研究内容的安排上其实都是隐含着某种内在的先后顺序的,教学内容清楚具体,那么研究思路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三是课题的“研究方法”,不少老师认为这块内容不重要,直接复制其他申报书的内容即可。其实,“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谓“研究内容”,一定是用某种方法去研究的具体内容,没有脱离“方法”的“内容”,自然也没有脱离“内容”的方法。例如要了解、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或教师的教学状况,就要进行调查研究,这就需要使用“调查法”,即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了解某种状况,当课题应用于实践之后,要想验证课题的效果,也要用到调查法;要充分理解某个概念的内涵、某个理论的基本内容以及同行已有的教学策略与思路,就需要阅读相关文献,那就需要用到“文献法”。而在一线课题中,主要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研究方法的排序与研究内容脱节,也就是说如果第一个研究内容是“了解、把握学生在群文阅读方面的实际状况”,那么第一个研究方法自然也应该是“调查法”。第二个大问题是,研究方法只是一些其他参考书上或网络上的解释,例如调查法是“指通过交谈、答卷等形式获得原始资料,并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讨论,从而获得关于研究对象的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而没有结合本课题的具体内容,具体阐述“调查法”是如何运用到本课题中的。
第四是课题的“研究计划”,所谓“研究计划”,实际上就是用“时间表”的形式对“研究内容”进行更为细致、具体的安排,其中某个时间段做什么事、安排什么活动、研究什么内容、读什么样的资料、进行怎样的教学、写什么样的文章等等,都要有详细而具体的安排。“研究计划”安排得越详细越具体,就标志着自己对课题的设计与思考越成熟。而在一线课题研究中,最常见的问题依然是脱离“研究内容”去安排“公式化”的研究计划,例如“主持人召集成员成立课题组,学习课题申报书,研究课题方向及内容,落实相关人员的工作。搜集和学习相关文献资料,通过相关篇目的检索,查找相关文献,并细致阅读,做好阅读笔记,积累这方面的理论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详细具体的课题研究方案,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论证。”这些语言过于空洞,不能让人把握到该课题究竟在这个阶段想要研究的内容。
综上所述,“研究框架”是一个逻辑结构完整的整体,从概念界定到研究目标,从研究内容到重点难点,从研究思路到研究方法再到研究计划,它们之间存在内在的关联。而最核心的关联,就是以“研究内容”为核心的“框架意识”,这一点也是这两篇文章的核心观点。当然,也有人认为应该以“目标”为导向,因为研究内容是对目标的具体化,这种思路也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