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钢铁与诗意间寻索——赵克红铁路诗歌创作论析李风宇

(2025-05-03 00:11:20)
分类: 作家与作品

      在钢铁与诗意间寻索

     ——赵克红铁路诗歌创作论析

     李风宇

 

在当代诗坛,著名诗人赵克红以铁路为主题的诗歌创作独树一帜,开辟出一片充满工业质感与人文情怀的新天地。作为一名铁路人,同时身兼中国铁路作协副主席与河南作协副主席重要文学职务,凭借丰富的人生阅历与深厚的文化积淀,于铁路诗学领域开拓出一片别具一格的天地,构建起独具特色的 “钢铁乡愁” 诗学体系,为诗歌创作注入了一股鲜活而独特的生命力。

他凭借深厚的生活积累与对诗歌艺术的执着追求,构建起别具一格的铁路诗学体系,在诗歌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钢铁与诗意间寻索——赵克红铁路诗歌创作论析李风宇
   赵克红的诗歌创作深深扎根于中原大地,黄河文化的雄浑气魄与深厚底蕴成为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在他的诗中,铁路元素与中原的地理风貌、悠久历史文化相互交融,实现了工业文明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如在《铁路与黄河》里,“铁轨沿着黄河的臂弯蜿蜒 / 列车的呼啸与黄河的咆哮共鸣”,这一诗句将铁路的现代性与黄河所代表的古老文化并置,赋予了铁路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铁路不再仅仅是运输的载体,而是成为承载着中原大地千年历史与文化记忆的特殊符号,彰显出诗人对家乡土地深深的眷恋与热爱,以及作为文化传承者的自觉担当。

赵克红善于捕捉铁路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用诗歌记录下铁路从蒸汽机车时代到高速列车时代的伟大跨越。在《铁路的时光轨迹》中,“曾经的蒸汽机车,喷吐着岁月的沧桑 / 如今的高速列车,如闪电划过时代的长廊”,寥寥数语,生动地勾勒出铁路在时代变迁中的巨大变化。通过这种今昔对比,诗人让读者深刻感受到铁路发展所见证的岁月沧桑与国家的蓬勃进步,展现出其敏锐的时代洞察力与对铁路事业的深厚情感。

在诗歌意象的运用上,赵克红对铁路意象进行了深度挖掘与创新升华。在《钢轨与远方》中,他将钢轨比作 “梦想的延伸线”,巧妙地赋予了钢轨象征人们对未来美好憧憬的精神内涵。这一独特的意象表达,不仅体现了诗人对铁路文化的深刻理解,更反映出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与对梦想的不懈追求。在他的笔下,铁路意象不再是简单的客观存在,而是被注入了丰富的情感与思想,成为连接现实与理想的桥梁。

从语言层面来看,赵克红的诗歌语言细腻而富有表现力,能够将平凡的铁路场景描绘得充满诗意与情感。在《站台的守望》中,“站台的灯光,像思念的眼眸 / 凝视着列车的来来去去”,诗人运用新颖的比喻,打破了传统诗歌语言与铁路元素之间的隔阂,精准地传达出人们在站台这一特定空间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同时,他还善于运用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为诗歌增添生动性与感染力。如在《列车的旋律》中,“列车的车轮与铁轨亲吻 / 奏响一曲时代的奋进之歌”,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列车仿佛具有了生命,生动形象地展现出铁路在时代发展中积极向上的推动作用。

赵克红对铁路意象的抒情性转译,为原本冰冷的铁路符号赋予了震撼人心的抒情力量。在《铁轨上的月光》中,“月光为铁轨披上银纱 / 那是岁月编织的温柔梦网”,诗人将铁轨与月光相结合,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充满诗意的氛围,展现出自然与工业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体现了他独特的审美追求。而在《夜行列车》里,“夜行的列车,切开夜的幕布 / 星星的碎语,洒落在车窗”,通过列车与夜空、星星等自然元素的巧妙并置,描绘出一幅动静结合的美妙场景,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在《铁路旁的野花》中,“铁路旁的野花,倔强地绽放 / 为冰冷的铁轨,添一抹温柔的色彩”,将野花与铁轨对比,既凸显了生命的顽强,又在工业景观中融入了自然的生机,深化了诗歌主题。

在创作过程中,赵克红大胆创新,将工业术语巧妙转化为乡土话语,构建起独特的隐喻系统。在《炼钢车间拾穗》中,安全帽的弧线与麦穗的曲线相互呼应,钢水的流动与麦浪的起伏形成鲜明的意象并置,成功打破了城乡对立的传统叙事模式,实现了乡土记忆与工业经验的完美诗学融合。在《钢厂上空的北斗》中,北斗七星既是农耕文明的古老导航仪,又是工业文明的现代定位系统,进一步丰富了工业诗歌的美学维度,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诗学方案。

赵克红在诗歌语言革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打破了工业词汇与抒情传统之间的界限。在《冷轧车间抒情》中,连轧机的压力参数被巧妙地转化为情感的压强指数,使诗歌语言既具有工业的冷峻质感,又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诗句 “浇铸的月光在模具里结晶”,兼具冷峻与璀璨的独特风格,节奏精准模拟了轧机往复的铿锵韵律,为诗歌语言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在《行车司机的十四行》中,他巧妙地让意大利商籁体与行车轨道的平行结构形成形式同构,创造出工业时代的格律新声,在诗歌形式与内容的融合上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赵克红对工业元素的诗化转译,并非简单的修辞装饰,而是以机械零件为解剖刀,深刻剖析现代生活的精神断层。在《给钢轨献诗》中,他将龙门吊的阴影写成 “会移动的日晷”,把电焊的火花比作 “黑夜分娩的星辰”,使工业符号在诗性的发酵下,生长出令人动容的抒情质地。在对工业废墟的书写中,生锈的齿轮成为 “时间的勋章”,废弃厂区化作 “金属的墓园”,这种别具一格的逆向审美,并非对工业文明的挽歌,而是试图在机械的残骸中打捞人性的温暖与温度,实现对现代性困境的勇敢突围。

此外,赵克红独创的 “混凝土乡愁” 美学,集中体现在城市楼宇与乡村祠堂的意象并置之中。玻璃幕墙反射出祠堂飞檐的朦胧残影,地铁隧道幽光里漂浮着煤油灯的记忆碎片,通过这种独特的时空折叠手法他的诗歌成为承载着过去与现在双重记忆的诺亚方舟,在汹涌的城市化洪流中,努力打捞正在逐渐消逝的文化 DNA。在《钢的城》中,“钢水奔涌如诗行 / 在夜的稿纸上流淌”,他将工业生产的壮观场景升华为一场震撼人心的诗意创造,彻底打破了传统诗歌的题材界限,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表现空间,成功创造出独特的工业美学风格,为当代诗歌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与生机。

赵克红的诗歌创作,充分彰显了铁路美学在当代诗歌中蕴含的无限潜力。他以独特的创作视角、丰富的意象塑造、创新的语言表达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他所开创的铁路美学与工业美学,在未来的诗歌发展道路上,必将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为当代诗歌开辟出更多全新的发展方向。他的诗歌既是对中原文化的当代激活与创新性传承,也是对铁路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深刻反思与诗意礼赞,为我们提供了一把破解现代性迷宫的钥匙。

 在钢铁与诗意间寻索——赵克红铁路诗歌创作论析李风宇

李风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雨花》杂志主编文学创作一级江苏省作协原副巡视员资深文学评论人。作品被列入国家图书出版基金项目、另有作品被评选入中国作家协会2001年度报告文学排行榜,有五十余万字作品被翻译成英、德文字印行海外;曾获: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原国家图书奖、第五届“紫金山”文学奖,“江苏10年报告文学奖”、河南省优秀图书一等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两次获得南京市“五个一工程”奖、江苏省第一届优秀版权作品奖等文学奖励。荣获江苏省“第三届全省优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称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