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神奇的兰溪市嵩山风景区----关于保护和开发兰溪市嵩山历史文化资源的设想

标签:
民生兰溪嵩山柏社历史文化 |
分类: 浙江兰溪文史专题 |
兰溪市柏社乡境内的嵩山,离城区大约23公里,该山陡峭险峻,雄视八方,山上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之山。http://s15/mw690/006wOl4Dzy7bF5Inv3g6e&690
嵩山古瓷窑址位于嵩山水库大坝东端斜坡上,该窑址范围约500平方米,堆积层厚约80厘米,是北宋早期烧制生活用瓷器窑址, 1992年12月31日公布为兰溪市文物保护单位。
嵩山古瓷窑址是1970年建造嵩山水库时发现的,当时还在水库底部发现房屋遗址和大量的木桩、木板等,并出土完整的执壶、碗一类的瓷器,当时正处于“文革”时期,嵩山古瓷窑址及库区的古窑场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且水库建好后就蓄水,相关专家也无法进行实地考察。
1978年年夏秋之季,兰溪遇到严重干旱,140天未下雨,嵩山水库接近干涸,趁此机会,金华地区文管会有关专家和兰溪县文管会曾昭才先生,于9月份共同到古窑址进行过实地勘察。
1979年6月北京故宫博物院冯先铭先生来金华,了解相关情况后,认为该窑对研究金华地区古代陶瓷和我国青瓷的发展有比较重要的价值。
1980年,嵩山古瓷窑址出土的瓷片曾到英国参加展出。
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考古学集刊》第2期,刊有《浙江兰溪嵩山北宋瓷窑址》论文,文中对兰溪嵩山古瓷窑有详细的专业介绍。该论文作者是研究婺州窑的老一辈考古专家贡昌先生。
对山的喜爱是我国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情怀,柏社嵩山以其神奇壮丽等特色,深受历代文人的喜爱,比如在明代,兰溪本地名人赵凤翀、徐用检、赵崇善、胡应麟等,都到过柏社嵩山。
赵凤翀,字文举,号含斋,以父大学士赵志皋荫授都督府经历,升刑部陕西清吏司郎、云南广南府知府(正四品)。赵凤翀兄弟四人:凤梧、凤翀、凤威、凤阁。赵凤翀又生有七个儿子,真所谓子孙满堂,在兰溪天福山告天台侧建有“苍漪阁”,用来收藏先世诰敕,徐用检为其题写“苍漪阁”匾额。赵凤翀辞官回兰溪后,曾经在嵩山创馆讲学,有著作《辨隐录》传世。嘉庆《兰溪县志》记载:“崧山(嵩山又叫崧山、松山),县北五十里,山半有马跪迹,俗传昔尝有避兵于此者,旧寺重修,赵凤翀创馆于山垅”。
徐用检,字克贤,号鲁源,嘉靖四十一年进士,历任山东按察副使、陕西督学副使、广东按察使、河南布政使、南京太常寺卿等,著有《三儒类要》、《鲁源文集》等,并主修《万历兰溪县志》。徐用检为官三十多年,踪迹半天下,晚年从南京太常寺卿(正三品)任上告老还乡,全身而退,万历辛亥(1611年)十一月去世,享年八十四岁。徐用检有长诗《嵩山行》:“灵区标崒嵂,郁郁泱云霞。磴道千回折,松门入径斜。耆阇屏障古,香火半尘沙。昔传马步迹,云是辟兵家。飞鸟散还集,依微见野花……”
赵崇善,万历五年进士,其后到江西婺源当县令。婺源是朱熹故里,赵崇善在婺源有政绩,他学识丰富,经常到到当地书院讲学,其后又升任御史、尚宝司卿(正五品)、太常寺少卿(正四品)等,告老还乡后,淡泊自安,足迹不入城市,与徐用检、徐天民、叶良相等讲学于兰溪县东天真山庵。赵崇善也写有赞美嵩山之诗:“扪萝登绝岩,古刹倚天开。曲磴千崖拥,疏林片雨来。苔依青壁长,松傍白云栽。不尽凭高兴,篮舆首重回。”
胡应麟,字元瑞,号少室山人,又别号石羊生。胡应麟壮年时对柏社嵩山情有独钟,他的号“少室山人”,就源自柏社嵩山。其著作《少室山房集》中,有《嵩山歌序》和《嵩山歌》。胡应麟在《嵩山歌序》中记述:“去余家五十里而近,有山曰嵩,穹窿崒嵂,峭蒨幽邃,视洛之嵩,高不知孰为伯仲也,旁一峰千仞秀出,嶻嵲云际,若轩辕浮丘所尝居者,余因以嵩之少室名之,且为作长歌以纪其胜,异日者采三花、携玉女归将,结茅于兹老焉。”
胡应麟的《嵩山歌》豪迈奔放,构思奇特,想像丰富。在《嵩山歌》中,胡应麟以大胆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热情地歌颂了令他心驰神往的嵩山,如:“恍疑帝遣夸娥负中岳,掷向东南镇磅礴,又疑巨灵一夜排风雷,空中掣此青崔嵬……俗流往往轻飞仙,不见此后三千年,少室山人结庐长啸卧其巅,峰头一室但盈丈,大易黄庭坐相傍……”
嵩山气势雄伟,山顶上平坦开阔,横贯南北长达数公里,极目远眺,能看到20多公里外的兰江。山顶上有古寺叫白云庵,附近有泉水常流不断,嘉庆《兰溪县志》记载,白云庵建于元代至正六年(1346年)。
笔者目前仅对嵩山部分区域进行过考察,山顶还没上去过。采访中得知,山顶上现在还有寺庙,网上也能搜索到据说是柏社嵩山庙图片,比较简朴,似乎近代所建。
据目前考证,历史上至少有两位高僧大德与兰溪嵩山有缘:元末明初的万峰时蔚禅师、明末清初的东皋心越禅师。
万峰时蔚禅师,曾经在兰溪嵩山驻锡九年。他是中国佛教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为临济正宗二十一世传人,俗姓金,温州乐清人,十三岁出家,年十九岁更衣学禅,受具足戒。离开兰溪后,又到苏州邓蔚山开山说法,明太祖赐与御制《居山图诗文》一轴。洪武九年,在万峰时蔚禅师倡导下,建成圣恩寺大殿,并铸大钟,上镂《法华经》全部六万字。
由于万峰时蔚的声望及因缘,圣恩寺成为江南名刹之一。洪武十四年正月二十九日,万峰时蔚禅师圆寂,世寿七十九年岁,他的弟子把他在世时所讲的法语等,辑录成《万峰和尚语录》一书,书中有许多万峰时蔚禅师在兰溪嵩山的智慧语录,是佛教宝典之一,该书收入《中华藏》。
关于万峰时蔚禅师的事迹,在《慈光寂照圆明利济万峰大禅师塔铭》中有详细记载。另:嵩山上及嵩山附近,历史上有过多个古寺庙。至于万峰时蔚具体在哪个寺庙开堂说法,由于资料有限,证据还不够确切,笔者不敢妄下结论,有待继续考证。
东皋心越禅师,姓蒋名兴俦,字心越,别号东皋。是明末清初传奇高僧,他的故乡就在嵩山北麓不远处的洪塘里村。他于康熙十五年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同时传播书画篆刻艺术,复兴琴道,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一位划时代的重要人物,被日本奉为“篆刻之父”、“近代琴学之祖”和佛教曹洞宗寿昌派开山鼻祖。
“嵩山天然神奇古兵寨”之名,是笔者首创,但愿本文公布之后,此名称能够发酵,这可以提高柏社乡的知名度,以后假如搞旅游开发,从游客喜欢猎奇、寻幽、探古等角度考虑,具有重要意义。
嵩山因为其所处方位的重要,又因为其陡峭险峻,山顶却平坦开阔,其地势犹如天然古兵城,易守难攻,山上又有活水,驻军要素充分,因而在特殊历史时期,多次成为兵家占据之地,现在山上仍然有古兵寨及古战场遗迹。
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僧居正,又称“蒋和尚”,聚众占据兰溪县北嵩山起事,被浙东制置使张浚镇压。
元末社会动荡,兵灾频发,兰溪的老百姓也深受其害,水阁洪塘里人蒋可大,生有七个儿子,个个有奋身之勇,为保境安民,蒋可大与儿子一起,率领乡勇到嵩山结寨抗战,一时威名远扬,敌不敢犯,朱元璋南征抵达兰溪时,蒋可大受到召见并归顺朱元璋,其后因击寇有功,被朱元璋封为浦江翼右副元帅。光绪《兰溪县志》记载:“元至正末,红巾贼扰境,徐迪倡义兵守城,出战受伤而卒,北乡蒋可大协众结寨嵩山,以卫乡里。”
蒋可大又是高僧东皋心越禅师的祖先。对于蒋大可的生平事迹,宋濂所写的《大明浦江翼右副元帅蒋公墓志铭》中有详细记述:“及元之季也,天下兵动且二十年,而吾邦连贯闽浙,烽火之焰烛于天,所至焚荡卫墟,屠戮居民……方是时,君以七子,有奋身之勇,与乡人保聚嵩山境内……”
康熙十三年,嵩山一带又发生过几次大战,关于这几场大战的情形,笔者在《揭秘兰溪境内三百年前的几次大血战》中,已经有介绍,在我的博客【兰溪ZXM】里能看到,这里就不再赘述。
柏社乡嵩山一带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且未被工业污染。嵩山上有古寺庙、古泉、北宋早期青瓷窑、天然古兵寨、古战场等遗址等。嵩山不远处有极具特色的铁甲山、历史悠久的南明寺往事、有经屠宅、席草塘、塘边、里方、岭口到建德东部山区的古道,还有名人蒋可大、东皋心越、蒋六山故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州桥、新农村建设出类拔萃的东叶村等等,汇集成以嵩山为核心的奇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圈。嵩山还有一个无与伦比的优势:交通便捷,其北面有极为丰富的山林资源……
近三十年来,国内某些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许多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被破坏或毁灭,如今回过头来,为失去这些能带来美好记忆的实物而追悔莫及。
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在旅游业兴旺的当今,资源独特的嵩山,是发展兰溪东北部旅游业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加以保护和发展,可成为极具特色的旅游胜地,同时可以把历史文化根脉留住,让子孙后代的家乡情感中多一个能记住乡愁的好去处,从这种意义上讲,以嵩山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金饭碗。
如今全国各地到处都是古村落开发,古村游已经不再稀奇,其优势也日趋边缘化,而保护和开发“嵩山风景区”,可进一步丰富兰溪市旅游文化。大方向是立足嵩山,眼光放大,把靠近嵩山的遍布柏社、马涧、梅江这三个乡镇的多个景点巧妙连线,优势互补,携手并进,打造极具特色的嵩山旅游胜地,以弥补兰溪东北部无重量级旅游胜地之短缺。
嵩山东南部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通州桥,还有东叶村新农村建设也不错,但独木难成林,如果不依托嵩山之伟大神奇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根脉,单枪匹马干,极有可能是事倍功半而难成大器。
创业维艰,在资金难到位,机缘未成熟之前,可未雨绸缪,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做好该做之事,比如,以嵩山为中心,把嵩山附近范围内的古遗址、古道路、古木、杰出人物纪念地等古迹整体纳入保护圈。由于嵩山一带有古战场等历史遗迹,所以对与此有关的地形、地貌、原野等特征也要保护。把这方面做好了,机缘成熟时才能水到渠成,比如:嵩山上扩建古寺庙、创建古瓷展览馆、少室山人纪念馆、还原天然神奇古兵寨等,山下进一步强化蒋六山纪念馆、建立东皋心越禅师纪念馆、恢复经嵩山西麓到建德最东部山区的古道、重建南明寺等。
在去年召开的兰溪旅游发展大会上,市委书记朱瑞俊指出:“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发展兰溪旅游,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包括我在内的兰溪66万人民,都要为旅游发展加一把柴、添一把火,真正把兰溪旅游这锅温吞水烧开、烧沸”。 朱书记讲话是高屋建瓴,关注民生,谆谆善诱之言,闪烁着密切联系群众的真理之光。
嵩山拥有如此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仅“嵩山天然神奇古兵寨”一项,其优势就足够震撼。众人拾柴火焰高,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心嵩山,为兰溪东北部旅游业发展加柴添火,使“壮丽神奇的兰溪市嵩山风景区”早日成为现实,以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来助力兰溪经济发展,造福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