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他山之玉 |
批判性思维丨如何避免和应对“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
2017-06-29 欧阳林 人大社大家好书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巧舌如簧的人,他们能言善辩,总是能在不知不觉中迷惑我们,他们的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又总让人觉得不对劲,说不清道不明,最后只能感叹“我居然无法反驳!!”下面的故事就讲了这样一个人,他居然用空手套白狼的方式喝到了一瓶啤酒。我们可能很难在生活中遇到有这样行为的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这个例子思考什么是“混淆概念”,如何有效地避免和应对这种逻辑错误。
有一个旅行者经过长途跋涉,又渴又饥,步履艰难地走进了一家酒店。
“老板,请问夹肉面包多少钱一个?”
“五块钱一个!”
“请给我拿两个。”
老板给了旅行者两个夹肉面包,旅行者又问:“请问,啤酒多少钱一瓶?”
“十块钱一瓶。”
“现在我感到渴比饿还厉害,我想用两份夹肉面包换一瓶啤酒,可以吗?”
“当然可以。”老板爽快地说。
老板收起了面包,拿来一瓶啤酒,旅行者“咕嘟咕嘟”一饮而尽,嘴巴一擦,然后背起背包就要登程。老板急忙叫住他,说:“先生……”
旅行者打断了老板的话,不耐烦地说:“难道要我在这里住下?”
“不,您还没有付啤酒钱呢?”
“我不是用夹肉面包换的啤酒吗?”
“可是面包钱您也未付啊,先生!”
“我没有吃你的面包,为什么要我付面包钱啊?”
“是啊,他没有吃我的面包。”老板想,一时竟找不出对方的差错,听任旅行者扬长而去。
这则故事中,旅行者犯了“偷换概念”和“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
所谓偷换概念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中途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或外延,使之变为另一个概念,或者是将相同的概念混淆为不同的。
所谓转移论题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把所要论证的论题抛在一边,而用似是而非的论题取代了原论题。这两种逻辑错误常常同时出现,从而扰乱人们的思维,混淆是非。
上例中,旅行者把“没有付钱的夹肉面包”偷换为“已付钱的夹肉面包”,从而用面包兑换了啤酒。又把“用面包兑换到的啤酒”和“用来兑换啤酒的面包”这两个相同的概念(由于它们是等价兑换,在此应视为相同的概念)相互混淆。
这样一来,当酒店的老板要求付款时,他就能够“顺理成章”地把话题从“没付钱”转移为“没吃”,从而达到赖账的目的。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种诡辩术,是说话者有意而为之。现实的生活交流和写作中很少会出现这种有意而为之的现象,常常是表达者思维不清而导致这种错误。我们分析这个案例是要弄清楚其中的原理,避免在表达中犯错。
澄清概念的策略
理解语言的意义,是生活有意义的基本要素。人与人之间的误解、无意义的争论常常因为对语言的误解而产生,这一方面来自生活的复杂性和发展性,另一方面源于我们对语言概念的认知和解释不到位。所以,要避免无意义的争论、无效的思考、盲目的相信,有必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概念所指对象的范围进行限定,根据语境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准确界定,力戒模糊、空洞、偏激和抽象的语言。
一般策略
澄清概念,在进行实质性思考之前,对自己和别人的思想及表达,要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
(1)我(你、他)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
(2)你的意思是……我这样理解对吗?
(3)能不能解释一下核心概念,比如下个定义、给出标准、描述特征、举个例子?
(4)这样的表达是否过于抽象?能否表达得更加具体一点?
(5)有没有歧义?能不能消除隐含的歧义?
(6)特定的概念在这个特定的语境中是什么意思?
本文摘自《批判性思维与中学语文学习》(欧阳林,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
苏州书展讲座活动
时间:2017年7月13日14:30-15:10
地点:苏州国际博览中心
嘉宾:欧阳林
主题:如何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2017批判性思维与基础教育创新专题研修班”通知
阅读 2645 投诉
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