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陈社教的博客
陈社教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478
  • 关注人气:7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小学语文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题会发言

(2017-08-11 17:30:53)
标签:

杂谈

分类: 他山之玉

摘编丨《中小学语文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题会发言

2017-08-11 语言文字报

日前,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真语文专业委员会规划课题《中小学语文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式启动相关研究工作,并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召开课题工作会。会上,真语文教研专家王土荣、段增勇、何郁、冯渊等从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等方面为与会老师进行了指导,并现场答疑。专家们的发言为老师们摆正研究心态,以及如何把理念落实到教学提供了有效指引。本期摘编部分专家精彩观点和现场互动问答,与您一同分享。详情请看——

课题研究要立足实际

王土荣

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传统,又要用传统来教育现代人,这需要再创造。这是传统文化课题应该把握的核心。下面我谈一谈做传统文化课题研究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从小处切入。大课题有它自身的价值,但我们凭着一己之力是做不起来的。我们这一代人,跟叶圣陶、鲁迅那一代人不同,他们的传统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我们难以企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做空洞的东西,而是应该把课题缩小。课题能否成功,关键就是有没有把大的课题转化为一个小的课题,有没有找准切入口。

第二,确定研究界限。文化的内涵很广泛,因此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课题进行限定。其实中小学的文化课题还可以更小一点,比方说研究《千字文》的押韵,理解了音韵理论以后,我们就可以结合记忆曲线,指导学生在记忆能力非常强的年纪进行记忆积累。

第三,做好调查工作,保证实效。做课题要立足于对学生认知的调查,以及自己对研究内容的把握。做课题还得有对照,对照教师,对照学校,说清楚课题在哪方面能使教师成长,或在哪方面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第四,课题需要实例来支撑。做课题一定要有实际例子的分析、记录。如果做完课题以后,无法回答“怎么把课题最精华的部分用课堂的形式呈现”这样的问题,那么这个课题的价值就要受到质疑。正如王旭明社长所说,“一定要真实,只有真实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如果课题是假的,分析出来的所有东西自然都不成立。

第五,做课题要讲究方法。做课题一定要找到具体可行的方法。要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比如可以根据学生心理,结合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进行引导、记录、分析。此外,还要学会选择。我们现在能用于课题的材料不多,不要过多地从资料出发来考虑,更多的时候要眼睛向下,跟学生交朋友,从中挖掘出一些东西来。我们做好了相关研究,比如写字的研究、阅读的研究、写作的研究,教学能力就会有相应的提高。

(发言者系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语文科主任)

把握好研究方向

段增勇

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这个课题,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摆正心态,从头开始学习。我们要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地读一些经典文化著作,不只是文学史方面的,还有文化史、思想史方面的,因为文史哲从来不分家。通过文化的学习、研究、传播,老师可以促进学生自身生命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处于互动的教学相长的状态。

第二,真正地静下心来思考。我们可以从很多渠道获得信息、资源,但是要形成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还是要一个人向隅而思。比如,思考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与现实生活实现交融性对话,也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传播,如何与现代生活、当代精神,与学生未来的生命成长和发展,乃至于这个社会进步发展的方向相结合。在安静的状态当中,自我聚焦、沉淀,经过内心的审视,我们可以让自己的思考具有合理性。合理性的价值判断远远比是非判断和对错判断重要。也就是说,我们在思考的结果上,要注重追寻有价值的理念。

第三,把握好方向。事实上,在很多事情上面,方向是最重要的。方向没错,即便走得缓慢,即便在某些操作环节上有一点偏差,也不会有重大偏颇。这两年的高考非常关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考查。由此,我们要思考的是什么?是方向性的问题。我们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与语文教育结合,要从这些方向性的问题上,找到实践路径。我们进行具体研究的时候,不要做宏观之论,而是要在这个方向的引领下,具体地落实,比如上一堂课、开展一个语文活动、做一个专题设计,乃至于总结某些教学问题和教育思想,进行提升性思考等。

(发言者系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高中语文教研员)

将宏大建构和微观推进结合起来

何郁

语文老师怎样把传统文化教育和语文教育结合起来呢?对此,我谈两个方面的问题。

先讲为什么要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育中。原因有三个。一是事关国家文化安全。让一个国家灭亡,最终不是让这个国家的人灭绝,而是看还有没有文字流传下来,还有没有文化气息尚存于当下的生活中。试想,一个国家如果连文字、文化都不存在了,这个国家还存在吗?二是关乎我们的身份辨认。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把它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所谓割断了精神命脉,就是说尽管我正在使用这样一种话语方式和思维方式,但是我不清楚自己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如此看来,有没有精神命脉,实质上关系到如何认识自己的问题。三是有助于我们认识社会,尤其是当下的社会。这提醒我们,讲古诗文、汉字文化的时候,要思考为什么我们今天会这样来思考、生活?比如社会规则的问题,古诗文中有很多相关内容,今天,当我们面对一些社会乱象的时候,是否也可以从社会规则的缺失方面找寻原因呢?

再谈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育中。我的建议是将宏大的建构和微观的推进结合起来。比如现在新课标要求的“整本书阅读”。我以《论语》为例来谈。我把它开发成十五个课时的课程,相当于十五节课,第一课时学习比喻,开始语文意义上的学习。当然,我更期待文化意义上的追问、质疑或者发现,这样就能够让语文学习再慢慢往前延伸一步。语文教育如何提升?我想不仅仅是在语文层面、审美层面,还应该上升到文化层面。比如,《论语》相对于先秦的其他著作,比喻用得很少,为什么?其中一定有孔子的思考。由此,可以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思考。

(发言者系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高中语文教研员)

课题研究路径与论文写法

冯渊

做课题研究时,老师们如果觉得做起来比较困难,或找不到好的切口,根本原因是自己没有独到的认识。课题是科研,必须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比较深刻、独到的认识,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提炼。在此,我讲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研究路径,一个是论文写法。

研究路径。简单地来说,研究路径就是资源。我们要清楚拿到课题之后,自己要读什么,要从哪些地方发现对研究有用的东西。空洞的大道理在座的每个老师都可以说,但是我们在这个起点上,怎么才能往前再走一步?说一点别人没说过的东西很难。因此我把对文献的梳理看得特别重要,而选择什么样的文献,体现出的是眼光、见识的差异。如果你选错了,你的研究可能就与出发点南辕北辙。在文献阅读方面,我推荐一些著作。比如识字教学方面,可以看陈炜湛先生的《汉字古今谈》《汉字古今谈续编》《古文字趣谈》;写作教学方面,可以看《古代文章学概论》,这本书详述了文道、修养、立意、谋篇、辨体等方面的内容;语文教材建设方面,可以看《母语教材研究》,这套书一共十册,其后附录的参考文献,也可以有选择地阅读。

论文写法。写论文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经验描述式的。经验描述式的文章写得好,功夫不在描述和写作上,而是在做上,要深入细致地做。这是做的独特性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独创性的功夫。比如上海的黄玉峰老师,他搞了许多课外活动,有一个叫文化学旅。他带学生在雁荡山上追寻山水诗开山鼻祖谢灵运的足迹,远赴敦煌大漠亲眼见证中华文明和西域智慧碰撞出的绚烂……他还请了很多著名学者来做讲座,自己也开设讲座。他的这些经验是非常了不起的。另外一种文章写法长于可操作性的方法论。比如一篇讲传统文化中的茶艺的文章,其中讲了茶的配方、泡茶的步骤,还有日本的抹茶茶艺等,对比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的饮茶习惯,体现不同国家地区之间茶文化的包容。这是具体的操作层面的内容,它可以实实在在教会学生做,做完了还能去品味。这一类文章的价值就在于将具体操作过程描述得很清楚,在这一前提下再进行理论上的提升是不难的。

(发言者系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

责任编辑:王 晶 微信编辑:王 景 校对:张敬印 审读:李密珍

阅读 1382 投诉

写留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