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课题研究为依托,引领学校内生发展

(2017-07-24 17:02:00)
标签:

杂谈

分类: 他山之玉

[人物访谈] 沈爱华:以课题研究为依托,引领学校内生发展

原创 2017-07-24 陈兰枝 教师教育论坛

推荐阅读

1、[人物访谈] 桂贤娣:清心从教,静心思考,专心育人

2、[教育随笔] 张文质:教育学才是真正的人学

「 沈爱华,湖北省特级教师,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校外硕士生指导教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小学语文教学法特聘主讲教师,湖北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研究中心秘书长,武汉市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武汉市小学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现任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

2015年5月,沈爱华竞聘成为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新任校长。作为语文特级教师,他曾参与“新课标”语文教材的编写;作为教研主任,他曾引领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对于阅读、对于课堂教学、对于学校教育与管理,基于权利视角,他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作为名校,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和浸润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深厚底蕴的校园文化。而今该校正面临校址搬迁以及新校建设问题,学校能否以此为契机,立足自身的原有优势,秉持开放的教育理念,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在“十三五”期间迎来崭新的发展格局,本期“人物访谈”对象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沈爱华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记者:沈校长,您好!最近您应邀担任了长江日报“校长读书分享会”的阅读体验分享校长,与会家长反响强烈,认为您是一位学识渊博而又极具亲和力的专家型校长。您能不能同我们分享一下您自身的阅读体验,并谈谈您对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看法?

1706227864.PNG

沈爱华:阅读习惯的养成对人一生的发展非常重要,但这个习惯要从小开始培养。我们那代人小时候并没有很好的阅读条件。每周末能到镇上花三分钱看一下午的连环画就是我们一个星期都期盼的美事了;平常家里也只有《水浒传》、《岳飞传》和《三国演义》等少量的书籍供我们阅读,由于课外书少,这些书我都读了好多遍,章节几乎都能讲出来。但这些宝贵的阅读经历使我爱上了阅读,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虽然现在白天事务性工作较多,但我每天睡觉之前都会读书。阅读是我进行教育思考的基础,现在我不仅会看书,结合科研工作的需要,我还会登录知网(期刊网),大量地阅读科研论文。每天早晨,我大概5点多钟就醒了,这个时候头脑特别清醒,也是我一天中思维最活跃的时间段。有什么疑惑,我也会马上上网查资料,然后继续思考。下午六点以后,孩子们放学了,老师们也下班了,这时候校园里非常安静,我就会写点东西。我觉得这三个时间段特别有意思,一个是阅读时间,一个是思考时间,一个是写作时间,掌握了这个规律,我就会利用它做点事情。

阅读对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我一直认为,喜欢阅读的学生即使当前成绩不理想,但未来发展潜力是极其巨大的;不喜欢阅读的学生,尽管当前成绩拔尖,将来发展也会缺乏后劲。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增强孩子的领悟理解能力、想象力、思考能力以及专注品质,会让他们受益终身。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

为学生创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耳濡目染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会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爱上阅读,这能为他们将来的茁壮成长创造肥沃的土壤。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新校园建设好后,我要推动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学校里设立三间阅览室:低年级阅览室、中年级阅览室和高年级阅览室。为把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作为学校的常规工作,我还将和老师们一起推动学校开设阅读课,并引入台湾地区的一些阅读理念。每天早上,学校会有专门的阅读时间段,当你来到校园后会发现,校长、教师和学生都在阅读。我想,等孩子们长大了,这将是他们心中一段美好的记忆。我希望孩子在小学阶段养成的阅读习惯会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插上有力的翅膀。

记者: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10余年的历程。您曾认为此次“新课改”以来的这段时间是您“人生中一段忘不掉的记忆,也是事业发展进程中一段重要的历史”。我们知道您在“新课改”过程中直接承担和参与了很多课题项目的研究,还曾参与“新课改”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作为“新课改”的参与者,您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或转变是什么?

1706227864.PNG

沈爱华:从“九五”期间开始,我就跟着老教师们一起做课题,直到“十一五”“十二五”自己开始承担课题并代领团队做课题,课题研究确实对我个人的发展、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一方面,课题研究练就了我的思维方式,使我养成研究的习惯,逐步成为研究型教师。“九五”期间我们年轻教师基本上是跟着骨干教师从了解教育科研流程开始,逐步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尽管在那一阶段我本人没有取得什么成果,但这个经历对我自身的成长非常重要,它促使我开始思考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让我渐渐有了探究问题的意识。到了“十五”期间,新课程标准出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风起云涌,我也因此有机会参与鄂教版语文新课标教材的编写工作。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这个转变引发了我的思考。我申报了“论小学语文听说读写的和谐操作的研究”这一课题。当时,我通过对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比对研究逐步认识到,既然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课堂就要提供这样的机会。我和其他教师一起沿着这个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后来他们的课不仅上得生动活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这样的语文教学就超越了课程内容本身。这次的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实实在在的教育科研是有作用的,而且这个课题一做就是十年。后来的课题成果在武汉市的《成才》杂志上发表,但未曾想到发表不久后就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也让我有了继续从事科研工作的巨大动力。慢慢地,我有了研究问题的习惯,也逐步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

另一方面,课题研究让我成为首席教师和科研带头人,也慢慢学会了如何有效引领教师团队的专业成长。因工作需要,我后来被调到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教研室工作,并担任教研室主任职务,开始通过一种全新的方式从事课题研究。我首先鼓励教师大胆申报课题,以课题研究指导教学实践,以课题带动自身的专业发展。我自己的研究也逐步从课堂教学实践转向课堂组织形式以及师生关系等更深层次的研究。这个转向是建立在我对课堂教学框架的深入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之上的。通过观察,我发现一般课堂上教师并没有将学生视为主体,也不知道怎么和学生互动,时常霸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剥夺学生的基本权利。学生就像被“驱赶着”和“奴役着”,被动地学习和生活。后来,我通过思考和文献研究发现,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从政治学、法学的“权利视角”来考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于是“十二五”期间,我申报了湖北省重点规划课题——“授权教学策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性研究”,积极探索授权教学策略,注重考察课堂中权利的分配与实现等问题,试图拨开重重迷雾,回归教师和学生作为人与人关系的本质,去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这一研究思路恰恰与当前的“新课改”理念是完全契合的。但这个课题做起来难度不小,因为这个题目很难从现有的教育理论中找到理论依据,需要跨学科的理论支撑,这促使我进行深层的阅读和思考,推动我引领整个团队去学习和提升。通过这个省级重点课题,一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长为骨干教师甚至学科带头人,并逐步形成了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如果这批教师中有人成长为名师,那就是我最值得欣慰的事情了。

记者:不少人认为,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之所以能成为名校,主要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以及重点师范大学的文化氛围有关。对此,您是否认同?您作为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新校长,在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曾采取过或即将计划采取哪些措施呢?

1706227864.PNG

沈爱华: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国家重点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附属小学,这所学校在很多方面都具有非常好的发展优势和优良传统,这是很多学校甚至名校都无法比拟的。位于大学之中,沁润于大学的文化环境里,学生和教师自然会多几分书香气、博雅味。

华师附小开学典礼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教师确实在教学经验、教学水平上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师也需要不断地去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我在报到上班的第四天就开始选派教师出去学习,到8月份教师都派出去了“一轮”。2015年9月10日我又开始选派教师出去进行新一轮的学习和培训。一些年纪大的、快退休的教师也会有机会外出听课、学习。他们非常珍惜学习的机会,教师们回来后还会进行汇报与交流。通过外出学习和培训,教师们真正开始认识到自己必须要有所提升,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有时候我在想,常规的师范教育(教师职前教育)实质上是较为单一的,所以教师的职后教育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教学方面知识的传授,而是要促使教师能够独立思考,进而影响他们的价值观。我曾经承诺,每年每个教师都会有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这是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对教师队伍建设所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一。

记者:“新课改”时代,各种各样的教育理念纷至沓来,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校长的角色定位是很重要的。您认为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未来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呢?怎样才能保证这一教育理念在学校落地生根呢?

1706227864.PNG

沈爱华:要使教育理念在学校落地生根,校长的作用是极其关键的。校长首先应该是一个思想上的引领者,同时也要通过组织管理来行使他的权力,推动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新课改”时代是一个“盛产”教育理念的时代,一个学校要获得较好的发展,究竟应该秉持怎样的教育理念,首先需要校长对这个社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判断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培养的人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以怎样的生活方式参与到未来社会的建设中去,这是基于社会取向层面的思考。

其次,是基于生命个体取向的思考。教育的职责和使命是培养具有生命活力的人。因此,我们的教育活动要张扬学生的生命,让学生能够自然生长。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提出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要着眼于培养未来领袖这一教育目标,确定学校的核心教育价值观为“启蒙养正,立德树人”。学校将围绕“培养未来的领袖”,全面规划学校的课程和育人文化环境,逐步改进学校的评价制度,为学生的发展播下理想的种子,让教师关注学生的成长。在新的学校生活常态下,让教育的理想落地生根,让学校实现内生发展。

(本文原刊载于《教师教育论坛》2016年第2期,详细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专业发展的科研论坛 沟通成长的精神家园

1706226645.png

教师教育论坛 | 有温度 有态度 有情怀

投稿:hsjsjylt@163.com

合作:shurenyoumeng(微信)

阅读原文阅读 232 投诉

写留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