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兰州祖巴盘王狼兵祖韦宴闹

(2024-04-24 11:17:32)
标签:

历史

分类: 历史
位于桂西北山区的东兰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这里有独特的广西狼兵源头的历史地位和州署变迁,深厚的土司狼兵爱国文化底蕴传承将军之乡使东兰县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自古以来东兰州人以勇敢忠诚、纯朴热情、人杰地灵著称,如有左右江闻名的敢为人先的抗倭民族英雄韦虎臣和人民英模韦拔群,以及同宗血脉后代开国将军韦国清韦杰韦祖珍等,他们的先祖就是兰州创州祖及狼兵祖韦宴闹。清明三月三临近,认祖拜宗心情油然而生,兰州何处来,我从何处来呢?东兰土司三代人戎马生涯呕心治州建立兰州(元改东兰州)的是第三代祖韦宴闹。树有根,木有源,东兰韦氏的源头是创建东兰州的土司韦宴闹,是东兰狼兵故里的老韦宴闹。英雄之气扑面而来,第三代土司韦宴闹,字灏。“灏”表示浩大,广大,后代人数众多,子孙昌炽现今后代确实已达百万。他亲自领导创建起土司衙署兰阳归顺朝廷,州治就在兰阳,是兰州(东兰)第一位有史记的正式土司,兰州是东兰州的前称。壮话“兰阳”,有“土司王爷家园”的意味,家园“兰”的建设蕴含着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狼兵四代抗倭的爱国主义精神,开国将军传承家国情怀,打出东兰韦氏在全国韦氏的地位和品牌,这是唯一可以将狼兵文化红色文化融在一起的县份,缅怀先祖续传奇,不负老区谱新篇。

一、韦氏土司的根源,京兆韦氏的延光
       韦氏一族,兴起彭豕,发端邹鲁,源既远而流亦长,德自丰且功益显。尤以汉唐之际,极一时之盛,朝堂之上,宰辅迭出,闱场折桂联袂接踵,出将入相荣宠之极,去天尺五青史留名,有堂号“天尺堂”纪念。韦宴闹的祖源,根据土司祖源碑和狼兵父子领袖平北伯韦正宝夷侯韦虎臣的朝廷墓志铭等碑记韦氏其先系,西汉丞相韦贤后裔,嘉靖九年(1530年)林富《广西通志》卷51“东兰州”史记:“土官知州韦姓。本州叙其家世引县志,谓汉丞相贤之后。韦贤,是韦氏家族的杰出代表,他是中国第一位平安退休的宰相,致仕第一人,退休第一人。一经传书他的儿子韦玄成也是丞相,乃京兆韦氏之祖五百年前的祖源史记碑记相辅相成垂后世子孙以知来脉,方见慎终追远之志,木本水源之由。以父子丞相京兆”为誌,“祖自京兆源流远,孙从岭南世泽长”;“儒宗传鲁,先辈居兖州。京兆垂鸿名,百粤展猷谋”,“旅衍京兆延祖法,开辟兰地发孙支”,土司后代可以用“京兆堂”或“一经堂”,纪念正宗韦氏京兆荣光一经传书之辉煌!还有广西上林唐代韦敬的《大宅颂》“维我宗祧,昔居京兆,流派南邑,上望无阶。”“上祢京兆,奕叶高门”等,这表明自己的祖先来自京兆韦氏。韦氏从汉至唐京兆出现过二十二位宰相,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这是韦氏祖上辉煌的真实写照,全国韦氏源流主体本来就是一家亲。那么怎么会到东兰这个地方生根发芽落地生根呢? 

      土司祖源碑里记韦宴闹的高祖父韦神机,曾祖父韦大猷(山涛),祖父是韦景岱。东兰土司始祖韦景岱的后代碑记材料及相关史记县志记等,可以说是广西韦氏最多的,后代也散得最广最多,也即为孙子韦宴闹一系的后裔,后代上百万之众。东兰是全国韦氏的发祥地!是韦氏土司子孙繁衍生息之摇篮和老祖故里,以致广西是全国韦氏最多的地方宋皇祐五年(1053年),壮族首领侬智高被宋朝大将狄青打败后,侬智高部队弃城分两路逃走。一路是侬智高率领残兵败退至特磨道(今云南省广南县),余兵千余人准备东山再起;一路是侬智高族弟侬日造残部,沿红水河经上林县、富安监(今都安县)北逃至鸡冠山(今天峨县六排镇境)。其族弟侬日造收拾残部从宾阳溯红水河而上,韦景岱作为狄青的手下参将,跟随父亲韦山涛受命率部追剿侬日造残部。侬日造兵败如山倒,溯红水河逃命到长江河段后,因水流湍急过不了“航坏”险滩,且船沉没于龙桑深潭,随即从龙桑上岸。侬日造强渡板加河后屯兵休养,借山高水急之地利,给追兵以致命的回击。最后两军在此停战,两边头领将军也是心照不宣,商定以板加湾为“楚河汉界”,互不侵扰。后来依日造部队经过的这条小道成了当地有名的茶马古道。后来侬日造部分残部逃到天峨六排一带盘踞,以鸡冠山地名今仍有踞点,称“鸡冠大王”。

       广西当地两百多土司有不少先祖是中原汉民族将官,早期受中央王朝派遣参与当地军事镇抚、平乱驻防等任务。他们有着模糊乃至想象中的祖先记忆与国家认同。后因局势动荡、政权更迭,这些流官先祖与王朝国家失去联系,继而入土为“酋”,融入地方社会,开启其“本地化”的历史进程。韦景岱因追侬智高残部侬日照这一支进入木兰峒,追剿屯住坡豪,为图生存,辟土以居。需要不时平讨叛乱,遣兵驻要害守之。从此和部将占山为王入峒为主。由于拥有一定的军事实力,到儿子韦君朝很快成为地方“酋长”,开启了其“本地化的进程,在异乡僻壤重新经营开辟出兰州一番新天地韦景岱、景宁(明)兄弟六人于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随大将军狄青平定广源蛮侬智高之乱有功有缘入驻广西东兰。韦大猷(山涛)祖籍山东兖州府邹县(今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邹城县),随狄青大将军南伐侬智高之残部,靖绥后留景岱等六子镇守当地官袭土司,老大千一景岱公奉授木兰安抚司世袭管理,此乃东兰土司世袭之始,亦为东兰韦景岱世系的由来。景岱公一心忠于朝廷,给儿子取名君朝、使朝,希望能给朝廷好好效力。可惜刚到木兰峒没能选好州址建好衙署,只建行辕,给朝廷的信任度不高。“君朝实创州祖”,抗倭先驱韦正宝墓志铭证实了始祖景岱公儿子韦君朝在坡豪建司署的事实,那么孙子韦宴闹为什么又再建州署呢?父子都建州署历史上曾有过这么一回事吗?

      话说韦君朝承袭父职后,励精图治,着手撤消都彝行辕,立司署于距离都彝仅20多里路的坡豪。韦君朝给儿子起名“宴闹”,希望土司衙署做成,到时朝廷衔命赉书,大开饮宴,热情款待,好好地在桌上热地“再伙豪庆祝起来。

    

二、东兰名字的缘起,东兰的前世今生

       面向东方的兰阳衙署门前那对相传由千年陨石雕凿而成的石鼓(目前在劳动小学)、狼兵亭、狼兵演练场等日复一日地见证着兰阳每个清晨的熙熙攘攘。也许,古州署焕发出来的勃勃生机就是告慰那些为国为民热血辛勤付出的英祖最好的乡恋,而古州署的日常烟火,也成为每一位兰州人千年梦回的故土乡愁。


    从史记的记载可以看出,从宋崇宁五年(1106年)就开始有兰州了,元代兰州改称东兰此乃东兰名字的缘起其实崇宁二年(1103年)韦宴闹26岁时已经建好兰州州署了,而在崇宁五年(1106年)根据形势需要内附朝廷,此时君朝刚好50岁,史记这一年同时内附上贡朝廷的还有三个姓罗的土司,宋史里的“又言羁縻知地州罗文诚、文州罗更晏、兰州韦晏闹、那州罗更从皆内附”随着时代潮流内附,忠于当时朝廷,这也是韦氏土司的顺流应势。宋朝元朝明朝369年韦氏土司的州治都是在兰阳,是谁在管理呢,又是谁建立州署兰阳呢?这里面有太多故事了,且慢慢道来。

     历史上的坡豪曾是东兰建制的发源地之一,是古代东兰政治、军事、经济的中心才存在五十年。而现在,一湖碧水已将司署、州署的遗址融入永恒了。木兰峒境内风光绮丽、山清水秀,田峒间水网密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可衣可食的,非常适合人居。韦景岱黄纲龙苍崖三公生平还未见过如此美丽的景色,向往东兰这片神奇广袤的山水,“山川孕灵,笃生贤胜,人上礼让,仁心常安”,水秀故地杰人,遇见东兰是此缘,征战多了也刚需人驻扎了,三公决定在风物东兰留守,携手共建这片欣欣向荣的热土,建功立业共造辉煌。这里美丽的山水有生活的温度,经过融合居住后,木兰峒土獞与汉人相仿。“于兹地置帅益兵,慎择守令,拊循斯民而教之,文风之盛骎骎乎与中州齐今坡豪更乐村境是红水河交通要道,地势险要,是当时军事必争要地,因为当时没有陆上通道,红水河为这一地区的交通重道。韦景岱、黄纲、龙苍崖所以匆忙之中选择在更乐村立治,建立统治中心,兵在其周边山上筑建军事防御工事,建有关隘桥、兵营住地。石拱桥、兵营遗址现在尚存。

     东兰一世土司韦景岱踏足都彝,继而治理文兰州46年,实行民族和亲政策,娶周边南丹土司莫氏女为妻,联姻成家立业,生育儿子使一、使朝(君朝)。由于韦景岱高才卓识,深谋远略,摩顶放踵,殚智竭力,犯危苦行,治理地方的各项政策措施深得民心,治理地方井井有条,政绩卓著,深得上司的赏识与民众的拥戴,壮族人民便以壮话尊称他为“韦天公”,意为始祖“勋齐”。初来乍到只觉得在坡豪合适,四周崇山峻岭,红水河在坡豪一带奔腾不息地流淌。坡豪靠近红水河,河如天生,景随地造,熏风温融,花草争艳,两岸不时伴有灵猴低鸣,鸟集鳞萃,这里符合风水学“山主人丁水主财”的依山傍水择宝地原则。韦君朝立司署于距离都彝仅20多里路的坡豪。韦宴闹在庄园兼府第的坡豪司署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因战争需要这里低矮容易受攻击还是不够安全,没有《大宅颂》那么稳固,去哪里找到大宅颂那样三面是山的地盘呢?

    韦景岱去世时,由于他的长子韦使一无嗣,木兰洞安抚使司自然而然传给韦景岱的二儿子韦君朝。东兰二世土司就是韦君朝,这就是东兰韦氏土司世袭制的开始,自韦景岱传位给儿子韦君朝在坡豪世袭,之后韦君朝又传位给儿子韦宴闹在兰阳世袭,以致代代相传。 

    黄谱记载,黄纲之子黄常法,生于文兰,世袭文兰校尉职官。黄常法与土司韦君朝、韦宴闹父子同理政事共管军务辅助土司。北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与韦宴闹将朱兰治所从都彝县迁移至如江县兰阳屯,设外城于州洛屯,建立江防哨所两个,一个设在今南丹县吾隘镇与东兰县巴畴乡板丁村堂房屯渡口,一个设在今东兰县隘洞镇纳盘村与纳莫屯渡口的红水河两岸,驻兵戍守文兰疆土。宋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韦宴闹与黄常法将朱兰纳土归朝,析置兰州和文州。兰州州治立于如江县兰阳屯。黄氏谱也佐证了韦氏土司在兰阳建立州署的诸多事实。

 

    东兰人是能创造奇迹的,父亲韦君朝是创州祖在坡豪,儿子韦晏闹也是创州祖在兰阳,父子两人分别两个创州祖,分建两个州署历史上还没见过,实属罕见,也可以说祖孙三代人一直在寻址造州署一直在奋斗,兰州才能有灿烂的明天。据谱书记载是韦黄龙三公发现并开发了东兰,县志记如今东兰33万人有177姓,可谓百家姓的眼光是一样的,风物还是东兰好其后人承接的决天王精神、狼兵四代抗倭传奇、银海洲力量、韦拔群精神等等,也是一直代代传承,我们祖先早已把我们的一切,烙上兰州印,东兰印,巴盘王印、中国印。

三、兰阳州署道古今,韦宴闹衙署建设

 

     古代羁縻兰州,山水回环,岭树重遮,各成洞落。洞中居民“依山傍险,寻常亦各自营生,急则屯聚相保”。木兰峒,壮话峒木兰,东兰,“峒”壮话意指一个地势相对宽阔平整的、有丰富水源的山岭间的盆地谷地。兰阳拉祖”(州的内部)这里宽阔,兰阳泉水源丰富,宜与耕作能使部族温饱。这是韦氏土司长期寻觅而终于找到的理想居住之地,是韦氏土司及部将万里跋涉屡次碰撞之后,得以安身立命寻求发展的好地方。在这里建衙署实乃天意,伫立关寨,倚莲花山福地,特别是决天王山的天然之险做眼睛,又有“州洛”(州的外部)做外围防守,腹地就更为安全。确实东兰土司史上枝繁叶茂、兵将悍勇、瓜瓞延绵的黄金时段均于兰阳!兵荒马乱加上州署迁移历史遗存痕迹太少,应当尊重这些历史遗迹的意义和文化价值。它们不仅是遗迹,更是一个个承载着时代记忆的珍贵符号。

     初到兰阳,有人提出将山上土人(壮族人)赶走,但这个想法刚一提出,就遭到了韦宴闹的制止。当时土人部落人数近千,军队精兵只有两三百人,要占领土人的土地虽说轻而易举。但两族兵戎相见,不仅会造成伤亡还会滋生仇怨,遗祸无穷。韦宴闹清楚地认识到唯有合作方能永享太平。经过商量,派出了一支队伍进山与土人交流。山林里杂草丛生,野兽出没,武器防身必不可少。但带武器见面很容易让对方产生误会。一番思量后,他们决定用唱山歌的形式来驱赶野兽,随身只带了作为礼物的酒和肉。山歌传递着友好,“依啃独”美酒佳肴释放着善意。凭借着靠智不靠蛮的处事方法让土人看到了他们的诚意,民族融合后开始共同合作改良生产,创造(壮话田地)文化,开辟出农田,一座座美丽的村寨拔地而起。在世代的繁衍生息中,有了一代代兰州子孙。

      土司州署的建立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和付出,附有一些文化输入,东兰州的建立也是如此,韦宴闹运用到了壮王巴盘王的神话传说辅助治理。入乡随俗本来的汉族被融入壮化,从韦景岱下来第三代到韦宴闹基本会说壮话了。韦宴闹在百姓中有较高的威信,有着强烈的开拓精神和对外交流的愿望,如愿娶到那地州罗氏土司的女儿。至此,爷爷和孙子和邻近的南丹、那地土司都已联姻,包括武技和风俗等很多方面可以借鉴学习吸收运用。“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决天王寨”,韦宴闹开动智慧,默默耕耘在这片土地的任意一隅。韦宴闹是一个雄才大略的领袖人物,古代兰阳泉的建设开发者。能将各部落统一起来,形成较强的凝聚力,在诸多土司称雄的历史舞台上,站稳脚跟占有一席之地。韦氏土司移民几十户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传播儒家思想。韦宴闹舍命为民族、国家、众生的和谐安宁幸福富足而担当奋斗,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扎实的工作作风,积极解百姓之忧、排群众之难。百姓能安其生,便积极主动地维护王朝的一统局面。骛归一统,愿为一统王朝效劳尽力,把兰州建成一个稳定的地方,为国家的稳定发展做贡献。

     韦宴闹到达兰阳时,那里还是一片荒蛮之地。在那里开垦土地、建立村庄,开拓性、落地生根式的迁移还是从韦宴闹开始。原先那里的土人多是以打鱼狩猎等为生,他带给他们农具和种子,教会他们如何种地,如何收成。他们对内拓荒垦殖,对外发展海外贸易,大大地促进了兰阳地区的发展。韦宴闹首先谋划在兰阳一带发展原始种植业,即种植小米和黍类作物,以解决人们基本生存所必需的粮食问题,并发展养猪和养牛等畜牧业,以丰富人们的食品来源,改善人们的饮食结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韦宴闹之所以能建立较为强大的兰州,不但驯养了肉食动物猪,保证生活必需品的要求,又善于从事农牧业和手工业和一些商业活动。韦宴闹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吃苦耐劳,开疆拓土,创新兴业,立国建制,励精图治,使兰州变成庆远府的强州之一。“其财可以镇诸部,其力可以慑各洞兰州所治“历年以来地方宁靖”。东兰的基调是从吃苦耐劳,艰苦创业开始的。伴着开放包容、创新发展的接纳特点。

 

     韦宴闹以礼治州,使宗法孝道、忠义德行等观念大行其道,顺应最能稳固宋朝统治的官方主流思想。韦宴闹也是土司蚂拐节文化、山歌文化、铜鼓文化、狼兵文化的支持促进者。民众祭祀蚂拐,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震撼场景,各个环节仪式感满满,在交流体验中,感觉自己也得到祝福。每年的壮族“蚂拐节”,当地群众都会举行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韦宴闹发现铜鼓可起到号召或者通知的作用,方便召集民众;掌握在军队领头者手中,则可起到引领的作用,使参与者步调一致,散而不乱。如《太平寰宇记》说:“鸣此鼓集众,到者如之。”他运用于指挥,主要是军事上的攻防进退。比如进攻时,敲击铜鼓,可以催动兵马,激发士兵的斗志。韦宴闹以独特的眼光、开拓进取的精神为那片荒凉的土地带去了新生。韦宴闹他的开明创造,不仅为兰阳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技术,也把民间信仰和习俗带了过去,在韦氏及家庙中供奉巴盘王成为兰阳的一大民间信仰。东兰州的管治可以说是从巴盘王脚印和磨平石开始的。巴盘王又是怎么回事呢?

四、巴盘王传说效应,壮王的神话传奇

     巴盘王传说的一些内容与其他民间神话传说,如《岑逊王》、《冯禧》、《官多爷》、《布洛陀》、《莫一大王》等均有类似之处,如用竹子孕育兵马的情节等。应该是土官治理需要的一种思想意识形态的手段,与他们明显不同是有真实的,图像脚印刻在石上!巴盘王智慧超群、能征善战,为民众排忧解难,成为壮族人民心中的神勇英雄。巴盘王的名字如雷贯耳,是众多患者心目中的健康守护神。相传巴盘王能保护人畜平安和五谷丰登,当地各家各户的神龛上,就出现了巴盘王的名字。也正如“南丹者,所谓莫一大王者也”。莫一大王造就了南丹土司,“巴盘王”成就了东兰土司。

      巴盘王韦世宗是当地壮族人民心中崇拜的神人,类似“布洛陀”,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通晓法力,知识丰富,治理有方,精通医药,善于替人排忧解难,善于明辨事理,教授壮族先民家畜的饲养、陶瓷的烧制、干栏建筑的营造、纺纱织布、酿酒饮料、印染刺绣缝衣和编织壮锦的技能,教导壮族先民狩猎本领和犁田、耙田、播种、耘田、施肥、灭虫、收割等水稻的种植耕作方法,巴盘王制造铜鼓,给人们带来优美的音乐旋律,巴盘王的俍兵是藏在山上的一片竹林的竹子里面,有战事的时候俍破竹出来,给予来犯之敌出其不意地攻击。壮王巴盘王神话蕴含着先民不畏艰难的创造精神,充分体现了壮民族自强不息、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的精神,也包含了壮族人民的审美情感,是壮民族的精神家园。巴盘王是壮族人民创造力量与智慧的象征,寄托了壮族先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它给壮族先民提供一种精神的支柱和依托,以增强自己对未来生产和生活的信心。


      壮王巴盘王,壮话叫做“王巴盘”,汉语是“巴盘王”,当地人认为他是壮王,当地人有巴盘王名叫韦世宗,韦氏土司的祖宗说法但土司谱系没有此名,韦世宗就意味韦氏土司的祖宗对应真实人物就是韦宴闹在东金线兰阳一带,有巴盘山、坤达山、弄更山、决天王山、那路凤凰山、板林勾胆山、板金山等,构成一片莲花的形状,远远看去这一片就像是“莲花山”。相传巴盘王出生于兰阳巴盘山下,巴盘王出世不凡,呱呱落地时雷雨交加,大雨滂沱,雷电闪闪。小时候就非常聪明勇敢,他生得相貌堂堂,力气非凡。出生后七天就能开口说话。三岁时,会用泥巴捏出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各类动物。三岁时会弓箭,读诗书。生性好玩而喜读书,且有一番志向,若怀一片高天。当被送人学堂,便沉心于学,往来道间,走走玩玩,想这思那,喜欢独来独往,其玩均有所图。十岁到庆远府求学,“骑马到河边,捏泥制玉玺”。趁马歇息喝水,就捏泥试制王玺”,心中所怀已不一般。在府求学经书理学无所不通,考试常常名列榜首。十三岁时,就能舞得起三百斤重的大刀,拉得开三百斤力的弓弦,射得出四十斤重的响箭。还练就了一身好武功,他的弓箭重四百斤,可射一千里远,扬手即可射下飞鸟。20岁学成返乡,已是一个力大无比、头大面宽、两耳垂肩、浓眉黑发、两腮黑须、胸部长毛的青年。胸怀大志的他,意欲大干一番经天纬地之事业。

     此时的他,大有接班当王的念头。21岁那年,他真的被选上了。当年发生水灾,整个兰阳坝尽被淹没,唯有一处“乜怀能”的小山丘高出水面。当洪水退下,他作为土司,立即组织群众进行生产自救,造田造地,连天连夜,争分夺秒。如今看到兰阳周边,山间的那一层层梯田和一块块大田,都是当时造出来的。

 

      巴盘王不但力气大,武艺也十分高强。他种植大葡萄,那葡萄藤长得又粗又大,藤蔓直搭到这些莲花形状的兰阳众上,每天巴盘王都跳到葡萄架上面练功。巴盘王在民间传说中是有机会当上中国古皇帝的神人,他能把民生问题解决了,就可以征服国家当上中国的皇帝,实现“土司管江山,皇帝管国家”的机会。至今在巴盘山的岩石上还留下巴盘王的脚鞋印、马蹄印,在巴盘山下面旧圩旁巴盘泉水边有巴盘王蹲坐过的平滑惊奇的石凳。不信,大家可以去看一看,有图为证。“山不在高,有印则名”,巴盘山因巴盘王留在山脚石块上的脚印、鞋印、马蹄印等而出名,一直来无疑是与崇左宁明“花山岩画”一样有一种非常神秘的强大的力量。巴盘王无疑是东兰的一种标志了。

     巴盘王的驻地在旧街,也是韦宴闹刚到驻扎的地方,即东金公路边兰阳道班下的一块耕地上。听说,巴盘王在此处的官邸有12间。现仅存一眼泉水,大旱之年从不干涸,其他建筑物都不见踪迹。而往上百米的山坳上,前后砌挡墙,中间是两个篮球场宽的平地,平地上是一片细石沙。向西朝左可眺望整个兰阳坝和纳洪村一带,中间的视野是板甲村,往右可览及周乐、板拉到红水河边。东边能俯瞰拉岜、江洞整个片区。听说这就是土司的练兵场。小时候后时常有人到此放牛。每进入这景致开阔明亮之地,都会在里面环回奔跑一番。如今已是杂草丛生,人可能难得上去了。

     在兰阳至卡罕坳之间,有一座突兀于前的小石山,就是巴盘山,中间最凸处有一块平地称“建巴盘”,边上长有几棵老枫树,树下立有石凳。石壁上,一个立马执缰的图像赫然其间,那就是巴盘王潇洒英姿的壁画。这壁画20世纪70年代前还依稀可见,是人们为纪念他而镌刻的。以前往返东兰金谷的小路就由此而过,平地往下,是一段凿石砌成的阶梯陡路,人们常常在此休息解困。有点可惜,东金公路经过此处,那宝贵的遗迹消失了一大半。

      巴盘王在兰阳创州,开垦良田,拓荒创业,土地肥沃,在訾法也有一田十二沟的说法。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土司军队兵强马壮,可是一直有个问题一直在干扰着这个地方的人民生活。话说盘古开天辟地时,一不小心咔嚓一下,让云贵高原南端留下狭弯的裂缝,这就是九曲八弯滩多水深的红水河。这条位于崇山峻岭中的河流,要冲出群山的怀抱再汇流大海着实不易,所以红水河就存在三十三道弯,三十三个滩的说法。河弯多,险滩多,给航运带来困难,让灌溉带来不利,红水河两岸人民受苦了,险滩行船也经常出人命,良田旱季无水灌溉。巴盘王把这一民生问题上报给玉帝,玉帝惊动了,不久委送神力天狗帮助巴盘王解决这一民生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可以解决了,就可以征服国家当上中国的皇帝。

      巴盘王为百姓谋福祉,殚精竭虑,尽其所能,不仅带领百姓改造山河,还极度关心百姓的健康。他精通医术,能医治百姓各种怪病。当时各村有不少人患大脖子病,他知晓那是缺盐缺碘所致。他越岭人沟,深入岩洞寻盐。兰阳街对面山脚的罡长洞,听说通到海边。他懂得盐出于海,于是打着长明灯亲下洞穴,摸索前进。果然在很深很远的地方,发现有盐,如获至宝,快快速回,组织人马人洞拉盐。他亲自下洞,手牵马匹,因洞内复杂黑暗,曾连人带马落入洞中之洞,差点丧命,最后把盐拉上来,分发给百姓。当村民的大脖子病都治好后,他立即令人把岩洞口封存起来天长日久,这个拉盐的洞口,至今无法找到。

      巴盘王精通农业生产,深知水是农业的命根。巴盘王受命征服自然灾害后,从南盘江、北盘江上游开始,下到红水河,过西江、珠江考察,回来后反复沉思。红水河沿岸的人民生活太艰难了,要改变他们的生活,必须重整山河,再造天地,像动棋子一样,把群山重新安排,将一座座大山有计划地进行位移,他将那路屯前山上的石头搬至周乐,又将石头堵塞安篓河道,让红河水倒流,使周乐、拉岜、江洞、安篓一带的旱田得到灌溉。让河水疏通流畅,让平地能灌溉,航运通畅。

 

     欲办成此大事需暗暗操作,不能惊动人类宁静的生活,不能让任何人知道移山这件事,否则前功尽弃甚至性命不保,于是巴盘王计划在黑夜间移山,他终日操劳每天只睡半宿,天狗随行天黑就出发,每次都带很多的壮族美食三角粽子五色糯米饭去。他母亲不知情,不知他去干什么,其实巴盘王每天给天狗喂食,天狗食量大,也喜欢吃粽子糯米饭团。巴盘王用棉麻细线套住山脉,他和天狗定好方向牵拉,选择性地把山赶走,重整河山。第一个计划是解决兰阳州署附近拉岜田地的灌溉问题,这里旁边高山耸立直入云霄,而且出行极为不便,于是巴盘王决定将几座大山移走,把巴盘山下面的拉见山去堵板拉河口,让红水河流经兰阳拉岜,灌溉这一片农田。时年巴盘王辛勤劳作,往返兰阳拉岜一带,都是坐在巴盘山岩石边休息,还把岩石凳都磨平完了,口渴了就喝巴盘山下面的旁来泉水,时间历久自己的脚印,鞋印,还有马蹄印都自动印在巴盘山脚的岩石上,至今这些遗迹都还在。巴盘王为了不让其母发现他移山,他将整天跟随母亲的家狗系上一只铃铛,他交代其母亲每天上山为他送饭时,为了安全要带上家狗同行,以作警号,其母同意了。连续移山好多天,每天各山移走十多米,母亲并不觉察,只是每次送饭时,都看到儿子汗流侠背,问其缘由,儿子就是不答。

       把兰阳拉岜农田灌溉问题解决后,当地人民有了水田,生活越过越好。第二个计划就到解决长乐弄上峒的灌溉问题。巴盘王计划是把山脉牵去堵长乐嫩山,让河水灌溉长乐弄上峒。于是,每日天将黑即出门,和天狗齐力定向牵拉山脉徐徐前行。时间久了巴盘王母亲越发好奇,为什么每早天将亮送饭时,儿子都准时坐在一棵枫树下等饭,而且衣服都还是湿的,出于关心她想探个究竟查清其缘由。某天早上她起得更早,把家狗拴在家里,独自上山暗查儿子究竟在干些什么事,当她在灰暗中走近儿子一看,发现儿子右手拿着一条细线,左手拿着剑铃以吓跑野兽,在和天狗牵引着山,气喘吁吁吃力地拉着山一步一步地挪行。巴盘王和天狗用一根棉麻细线牵拉群山,群山的脚步向前跨,不时丢一个粽子糯米饭团让天狗吃,一直徐徐往前牵拉。母亲遇见细线牵山的奇迹后惊叹不已,便脱口说了一声“儿啊,你用这么细的一根线怎么能拉得动一群山呢,不怕断吗?”。母亲的话音刚落,棉麻细线应声而断。只怪母亲愚昧多嘴,导致前功尽弃,这些大山停了下来,这群山只能断落长乐了。巴盘王牵山堵河改道未能成功,反而堵住了红水河的去路。情急之下,他跃入河中,用双手撑开两岸大山,腾出河道,而他也牺牲自己化为红水河的中流砥柱。巴盘王韦世宗的宏伟蓝图泡汤了,东兰土司就只能世代驻守在这地区。不信你去长乐看看,尚有巴盘王牵山时穿绳子的牛鼻洞,不远处有块石山像帽子,那是巴盘王留下的帽子。那行走在最前面的山就在长乐镇前,现在已被水淹。

      据说玉帝可惜巴盘王是个人才,想让巴盘王韦世宗死后有复活的机会,让他的人头飞见他的母亲!巴盘王问母亲道:“枫树断枝是否能够重生枝芽,人头断了是否能够完全复原?”他母亲回答:“枫树断枝能够重生枝芽,人头断了不能完好复原了,儿子怎么连这点都不知道呢?”于是巴盘王就死了,永不翻身。他母亲无知地说这些不吉利的话,葬送了儿子性命,如果他母亲会说:“枫树断枝还生枝,人头断了还成人”,那么巴盘王还有复活的机会。这种传说赋予了人们要学会说话技巧的寓意。另有说法只要人们能把巴盘王坐过的平滑石凳坐断的话,巴盘王也还有复活的机会,但对于人类的力量来说实在难以做到,只能说明人民群众对巴盘王浓厚依恋的感情。

      巴盘王是东兰民间特别是红水河流域东金线的一个重要而富有民族特色的神话传说,神话传说固然有某些历史的影子,有研究者认为巴盘王韦世宗乃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这是对土司先祖的崇拜和敬祭。循着东兰土司历史研究的这条思路,认定巴盘王原型就是兰阳衙署创州祖韦晏闹土司的说法。有的佚本把巴盘王改河的故事写成简短的“三生改河”,本来是“三宗改河”,东兰土司的第三任祖宗其实正是韦晏闹,用“三生”更顺口一些吧,现抄录如下:三生是个神奇人物,他用棉麻细线在长乐附近牵来座座大山,堵拦红水河。要河水改道,直流入海。他每天外出牵山,母亲给他送饭时,都由家中的小狗在前面引路,三生看到小狗,便把工作停下来,不让母亲知道。有一天,小狗病了,没有跟着母亲来送饭,三生用棉麻细线牵山的情景意外地被母亲发现,情不自禁地说道: "儿呀,这么细的线,当心会断呀!"话音刚落,棉麻细线果然应声而断,大山停了下来。三生牵山堵河改道未能成功,反而堵住了红水河的去路。情急之下,他跃入河中,用双手撑开两岸大山,腾出河道。而他,也化为红水河的中流砥柱。

 


      我们从巴盘王神话传说故事中体会到,在壮族人民的无意识文化心理结构中,希望有巴盘王式的民族保护神,护佑大众一切的美好愿望,能用细线拉山赶山,能死而复生、败而不馁,甘心为民族的生存而牺牲奉献。巴盘王在壮人的心中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劳苦功高,德高望重,这座高山仰止的丰碑超越时空,永远顶天立地屹立在壮族人民的心灵深处。现在想想或许巴盘王的庇佑确实很给力,东兰一个小地方出了那么多古代抗倭英雄、近代开国将军和治国才干。壮族人民开发岭表的聪明才智,移山造海改天换地的大无畏气魄,不屈不挠向各种困难灾害作抗争的精神,凝聚在一起,于是便有了巴盘王,在他身上闪耀着壮族人民勤劳智慧的民族精神,反映了壮人对和平美满福禄寿生活的向往。正因为如此,有关巴盘王的传说故事代代相传,绵延不衰。巴盘王是伟大的,他把生命之火燃烧给人类,作为一种精神,巴盘王的形象永远不会失去价值,巴盘王文化的深层意蕴和功能恐怕就在于此。这也就是韦宴闹的原型起作用。

五、狼兵源头在兰阳,决天王山狼兵山

     韦景岱为军人出身,是率军屯守和打仗的人。他建立军政合一、军民合一的土司统治体制,隶属广南西路管辖,每年向北宋朝廷纳贡财物,出兵征战各地叛乱。大丈夫顶天立地,立于天地,当忠君报国,孙子韦宴闹世袭手握兵权重操此业,以决天王山起家,用俍兵的力量巩固土官的统治地位,他是广西乃至全国最早用山来做军队训练基地的,决天王山山上诞生了中国狼兵。韦宴闹开创广西最早的土司狼兵训练山决天王山,放眼全国在高山上训练队伍的也极少。他在山上壮话叫“更决”的地方建了一个“决天寨”,建立一个思想合格训练有素的“狼兵军”,平时务农战时训练,着手强化训练守土御边,这里成为狼兵文化的源头

     韦宴闹创建决天王山上的狼家军即狼兵雏形,韦氏土司他们自给自养,实行封土屯田制,把十二哨土地封给各姓土官、各姓平民,屯田养兵,以田地供给为军饷军需,使军队成为亦兵亦农,农时务农,农闲练兵,有战调兵,无事为农,形成军政合一,军民合的土司体制。留兵戍守整治驿道,増强练兵加强汉化,这使得朝廷中央在广西地方的实力越来越强大量的土司稳定了当地的政权,军事上的保证及胜利,狼家军解决边患的能力突出,有犯我州者,虽远必诛的决心和毅力。保证了兰州的正常发展,集结起较强的州力,军队以及粮食,兵器战马等战略物质得到保障。这里成为中国狼兵文化的源头。

      据县志宋皇祐四年(1053年),木兰峒辖东院、安习(武篆)、兰泗(今兰木泗孟)、都彝(今大同乡一带)、隘洞、长江和凤山(今凤城乡一带)、芝山(今凤山县乔音乡及天峨县老朋乡一带)、长里(今凤山县长里、隆梅乡一带)、本农(今凤山县坡心乡一带)、厘喇(今巴马县盘阳乡一带)、泗苟(今巴马县凤凰乡一带)以及三旺六里、平林、都铭(今河池市地三旺、九圩、五圩一带)等地。木兰峒土司实行以土地养官方式,把土地分封给各姓副将土官。封赏思阳县、如江县、凤山县给黄纲,封赏芝山县给龙苍崖。他们的子孙后代世代世袭这些土地。

      宋崇宁五年(1106年)文州、文兰州辖阮平、都彝、如江、兴隆、都荣、芝山等县(包括今东兰、凤山、天峨、三旺、九圩一带)。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改东兰州为东兰土州,辖东院、都彝、隘洞、长江、兰泗、武篆内六哨以及本农、土芝山、汉芝山、厘拉、长里、泗苟外六哨和今河池市境的三旺六里、平林、都铭等地。(明万历十六年即1588年划归河池州)。

     宴闹率部将先在巴盘山附近的旧街驻扎,没有像爷爷那样在石牛洞雕塑牧丹鼎表示权力,而是在巴盘山下塑刻脚印,表示巴盘王降临,会帮人民办很多好事。而且帮兰阳泉旁边的土民解决水涝问题,为解决和防止敌人入侵,在州洛和决天王山上驻扎一部分军队,决天王山除了瞭望之外,还可以秘密练兵,为后面演变狼兵创造条件。韦宴闹家族可谓武官世族。凡是征战或者行军,揭旗布阵,掀黑、红两旗指引,黄旗军为先锋,由黄姓头目统领,红旗军殿后,由龙姓头目统领。回营时,龙姓为先锋,黄姓为断后。如此布阵征战或者行军。韦宴闹把原来的部队组成“忠壮营”、“迅猛营”、“天狼营”等忠勇血性的狼兵急先锋。韦宴闹发现决天王山是保持东兰州安定和平的重要屏障,是兵家养兵备战的宝贵训练山地。决天王山是兰州“最近高峰,与南丹对境,要害地边”。韦宴闹派兵迅速抢占这个山头,以决天、绥南为扼寨要害。韦宴闹得到了决天王山觉得很有底气,可以用于训练狼兵,为避讳用姓氏就用狼家军。韦宴闹自幼习武,研习兵法,修炼武艺,智勇双全继承创新“韦家刀剑央拳法”,教喻练武强身,匡扶正义。韦氏信奉佛教护法正神韦陀门,讲究功夫真功。韦氏土司借鉴创新发展韦陀劲,在决天王山秘密训练“决天拳械”。狼家军的决天拳(的)、壮狼拳、依佬拳(非常害怕的),发展成为后来的八桂狼兵拳。还有决天刀、决天枪、决天剑等,刀剑法先比划出一个十字像韦字,再作正式动作。“闲时为农,战时为兵”的俍兵军士能打仗、能吃苦耐劳、能生产劳动、能诚实可靠。俍兵在决天王山驻守构筑工事,扼守南通北往要道险关,使侬军残匪连年不断北犯干扰屡遭败绩,只好哀叹韦宴闹“羽毛已丰,不能讨已”。东兰土司动用十二哨的力量管各城池,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十二哨每年坚持俍兵武技展演,始终保持训练的态势。当时是壮族人比较多称为俍兵,后来作战实在勇猛如狼似虎一样称为狼兵。韦宴闹告诫后代一定要丰富发展提升“决天拳械”的内容,包括狼兵央拳、壮狼拳、依佬拳、刀、剑、弓、棍、驽等,要加强对传统的基础和吸收,增裕州力,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精神后代遵命发展了狼筅、七才阵、鸳鸯阵等等,狼家军的决天拳、决天枪、决天剑等,刀剑法先比划出一个十像韦字再作正式动作。狼兵虎将在镇压叛乱和抗倭战场上大发神威。

 

      守望着这块红土地,无论打猎还是农耕,强壮健康的体魄是物质生产的基础,剽悍勇敢的个性是支撑人们战胜敌人的精神内核。韦宴闹狼家军充分运用山上的树木树杈等大练决天央拳的力量,拳头硬硬的,再练刀剑等,根据决天王山地势选择一些训练的方法和内容,实施灵活多变、借势御敌的战术“决天拳械”通过不断艰苦探索了解沟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精神。俍兵晚上训练动员令响彻夜空,回荡在天地之间,为维护和平的战争准备。训练以最激烈且勤奋的方式,以超乎寻常的摧枯拉朽的力量,考验塑造着狼家军的性格。狼兵在战场上敢打敢拼,勇敢无畏“但使兰城狼兵在,不教敌度州洛”展现狼兵的铁血豪情壮志凌云从此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当中。军事上的保证及胜利,狼家军解决边患问题的能力,保证了兰州的正常发展,集结起较强的州力,军队以及粮食,兵器战马等战略物质得到保障。至明中后期的弘治正德年间,第二十一任土官韦祖宏拥有土兵千人,人数和力量发展到了巅峰,并在征战中显露出威力,受到王朝的重用。数过千上万,朝廷动辄调用土兵、俍兵,甚至非俍兵不可。东兰狼兵作战骁勇,能以少胜多,天下称最,名震于朝,以致被征调往东南沿海抗倭,开启了狼家军三代平乱大藤峡四代抗倭等的英雄传奇。

      决天王山的历史故事太多,有祭司鼓舞士气的舞蹈“椿榔舞”、“再伙豪”的欢呼、集体训练的“木板鞋”、搭高木架的爬高练习等。一代代的一些骨骼分析师,毒药研究师、体格训练师等,利用一些石头和树木组合构成一些锻炼器材进行训练,可以让白瘦弱变成强壮美,加上铜鼓淬炼技术制成一些飞镖利刃等,决天王山忙不亦乎!决天王是一份责任,是一种心境,更是一种幸福!在相互的守护与扶持中的狼兵,无论遭遇任何灾难和困难,最不会心生畏惧,永不放弃,因为他们深知,彼此都是对方温暖的依靠,不负过往,练就狼兵。他们坚毅执着,沙场硝烟中撑起了狼兵的精神气韵。

 

     韦宴闹享年七十,最终葬在兰阳的峒桑坡上,永远看着他苦心经营建设的兰州。没有韦宴闹的努力,就没有东兰州的一切。从这方面看他就相当的伟大了不起。像一个慈爱温存的父亲一直关切监注着他的孩子们。兰州人民凭吊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凭吊巴盘王,神话的兰州英雄。开创兰州开创东兰的第一人,纪念他为国为民所创的丰功伟绩!

      这是一位头脑智慧而又勇敢的先祖,他用巴盘王的脚印神话达到了一定的效果,这些都是统治的智慧。兰州的开拓者和创造者就是土司韦宴闹创造了兰州的味道,也是东兰人的味道,从千年传承下来,久弥香。作为狼兵故里的老祖,从建州署成为土司这一角度讲,功劳最大。令人肃然起敬!绝对值得。他是兰州生生不息的英雄!他开创了兰州的一片新天地,中国大地上才第一次有了兰州这个称呼。

      作为狼兵故里的狼兵祖,从建州署成为土司这一角度讲,韦宴闹功劳最大。高风亮节,绝对值得推祟肃然起敬。他是兰州生生不息的英雄!他开创了兰州的一片新天地,中国大地上才第一次有了兰州这个称呼!韦宴闹是兰州立治的创始人,是兰州红土地的开拓者,是东兰州历史的奠基人和开创人,为东兰州的文明与发展立下不朽的功勋,光照千秋万古流芳。东兰州这片红土地永远铭刻韦宴闹的英名。 

       许许多多的东兰人,担负着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怀揣着对家乡亲人的热爱,走向外面的世界。一如浩浩汤汤的运河水,奔流不息却永远不忘源头,东兰儿女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记得:懂得责任,勇于担当,才是他们的初心所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韦宴闹狼兵将士仁人志士对“责任”二字的诠释。古今兰州人都把忠义报国、舍小我为大我的民族气节作为立身处世之本在近代国家动荡、民族危亡之际,兰阳村也曾点燃过“红色的火把”,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获得“红军村”的称号,这就是狼兵爱国情怀的传承烈士当中许多人甚至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舍小家、为大家,却把不尽之福还给了子孙,为今天的人们谋得一个太平盛世。先辈勇士烈士舍生取义的精神和遗传千年的古训早已融为一体,影响着子孙后代。兰阳人骨子里那一种“同心合力,众志成城”的精神始终不会改变他们得以合力造龙门、村级足球场,也正是这种信念指引着过去和今天的东兰人不畏艰险,扛起责任一路向前,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1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