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德六年(1511年)《明故韦牧伯正宝墓志碑记》(距今512年)全文如下:
明故东兰知州韦正宝墓志铭:
赐进士出身文林郎提督南直隶学校监察御史新逾黎凤撰文;
赐进士出身奉议大夫广西等处提刑按察司佥事镇远熊祥书丹;
赐进士出身亚中大夫广东等处承宣布政司参政庆远冯良辅篆额。
伯讳正宝,韦氏其先系也,自宋元迄今,世守东兰,君朝实创州祖焉。曾大父讳玩,大父讳兴宗,项背相承,励精图治,而州政益明。父号半山,名祖鋐,又应期而出,文武兼资,勘祸乱,绥大平,懋照厥德,用夏交夷,礼乐文章,焕回宇宙一代功业,猗与盛哉。后先积功累仁,余庆流衍。成化十四年戊戌十二月二十三日辰时,伯爵诞生,聪资高迈,章其追琢,相其金玉,虽不闻不谏,所谓亦式亦入者是矣。诸昆季曰:正东、正西、正南、正北、正碧、正禄、正祥、正修、 正秀、正理、正文、正武、正旺、正赐等廿有三(应为七)人,膺冠带者十踰八九,友悌相处,敦睦之行。有冢嗣曰虎臣,夙有德望,袭世爵,善继善述,人民社稷,阴受其赐。次曰虎麟,亦尚义贷,荣荫赐冠带。寿母太夫人出于丹州之莫氏,宽裕慈惠上焉,乐有所成,令妻夫人出于田州之岑氏,克嗣徽者内焉,乐有所助,及半山翁倦于勤政,膺重寄十有八年,化行美俗,弊绝风清,闾阎声靡,愁叹黎民,醇厚几致刑措,非仁渐义,摩沦肌肤,浃骨髓抑,何致其然矣。时东广惠潮等府寇作,剽掠横恣,正德已巳冬奉调征剿,身先士卒,勇于就义,劲气忠肝,愁霜烈日争严,矢石亲冒,直抵九连山巢,一鼓而擒之。阵伤,庚午春三月二十三日薨于惠州行营。当道嘉其忠烈,矜悯备至,命以冠带优礼,厥嗣虎臣,复州莅政。时扶榇西归,卜定于辛未冬十二月二十六日壬寅,安厝于州治之南,名曰岸庄。乾山巽向。予庠友张冲在公麾下,先日奉命请志于予,故为之铭曰:
厥背高冈,
厥面朝阳,有龙矫矫,若霞堂堂;
离明拱照,
玉树中藏,可嘉可乐,俾炽俾昌。
斯文不朽, 怀允不忘,子子孙孙,日月同光。
正德六年辛未冬十二月下瀚谷旦。
东兰州世袭知州孤子韦虎臣虎麟泣血立石。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修韦侯墓记》墓志铭(距今481年)全文如下:
韦虎臣墓志铭——《重修韦侯墓记》
赐进士出身前提督三边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八桂双峰徐淮东立篆额;
赐进士出身前北直隶吏部文选司主事庆忆宾阳吉山张恒德辉书丹;
赐进士出身前巡按北直隶监察御史龙城马平鹅山佘勉学撰文。
奉训大夫韦侯,宋(应为汉)丞相韦公贤之流荫,牧守正宝之嫡裔。于弘治乙卯年正月二十四日戍时而诞生,领世受簪缨,际经邦才,调握貔貅,烈士锄草莽妖馘,名垂豸台,将膺凤诏。奈何天不假年,殁于正德丙子秋七月十二日申时,享春光二十二岁。望景观卜,坐乾山巽向,藏玉肌于此。
矿鸾黄,主器葵轩(起云)君,始双周,尚襁褓,以年逾季,蒙孀母黄老夫人慈教,弱冠而出,知君亲大伦也,忠孝大节也,为继其志,述其事,春秋扫其庐墓,陈其宗器,设其衣冢,荐其时食。殆见山明水秀,故地杰人灵,未三旬而有应龙、应凤、应蛟、应虬、应河、应鳌、应臻之七子焉。其子孙螽斯蛰蛰,瓜瓞绵绵,燕笑满堂,萱椿庭而豫为之不待耳。痛惜幼冢,未躬安厝之诚;茔焚火矸,虑匜也久经之计。命匠凿石,鸠秋城成,焕然一新,稍慰劬荣于万一,其功神速也。邑人谣曰:昔文王有灵台灵沼,今韦侯有灵墓灵堂,是举也。一见黄夫人慈君训子;一见葵轩君孝以格天;一见兰庶民感恩图报,一事而三事具焉;日后彰于宫,闻于朝,日求忠臣于孝之门,承紫诰金奂著存殁,光前裕后之誉于不朽,是此记。
嘉靖三(应为二)十一年壬寅岁中瀚之吉。
东兰州知州
孤子韦起云偕宗孙应龙等立石。

文章正文:
小时候曾听到老人们吟诵着:“厥背高冈, 厥面朝阳,有龙矫矫,若霞堂堂;离明拱照, 玉树中藏”等等,只觉得朗朗上口充满韵律非常好听,却不知道念诵的是什么。当时没什么阅历或知识面,或者说没有土司这个概念,不知道韦正宝韦虎臣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到大了才懂得这是一个墓志铭的内容,是一位抗倭英雄杰出的先祖,这是一个价值连城的碑铭,不仅河池广西乃至全国绝无仅有的土司父子都有进士以上朝廷官员分别撰文书丹篆额的墓志铭。为什么只会在东兰有呢?在别的地方为什么没有呢?这大大的疑问困惑着我。随着狼兵调查土司研究了解的深入,而今的答案越来越明朗了。东兰是能创造很多奇迹的将军之乡红色热土狼兵故里,将星璀璨人才辈出,将军爱国情怀世代相传。狼兵故里东兰的历史如此厚重,有狼兵祖山有决天王精神,这是一个可以创造历史的地方,可以创造奇迹的地方,人瑞圣地康养福地,狼兵故里喜迎文人墨客,将军之乡颂扬英雄伟业,红色东兰绿色崛起,此地值得你一游。

现存狼兵抗倭纪念馆里的韦正宝和韦虎臣墓志铭估计很少有人见过,也没有人认真研究写过文章。韦氏土司后代太多人没能亲眼看见这两个碑铭,不懂得土司的认祖依据,都不知道祖宗从何而来。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是原因,现在放在东兰狼兵纪念馆里面,写在文章里面希望起点参考作用,家族庞大开枝散叶应抽空看看一下。越是优秀的人物越想知道越想确认自己的祖源。到了韦祖宏韦正宝韦虎臣这祖孙三人的时代,对应明朝的弘治和正德年间,是土司的鼎盛和巅峰时代,经济雄厚不用担心抚养,父亲和儿子都在赶生孩子,从这伯侯墓志铭中就可以知晓韦祖宏有二十三(七)子,这是广西之最。墓志铭里面内容太多,只拿其中的一部分概述,解读着碑文的一些内容和意义。两父子都有进士以上朝廷官员分别撰文书丹篆额的墓志铭,放眼广西,没有其二。在东兰古代历史中当作珍宝一样的闪光存在,从这里可以看出原来东兰是有历史长度、文化深度,精神力度的。史书关于少数民族的记载很少,记录土司的事情也少,东兰土司父子的墓志铭来作为一些方面的历史补偿,而且下足功夫,可以见当时朝廷及其官员对东兰土司的重视和敬佩,反过来说东兰土司狼兵的利用价值太大。这两个墓志铭让东兰韦氏土司在整个广西乃至全国的土司中提高了档次,因为就只有东兰这里有,因为东兰狼兵,因为决天王山,因为狼兵故里!广西狼兵源自东兰,这也就是狼兵的份量!这种古今将帅爱国传承的故事在中国在全世界都很少有的,这是罕见的狼兵父子墓志铭,不断激励人们前进。

广西土司那么多接近三百个,土兵也多,为什么只有东兰狼兵才有这种待遇?至于为什么立碑铭,而且又是父子都有,我只能试着去深究它的原因。为人不行,功德不到,能有朝廷立碑之缘由吗?必须有前后一贯的历史使命和规范,以史立身让人有史可循。这墓志铭就是一种“史”,给那纷乱的抗倭往事一束稳定正义的目光,东兰土司狼兵没有在一片脱离史记中戛然而止,狼兵历史才能够传承延伸至今,可以潇洒地把百年前的往事看成土司自家日历上的昨天和前天,都与这父子墓志铭有关,它相当土司一份有形无形的“家谱”,使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不会成为不争气的子孙,后代才有英才辈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