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他山之玉 |
第222期【专家视点】刘辉┃批判性阅读的认知语用基础 ——以《背影》为例
原创: 刘辉 咱们的语文课 昨天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摘 要:当前的批判性思维理论在把握作者原意方面提供的工具并不足以应对语文教学的需要,而关联理论恰恰可以在这方面提供更为清晰、可操作的概念框架。本文力图通过理论介绍和对《背影》部分语句的解读表明,关联理论对于批判性阅读可能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关联原则 显义 寓义
引言
近年来,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中国教育界特别是语文教学界受到了广泛而持久的关注,批判性思维对语文课程的重要意义也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尽管任何语言运用方式(听、说、读、写)都需要批判性思维能力作为内在支撑,但由于当前语文课程的特性,语文教学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首先出现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尤以阅读教学的成果最为突出。
本文所说的“批判性阅读”即指在批判性思维指导下进行的阅读行为。批判性阅读理论主张,读者在阅读文本时应当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原意(original meaning)或意旨意义(intended meaning,即发话人意图传递的意义)。(布朗、基利,2013:59;Paul、Elder,2016:1)不过,相关著作并未就如何把握原意提供具体且可操作的指导。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者大多来自哲学界和逻辑学界,主要关心论证的要素如何影响论证的品质,而对自然语言运用的研究成果则关注较少。实际上,语言交际中把握发话人原意的过程并不简单,同样需要做出大量的理性活动,背后的能力也与批判性思维颇多相通。(袁影、蒋严,2010;刘辉,2017)
因此,我们打算在本文中介绍更多的语用学研究成果,并据此对经典散文《背影》的部分意义做出分析,期望借此为批判性阅读及其教学提供一些更为基础的工具。
一、关联理论概览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是基于认知科学的语用学理论,由斯珀波和威尔逊于20世纪80年代正式创立,代表作为《关联:交际与认知》。(斯珀波、威尔逊,2008/1995)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可以大致概括如下:语言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交际,交际中的语句意义对于意旨意义来说具有欠明性,受话人需要通过推理复原发话人的意旨意义,这一复原过程是在关联原则的指引下完成的。关联理论内容非常丰富,限于篇幅,本文只能稍作展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可以用于对人们意图传递的意义进行一定的编码。但是,交际中的语句实际上并不会对意旨意义进行完全忠实的编码。比如小学生向老师告状说“他推我!”,这个语句描述的是说话前已发生的情况,而其中没有任何语言符号是用于编码事件发生时间的。同时,也不是所有的意旨意义都会在交际中得到编码,比如所谓的“言外之意”就是如此:当一位女性穿着新买的衣服问自己的男朋友是否漂亮时,她的男友回答“今天这天气是真好啊!”。这个答句此时意在传递“你穿这衣服不漂亮”这个意义,然而答句本身对这个意义完全未做编码。据此,关联理论将交际中的意义分为三类:
(1)a. 编码意义(encoded meaning),即由语言符号本身负载的意义,如“他推我”;
b. 显义(explicature),由编码意义进一步扩充得到的意义,如“他(刚才)推我”;
c. 寓义(implicature),由显义结合语境中的其他信息推出的意义,如“你穿这衣服不漂亮”。
语句本身的欠明性决定了语句不是发话人意图的直接表征,而只能是指向发话人意图的证据。受话人要根据语句来推断、复原发话人的意旨意义,在推断方向上就需要一定的指引。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一般目标是获得关联。这里的“关联”是专用术语,有其固定内涵:
(2)一个语句或现象对个人是有关联的,即指该语句或现象在个人当时可以构建的语境中具有正面认知效果。
这里所说的“正面认知效果”包含下面三种情况:
(3)a. 语境蕴涵:语句信息和语境信息一起通过演绎推理得到新的信息;
b. 获得增力:新的信息使得原有的语境信息真实度提高,更为可信;
c. 矛盾和代替:新的信息与原有语境信息矛盾,且新信息更为可信,最终信息接受者接受了新信息,同时在记忆中消除原有的语境信息。
关联原则的具体内容如下:
(4)a. 认知关联原则:人的认知倾向于追求最大关联(用尽量少的加工努力获得尽量多的正面认知效果)。
b. 交际关联原则:每个明示交际行为都传递了关于自身的优化关联推定。
(5)优化关联推定:
a. 明示的信号具有足够关联,值得受讯者(如受话人)付出加工努力;
b. 明示的信号是与讯递者(如发话人)的能力和偏好相匹配的最为关联的信号。
简单地说,语言交际就是发话人通过发出话语鼓励受话人追求正面认知效果的行为。由于语言交际的基本形式是当面交际,发话人不会期盼受话人漫无边际地追求关联,而受话人也需要尽快对发话人的交际行为做出反馈,因此,受话人不会也不需要无休止地去寻找可供加工的语境信息,再无休止地推出内容各异的语境蕴涵。恰恰相反,基于优化关联推定,受话人会选择那些可能最易为交际双方所想到的语境信息帮助加工语句,一旦得到具有关联的解释,就会停止加工,把得到的解释当做发话人的意旨意义。
关联理论对语言交际中的歧义消除、语义调整、寓义推导等语用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下面各举一例。
先看歧义消除。现在很多公共场所都立有“小心地滑”的牌子。从字形上看,这个牌子是有歧义的:它既可以表示“请对地面的光滑加以小心”,又可以表示“请小心地滑行”。实际上,有些公共场所使用机器翻译的结果就是“Carefully Slide”。而自然人之所以不会首先选择“请小心地滑行”这个意义,恰恰在于我们对关联的考虑:我们知道了地面光滑,就会推出可能滑倒以及应该采取何种对策以避免滑倒(语境蕴涵),但我们却无法从“在地面上小心滑行”得出任何正面认知效果。(比如如果我们在地面上小心滑行,会怎么样呢?)既然只有第一种释义具有关联,那么这就是立牌者意图传递的意义。
再看语义调整的例子。上海的公交车上有一条提示语:“请给需要帮助的乘客让个座!”如果我们严格按照“需要帮助的乘客”的编码意义来理解这句话,就会做出如下推理:
(6)a. 请给需要帮助的乘客让个座!
b. 需要兑换零钱买票的乘客是需要帮助的乘客。
c. 所以,请给需要兑换零钱买票的乘客让个座!
但是很明显,没人会认为(6c)包含在这条提示语的释义当中。究其原因,仍然是关联的考虑在起作用:给某位乘客让座是为他提供帮助,只有能解决问题的行为才算是帮助,所以让座要能够解决该乘客面临的问题;由此可知,该乘客面临的问题是需要座位(语境蕴涵),而兑换零钱的乘客所需并非座位,故而可以排除。因此,提示语中“需要帮助的乘客”其实并不指任意的需要帮助的乘客,而需要调整为“在座位方面需要帮助的乘客”。
最后来看一个寓义推导的例子。假设甲和乙正在餐厅共进午餐,乙的朋友丙恰好经过,和他们聊了一阵后先行离开。丙离开后,甲和乙之间发生了如下对话:
(7)甲:这小伙子(指丙)真能说!
乙:北京人都这样儿。
很显然,甲会认为乙的意旨意义是“丙是北京男人”(省略式直言三段论)。再假定甲、乙共享如下语境信息:
(8)a. 北京人都爱吃炸酱面。
b. 北京人都好面子。
c. 甲希望找个北京人当助理。
d. 乙希望找个北京男人当女婿。
这时,甲当然可以进一步推出“丙爱吃炸酱面”“丙好面子”“丙可能给自己当助理”“丙可能给乙当女婿”这些语境蕴涵,但他一般不会认为这些都是乙的意旨意义。这是因为乙的语句只具有“北京人都这么能说”的显义,表明乙的意图是让甲在“丙真能说”和“北京人都这么能说”两个命题间达成关联。乙的话并未同时表明乙有意让甲调取(8)中的信息。
在上述情境、共享语境信息不变的情况下,假设甲、乙的对话是如下内容:
(9)甲:这小伙子(指丙)真能说!
乙:你不是说你想找个北京人当助理吗?
这时,甲可以得到两个寓义:“丙是北京人”和“丙可能给自己当助理”。(7)和(9)之所以有不同的寓义,是因为乙的语句提供了不同的关于意图的证据:(9)中乙的语句表明,乙意图让甲调取(8c)这个语境信息。
如果甲、乙间的对话实际如下:
(10)甲:这小伙子(指丙)真能说!
乙:北京人都这样儿。(看着甲)北京人!
在这种情况下,甲除了得到“丙是北京人”这个寓义外,当然还可以通过调取(8)中的信息得到更多的语境蕴涵。但这些语境蕴涵是否乙的意旨意义则难以断定,因为乙重复“北京人”,仅仅表明其意图是让甲围绕“北京人”这个概念搜寻相关信息,但并未对具体的搜寻方向提供任何证据。这时,乙的意旨意义是朦胧一片的,甲要为自己最终的理解承担相应的责任。
(7)-(10)表明,发话人意图在交际中可以是从强(明确)到弱(模糊)渐变的,与之相应的寓义也是从强到弱的连续统,而非绝对的有、无之别。
在关联理论看来,文学实质上也是明示-推理交际,因此文学文本的理解机制和日常语言交际并无本质不同,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可供使用的资源:相比日常语言交际,文学交际中的读者不必对文学文本做出即时反应,因此有更多的时间和智力资源可供使用,可以尽量扩大语境,更好地评估解读过程,追求最大关联。下面,我们以《背影》的解读为例,看看关联理论指导下的文本解读能为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二、《背影》的解读问题
作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名篇,《背影》历来受到解读者的青睐,在语文教学界更是如此。本节要讨论的解读主要与作者的两句反语有关:
(11)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从我们掌握的材料看,目前对这两次反语的理解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笼统的说法,如两次反语反映了作者当时自作聪明、后来对父爱深沉的理解和愧悔、自责,但往往并不说明朱自清缘何意识到自己是自作聪明、反语又如何能够表现父爱深沉。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两次反语的意思是作者后来认为自己当时太愚蠢,“愚蠢就愚蠢在把自己的事当成别人的事,竟然站在一边旁观,而且无关痛痒地评价父亲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陈日亮,2011:163)。在我们看来,这部分内容的解读仍可得到改善。
首先考虑第一句反语。这里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究竟是什么意思?下面两种释义(显义)都有人支持:
(12)a. 朱自清认为父亲讲价显得吝啬,插嘴是阻止父亲继续讲价。
b. 朱自清认为父亲讲价钱的话语不够有效,自己插嘴是要亲自讲价。
不少教师都选择了(12a)。但是这个解释会遇到一个问题:前文作者清楚地交代了当时家境的惨淡,如果明知家境惨淡仍要在小费上大方,我们就会得出朱自清当时比较好面子的结论,而这一结论无关聪明与否,而是懂事与否。
我们认为,(12b)才是符合优化关联推定的释义。这个释义可以推出三个信息:一是朱自清认可父亲的节省;二是朱自清有意愿自己照顾自己;三是朱自清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第一,这三个信息都可以在文本内部达成关联:朱自清当时知道家境惨淡,就更可能尽量节省;此句前一段有“我反复劝他不必去”,只有愿意自己照顾自己才会有此行为;此句前后分别有“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表明他当时对自己能力颇有信心。第二,由于《背影》是纪实散文,因此理解文本的语境信息可以也需要扩大到当时作者的生活背景。根据朱国华(2017)和姜建、吴为公(2010),朱家的家境在此前已经开始败落,为此,朱自清不仅提前一年从北大预科考入本科,还在奔丧时对弟弟表示要再提早一年毕业。这一信息与上述三个推断是吻合的,因此为之提供了增力,而与(12a)则相互抵牾。
确定(12b)为恰当的释义后,我们才能更好地解读其后的转折所带来的意义。根据黄卫星(2016:25-26)对转折句的语义分析,“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的显义大致如下:
(13)a. “我”(即朱自清)认为父亲讲价不够有效,自己亲自讲价;
b. 如果“我”亲自讲价,那么很可能不是由父亲讲定价钱;
c. 最终是由父亲讲定价钱。
结合上一段提到的三个信息,可以认定:朱自清当时本来认为自己的能力比父亲强,但事实却和他预期的结果不符。换言之,让朱自清写出“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的真正原因是:朱自清后来承认自己在当时不如父亲有能力。这也正是第一次说反语的意旨意义。
第二句反语直接指向的是“暗笑他的迂”。“暗笑他的迂”直接反映了当时朱自清的信念:
(14)a. 火车上的茶房不值得信任。
b. “我”(即朱自清)足以照顾好自己。
c. 父亲信任火车上的茶房。
朱自清何以在后来对此反语相加呢?按照一般理解,这是因为他后来明白了父亲的关爱。但这样解释会带来一个问题:朱自清的父亲真的信任火车上的茶房吗?换句话说:朱自清的父亲,一个人到中年的卸任官员,其社会经验真的还不如自己上大学的儿子吗?从文本提供的信息看,恐怕并非如此。
既然朱自清是事后愧悔的,我们不妨先从“暗笑”之后寻找线索。车站送别,朱父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进去吧,里边没人。”这句话要在当时达成关联,不能仅按照编码意义理解为“里面空无一人”,而是应该理解为“进去吧,里边没人看管行李物品”(扩充后的显义)。也就是说,朱父看到朱自清站在车厢外时,就要他回去照看行李物品。而这个举动与(14c)存在冲突:如果朱父确实信任火车上的茶房,那么他不会担心没人看管行李物品;现在他担心没人看管,说明他并不信任火车上的茶房。
此外,文中还有两处信息可以推出相同的结论。一是朱父本来请旅馆中熟识的茶房去送朱自清,但最终作罢,理由是“他们去不好”。对自己“再三嘱咐”“甚是仔细”的人,朱父尚且觉得“不妥帖”,又怎么会轻易信任完全不熟识的火车上的茶房呢?二是作者在最后一段提及,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这样的人理应是社会经验丰富、能力出众的,怎么会不如一个20岁的大学生呢?这两个信息也都与(14c)不符。而它们又都被朱自清写入文中,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作者是在事后想到了这些情况(包括父亲最后那句“进去吧,里边没人”。),从而重新评估了自己当时的信念,最终得出了“太聪明”的结论。因此,第二句反语同样传递了如下寓义:朱自清当时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了父亲的能力。
我们目前的分析将两次反语的意旨意义均定位于能力的问题,似乎与情感无关。事实并非如此。对第二句反语的寓义再做加工,可以获得更多的关联:只有深切关心朱自清才会在明知嘱托无效的情况下努力去做,因此朱父嘱托茶房恰恰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深切关爱。而第一句反语和第二句反语及其他细节所表现出的能力评估偏差,都意旨写作时朱自清对父亲能力的肯定,对自己当年的某种否定,“愧悔”之意由此而生。同时,儿子对父亲能力的肯定对于塑造“好父亲”形象是很重要的因素,其作用在父亲丢了工作、家境惨淡的情况下尤为明显。
以上就是我们通过追索两句反语的关联而做出的解读,解读结果也就是我们推断出的意旨意义。由于对意图的推断是或然性推理,我们不能保证这些解读结果必然是朱自清意图传递的意义。但可以确定的是,通过追索更多关联和慎重地选择证据,我们的结果相比前面提到的常见解读更为合理、一致和全面。
三、结语
关联理论语用学表明,语言交际,无论是日常交际还是文学交际,都充满了推理和评估等理性因素。同时,关联理论为包括文学交际在内的语言运用过程所涉及的能力要素提供了较为清晰的描写框架,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批判性阅读的教学和测试均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比如本文示例的解读,不仅在结论上验证了“含蓄”“深刻而绵长”的按语,而且能够在过程中揭示“含蓄”“绵长”的成因。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这些按语的实质意义,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以避免这些按语沦为应试的“标签”。而这恰恰也是思辨语文所追求的目标。
引用文献
布朗、基利,2013,《学会提问》(吴礼敬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陈日亮,2011,《背影》:你读出了多少“背影”,见《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陈日亮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黄卫星,2016,现代汉语偏正复句之间的逻辑顺序,见《漫步在“语言·逻辑·叙事”的丛林之间》,黄卫星著,上海:学林出版社。
姜建、吴为公,2010,《朱自清年谱》,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刘辉,2017,语用推理、批判性思维与文本解读:以《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为例,《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第1期。
斯珀波、威尔逊,2008/1995,《关联:交际与认知(第二版)》(蒋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袁影、蒋严,2010,修辞三段论与寓义的语用推导,《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
朱国华,2017,朱自清与《背影》,转引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八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Paul、Elder,2016,《如何进行思辨性阅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刘辉,北京人,1979年1月出生。汉语言文字学博士,讲师,任教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中文系。研究方向为语法学、语用文体学和语文教学。目前主要研究成果有:
2008,动量短语作定语及相关类型学考察,《东方语言学》第四辑;
2009,汉语“同宾结构”的句法地位,《中国语文》第3期;
2015,准定语研究选评,《东方语言学》第十五辑;
2016,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语文知识,《语文学习》第9期。
(人大复印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16年第12期全文转载)
2017,语用推理、批判性思维与文本解读,《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A刊)第1期。
(人大复印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2017年第6期全文转载)
2018,批判性阅读的认知语用基础——以《背影》为例,《语文建设》第9期。
另外,还翻译了曹西蕾、汤珊迪的论文“汉语话语中的关联词‘的’的语义和语用”(《东方语言学》2011年第十辑)
简介
任教课程:
现代汉语
语言学概论
逻辑学
现代语言学与中学语文文本解读
学习经历:
1994-1997,北京育才学校高中部;
1997-2001,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学士;
2002-2005,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
2006-2009,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字学博士。
学术经历:
2008年9月-12月,香港城市大学翻译及语言学系,访学;
2013年9月-2014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访学。
所获奖励:
2015 上海师范大学“精彩课堂”优秀奖
2016 上海师范大学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人文科学组)
社会工作:
上海市语文学会 会员
上海市逻辑学会 会员
中国逻辑学会逻辑教育专业委员会 理事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一线教师写作教学,为了激发全国广大中学生的写作热情,“咱们的语文课”公众号从第221期开始隆重推出【生成好作文】专栏,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向广大一线教师和中学生征集稿件。
本专栏由《中学语文》《全国优秀作文选》《江苏教育报》《现代写作》《作文与考试》等报刊编辑部联合赞助,并且成为五家报刊编辑的采稿基地。本专栏拟常设四个子栏目“【生成好作文】名校方阵丨XX中学”“【生成好作文】群英荟萃丨XX文学社”“【生成好作文】小作家专版丨XX”“【生成好作文】应试秀丨佳作X篇”“【生成好作文】下水文丨X教师"。
投稿信箱:shengchengyuwen@qq.com
编委会主任:李仁甫
副主任:卓立子 李欣荣 周友喜 莫羽
主编:丁学松
副主编:莫羽(兼) 陈玉蓉 刘苏梅 杨丽丽 潘彤彤
邱利群 吉红艳 李少卿 陈海峰
本期编辑:杨丽丽
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shengchengyuwen@qq.com
生成1、2、3群已满,4群QQ群号:534604385
阅读 1263
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