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转载博文 |
谈谈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佛山 阮祥毅
学生的语文素养,我的理解,最核心的就是将正确而灵活地运用母语的知识能力,内化为一种生命的本能,受益终身。如果没有内化为一种生命的本能,只是在考试中能拿到高分,而在实际运用中却不能随心自如,甚至高分低能,那就谈不上获得了语文的核心素养。熊芳芳老师所提“生命语文”概念,将语文学习融入生命的成长过程,这是一种很好的甚至是永恒的研究课题。母语教学的核心目标,就应是帮助学生实现这种生命本能的内化。
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应是语言和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能承载一切思想文化信息,而思维则是语言运用的活化剂,没有经过思维的有效调配,语言文字也只是一堆无意义的嘈音或乱码。如文、核、语、养、心、素六个字,没经过思维组织调配摆在那儿,就表示不了什么意思,承载不了思想文化信息;经过思维组织调配后,它们变成了“语文核心素养”,于是它们可以表示出一定的意思,并能为人们所理解。有了恰当的思维,就可使语言承载思想文化信息的功能得以激活与运行。母语知识和运用能力的内化,基础在语言文字的积累构建,关键则在能使语言文字活化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诗歌鉴赏,需要一定的诗歌阅读积累和欣赏知识的掌握,这自不待言;而要使欣赏能够到位,能够深化,能真正读出诗歌意趣韵味,则离不开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因为鉴赏是高层次的理解活动,是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没有高品质的思维,就难以胜任。我这一讲座,专门谈谈如何在诗歌鉴赏中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思维品质,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建立科学思维范式,学会系统整体思考
所谓科学的思维范式,意思是这种思维方式合乎规律,适用于任何与之相应的情境。所以它是科学的,可作范式。范式不同于模式。模式具有个性特色,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所有相应的情况,而范式则是人人可用普遍通行。掌握了科学的思维范式后,就可以在任何相应情况下遵此范式,举一反三,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奇效,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境界。
【科学思维范式之一】总三思:
(1)诗歌是抒情艺术;(2)一切景语皆情语;(3)推而广之,诗中所有内容、构思、语言、方法,皆为表达思想情感而设,为达情服务。
【示例】 马致远《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整体感知并抓住“断肠”关键词,就可以领悟到它是表达一种感情——伤感愁绪,表达的是因飘零在外不知何处是归程,也不知何时能回归的伤感愁绪【诗歌是抒情艺术】。小令中所有景物的设置,都是为表达这种感情服务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推而广之,具体看其内容、构思、语言、写法,无一不是为表达这一感情服务。
【内容】全诗有三组画面,一个主题背景,一个主体形象。整体画面色彩昏暗,意境萧条苍凉辽远,与伤感愁绪切配。
【构思】先写景,写景视角又由近而远,由眼前所见经由古道瘦马伸向远方。然后三组画面统一在夕阳西下的苍凉伤感的主题背景之下,最后推出悲情人物形象直接抒情,卒章显志,表达飘零天涯的伤感愁绪。这构思,服务于表达悲愁情怀。
【语言】如第一组景物中,藤、树、鸦分别选用了枯、老、昏三个形容词作修饰,勾勒出萧瑟昏暗的画面,与愁绪的表达完全一致。结尾写人在天涯,选用了“断肠”二字作修饰,将愁绪之情推向了极致。如果在描写第一组画面时,选用别的修饰词,勾画出“青藤玉树明鸦”这生机亮美的图景,那表现的就不是伤感悲愁情绪。可见语言的选择运用服务于情感表达的需要。
【写法】(1)借景抒情,正反映衬。一、三组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萧条昏暗,苍茫辽远,正面衬托悲愁情怀;第二组画面“小桥流水人家”温馨安宁,乐景哀情,反面衬托,伤感倍增;(2)直抒情怀,极显悲意。结尾写人在天涯,本就已有伤感之意,而“断肠”二字直接抒怀,更将伤感愁苦之情推向极致。所有写法都紧扣表达伤感愁绪而用。
科学思维的第一范式就是总三思:即诗歌是 抒情 艺术,一切景语皆 情语 ,推而广之,诗中所有内容、构思、语言、方法,皆为 表达思想情感 而设,为表达诗歌情感服务。这个总三思,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系统思考,把握诗歌意蕴和艺术特色。
这个总三思,适用于任何一首诗歌的鉴赏,没有例外。它具有规律性,具有普适价值。掌握了这样的思维范式,我们不仅可以借此自检,我们也有了检查评判他人诗歌鉴赏的评价标准,可以观照出其鉴赏是否到位,是否系统完整,是否抓住了核心。因为这是科学思维,经得起检验,人人可用,普适通用。故可作思维范式。
下面运用这个思维范式验证一个鉴赏答题,
南陵道中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红袖”指的是什么?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回答(5分)
答:红衣女子或穿红衣服的人(3分)借代(2分)
这样回答可以吗?作为字面回答,当然可以,表达的意思和修辞手法都答对了。但这只能算是基础性的字词练习,没有领悟出文字背后隐含的深层含义。这样的回答与鉴赏还没沾上边,谈不上是诗歌鉴赏。
作为诗歌鉴赏,就应当还要围绕诗歌表达感情这一核心,思考如下问题:(1)“红袖”在古代是一种特别称谓(红袖添香夜读书),这红衣女子是有年龄特征的,不是所有的女子都可称之为红袖。这里的借代,应有其表达的特别含义。否则,为什么要用红袖呢?(2)借代手法在句中是如何具体使用的?要突出的是什么?(3)使用这借代手法有何作用?
根据这些思考,这道答题,就应作如下修订补充——
“红袖”指红衣女子或穿红衣服的人,特指年轻女子(1分)。借代(1分)。特写红袖女子站在江楼上凭栏远眺之景象,突出女子年轻美丽之特点(1分);勾起诗人联想想象家中妻子思念盼望的情景,借以表达诗人深切的思家之情(1分);进一步突出了羁旅孤独愁苦之心境(1分)
这里的修订补充,就是运用科学思维范式作整体性系统化的思考,紧扣诗歌是抒情艺术这个总的规定,紧扣诗中任何内容写法都是围绕服务于抒情这一总的思路,找出其内容写法背后的意义价值。这样,我们的鉴赏就不是零打碎敲,言不及义。我们就可以避免鉴赏的碎片化、浅表化。
【科学思维范式之二】大三问: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
这一系统性发问,无论对整首诗,还是对诗中的一个句子,一个词,或者一种写法的鉴赏,都是适用的。又因为这是系统性发问,具有整体性系统化特点,因而它也普遍适用,也是一种科学思维范式。
这一思维范式是建立在总三思的基础上的,它服从于第一科学思维范式。
示例:就以刚才答题内容为例来验证,这是一个有关回答词语内容含义和修辞手法的鉴赏题。我们换一个角度,按第二思维范式来看,它就是——
【是什么】 红衣女子或穿红衣服的人,特指年轻女子【什么内容】,这是借代【什么写法】
【怎样写】 特写红袖(运用借代)女子站在江楼上凭栏远眺之景象,突出女子年轻美丽之特点【怎样在句中具体运用,其客观效果】;
【为何写这,这样写】 勾起诗人联想想象家中年轻妻子思念羁旅中的自己而远眺盼望的情景,借以表达诗人深切的思家之情【联结主观情感】;进一步表现羁旅孤独愁苦之心境【联系主旨情感】
原有的回答虽然正确,却过于浅表,没有鉴赏出诗句中词语及手法运用背后的意义,脱离了诗歌鉴赏应当关注情感表达之要义,或者说言不及义。经过第二科学思维范式的大三问,紧扣诗歌鉴赏的要义,作深入系统的思考,鉴赏就到位了。诗歌鉴赏中的任何一个问题,我们都可以这样去思考,这样,我们的鉴赏就会深入细致,就会具有系统性,从而避免鉴赏的碎片化、浅表化。
【科学思维范式之三】小三问:为什么(有何客观效果、表达什么样的主观情感、服务什么样的诗歌主旨)
这小三问是由大三问中的第三问“为什么”细化而来:我们还以刚才的答题内容为例来解析——
红袖指红衣女子或穿红衣服的人,特指年轻女子。这里是借代。写红衣女子江楼远望,突出了江楼上凭栏远眺女子的年轻美丽特点【客观效果】;由此勾起诗人联想想象家中年轻美丽妻子思念盼望的情景,借以表达诗人深切的思家之情【主观情感】;进一步表现羁旅孤独愁苦之心境【主旨表达】。
这三问,集中回答的是为何要用此借代的内容手法。这可从三个方面回答。(1)突出女子的美丽年轻(2)引起联想思家(3)进一步表现旅途孤愁情意。
这样思考,就将“为什么”的内涵揭示清楚了。之所以选择使用红袖这一词语作借代,有突出女子年轻美丽的作用。这是客观效果。这一客观效果,引出来主观效果。这年轻美丽女子江楼眺望的景象,引人遐思联想。诗人就会联想起家中等待盼望的年轻妻子。因而表现深切思家的情愫。这首诗是写羁旅愁思的。写思家,家在远方,自然更增旅途孤独愁苦之思。这样理解,就可以看出,这个借代很好的服务了主旨情感表达的需要。
上述三个科学思维范式,我们一线的教师都会用到,但一般都是零打碎敲,不成系统。既没有把它提炼为科学的思维范式,更没有将它们整合起来,形成一个诗歌鉴赏的联系紧密而又层递清晰的整体系统性思考方式。这一思考方式有两大特点,这一思考方式有两大特点,一是它完整系统,有序可循。总三思基础上引出大三问,大三问的第三问又细化为小三问。三个科学思维范式联系紧密,组成层递性系统。二是它周密可靠,普遍适用。鉴赏任何一首诗,诗中任何一个诗句,句中的任何一个词,或任何一种写法,都可适用。这有助于我们帮助学生建立科学规范的思维方式,提高思维的整体性精细性周密性,避免鉴赏的碎片化,浅表化,从而全面提升思维的品质,进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下面我们利用所建立的科学思维范式,来评价一个诗歌鉴赏题的专家参考答案,验证这一科学思维范式的效力。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稀”两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专家解答】 “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评析】这是一道高考题(2008年高考语文 天津卷)。这里回答的是诗歌鉴赏中对于重要词语的理解。这样回答基本合乎大三问,即回答了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三个问题。但不合总三思、小三问的科学思维范式。
从总三思看:诗歌是抒情艺术。一切景语皆情语。所有语言都是为表达主旨情感服务的。这里的回答没有与诗歌鉴赏的核心理念,即要与表达情感这一要义相关联。
从小三问看:“为什么”这一问,可涵盖客观效果、主观情感、主旨意义。这里的回答只关注到客观效果,没有顾及这一语言所表现的主观感情,以及与主旨意蕴的联系。诗人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目的是什么?难道是为了写环境而写环境?写环境特点,是为了情感表达的需要,否则,我们就无从理解他为何要写出这样特点的环境。
因此,专家给出的答案,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考查,意义是残缺的,没有从诗歌的核心理念即表达感情需要的角度去思考,也是属于碎片化解读,浅表性理解。
只因这是专家给出的答案,无形之中便成为了标准答案。在网上任意搜索,都是一样的“标准”答案,从没人提出过质疑。因为我们没有科学的思维范式,缺乏评判的标准,我们无从质疑,无法作出自己的评判,也只能是唯专家给出的答案而马首是瞻了。但当我们用建立起的科学思维范式一观照,就可以看出问题来。
诗歌鉴赏若不与诗歌是抒情艺术,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基本核心理念相关联,就还没进入到鉴赏的层次。就不成其为鉴赏。我们的鉴赏就可能陷入碎片化、浅表性的境地,这样鉴赏,思维水平就无法得以提高。
按科学思维范式来回答,这道鉴赏题应这样回答才合适——
“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诗人生活闲适,心情宁静。表达对远离尘世的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这里的回答,不仅合乎大三问的要求,也合乎总三思、小三问的要求,回答是比较深入细致且系统化的。这样才可算得上是言之及义的诗歌鉴赏。
二、拓展思维空间,读出诗歌情味
所谓拓展思维空间,是指诗歌鉴赏,应当发挥联想与想象。这是诗歌鉴赏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有了这样两种思维的帮助,可以丰富深化我们对诗歌意蕴的理解,读出诗歌的意趣与情味。
但高考诗歌鉴赏题并不考查这方面的内容,老师一般也不指导训练学生在诗歌鉴赏中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这是高考诗歌鉴赏题设置上的严重欠缺,也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的一个严重缺失。中国学生普遍缺乏联想和想象能力,特别是想象能力稀缺,这与我们平时普遍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大有关系。我们必须在这方面努力设法补救,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不至有这样严重的缺失。
我们还以刚才所举高考题王维《山居即事》诗为例,看看联想和想象对诗歌理解的效应——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鉴赏这首诗,若缺乏整体系统思维的训练,会有片面理解的误区出现,这就是诗歌开头有“寂寞”一词的排空而降,再配以下句“苍茫”的对举,就使人觉得这首诗表达的应是寂寞悲凉的伤感情绪。因为诗歌开头往往会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因而这首诗表达的就当是落寞悲伤的情感。
但读完全诗,你的感知,断不是初读时起头感觉到的那么一回事。它表现的实际上是热爱田园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这是从诗歌内容构思的整体性上去把握的。构思也是服从情感表达需要的。
所以,运用科学思维范式,学会整体系统思考,对深入理解诗歌意蕴,大有帮助。建立科学思维范式,就是让思维走向科学规范,有规可循,有范可依,不会偏狭,不会茫然,仿佛心中会有一杆秤,能从整体上称量出诗歌意蕴的分量。
而当我们有了联想和想象这灵动的扩展思维方式后,我们在提高鉴赏水平上,更可以锦上添花。
1、调动文化积累作意象联想
第二联里的松鹤,我们可以联想到松鹤延年,仙人仙鹤。这里的意象带有仙气,这里的生活图景,可谓是人间仙境啊;由“人访荜门稀”,我们也可以联想到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又该是多么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呀!这里幽美山居图景的描绘,显示的正是诗人对隐居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第二、三联中的松,竹,莲,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洁品格的象征,诗人把他们组合到诗中,显然是大有深意寄托其中。王维另一首著名的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采用了同样的写法。它们象征着诗人纯净心灵高洁人品的追求。这些都显示出诗人热爱悠闲逍遥、淡泊宁静的田园生活,厌恶浑浊人世、追求高洁品格的人生理想。
有了这样的联想感知,我们再回头去看“寂寞”,它虽然确有孤独寂寞的一般意思,因为隐居就是远离官场,远离尘世,与外界少有往来,但联系后文看,它更偏重在渲染一种幽静安宁的气氛,而不是表现寂寞悲凉的心境。
再联想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古来圣贤皆寂寞”。原来寂寞是一种圣贤境界,诗中松、竹、莲蕴含高洁的意象,不正是向往追求圣贤之心的象征吗?这样鉴赏,我们就不会陷入片面理解的误区,就会得出符合诗歌本真意蕴的正确认知。
2、调动生活积累作画面想象
最后一联写法是以景结情。我们想象一下,此时的“渡头”,应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白天乡村渡头不会有什么人,但此时已是落晖之时,人们都从四面八方赶回家去,后一句不就是“处处采菱归”吗?采菱人是乘船的,与渡头关联上了。所以,此时的渡头会因晚归人众而变得热闹起来。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热闹欢乐的想象,可以让我们进一步感知开头的“寂寞”不会是悲凉之情的呈现。
而“烟火起”,意味着什么?田家渔家都升起来炊烟,做晚饭了。想象一下,晚饭好了,家人都回归团聚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美味佳肴,叙说白天见闻,享受天伦之乐。那该是多么温馨的画面!这里呈现的是山居生活宁静安闲,又不乏热闹温馨,充满生机,充满人间烟火气息。
后面“采菱归”,更引我们遐想。采菱的应是是年轻人。有一首民歌《采红菱》,内容就是歌唱男女借采菱表达爱情的。那一对对采菱的情侣,唱着情歌,带着喜悦,踏着夕阳归来。那该是多么美妙的生活图景!
通过联想和想象,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诗歌意蕴的感知。这最后一联呈现给我们的是晚归热闹、晚餐温馨、青春活力、爱情美好的山居生活图景。这是诗人在心中精心构建的美妙和乐的社会生活理想图景。
从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诗人那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美好社会人生理想的深浓情意。我们读诗,鉴赏诗歌,不仅要理解其诗意,更要品出其美妙的诗味诗韵诗趣。
有了这样的生动丰富的感知,我们对诗歌的理解才会更加深透,才能真正走进鉴赏的殿堂,欣赏那诗境的美好与妙趣。
这样的鉴赏,就不是枯燥刻板的应试练习,而是生动鲜活的生活情韵的感知,是审美意趣的培养熏陶,是生命成长的美味佳肴。即使从功利的应试角度看,这比刻板的做题效果也不知要好出多少。
本次讲座归纳小结:诗歌鉴赏,应当——
一、建立科学思维范式,学会系统整体思维
1、总三思:抒情艺术、景语情语、一切为达情服
2、 大三问: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
3、小三问:客观效果、主观情感、诗歌主旨
二、拓展思维空间,品味诗歌情味
1、调动文化积累作意象联想
2、调动生活积累作画面想象
建立科学思维范式,重在科学规范,注重文本内在整体系统思考,避免鉴赏活动的碎片化与浅薄化;发挥联想与想象,重在发散灵动,注重内容外向拓展联系,丰富深化鉴赏的认知理解。发展科学思维,发挥想象联想,可使鉴赏规范灵动。素养需要训练,不是一时半会可成。长期这样训练,才可望提升素养。
如此坚持训练,思维品质就会得以提升,良好的语文素养可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