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定土司府
安定土司始立于明朝嘉靖七年(
1528 ) ,其府地起初建在地苏,旋又转到下塘(今澄江乡下桥村)。清道光十五年
( 1835 ) ,潘凤岗(潘梧)袭位后,听了风水先生的话,又搬到翠屏山下(即今安阳镇),大兴土木,筑建土司府。据说在建造土司府前,他曾派人到北京观摩,意图仿效皇宫模式。土司府的建筑规模,雄伟壮观。大柱横梁,石门台阶,都雕刻精美的人像和花鸟。司府头门,两边是宽阔的八字墙,一七级台阶,门两旁立两个大石鼓,门内两侧是兵房。第二进是仪门,是外人进去通报办事的地方。仪门进去是广场,场的两旁种有大树,高达数丈,伞盖场地。广场北面是监狱和守监人员宿舍,南面为官吏宿舍。第三进为大厅,第四进也是大厅,为开会或审讯犯人的地方。后面是五凤楼,高数丈,楼北面设一戏台,周围有亭台楼阁、花草果树,是土司官及其眷属居住的地方,不准外人进入。如果我们从大门进入,步步朝里走,一级高过一级,到达土官住地,尤如,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之感。
府衙建筑所有的木料,全是坚木。大柱不只合围,高达一丈以上;横梁经过挑选,条条一样直、一般粗。这座宫殿式的构造,十分坚固,虽经历上百年,木料仍不腐蚀。废除上司制度以后,国民党都安县政府仍设在这里,陆续受到拆毁。一九二六年,土司官后裔潘孟甲做都安县长时,说这里是祖传遗产,公开拆去一座仪门和一排官吏住房,将木料搬回家建筑一座私房。一九四〇年,粱方津来此做县长时,又把大厅拆下,另起新房,将拆下的木料做大批家具运回老家。几经拆除,这座府衙已不复存在了。
安定上司官潘凤岗袭位以后,民反匪乱,世道不安。于是他大调民工,在安定土司府驻地周围筑起一道城墙,作为防卫之屏障。城墙高一丈多,厚五、六尺,全用山石砌成。环城由现在的县人民医院山脚起,经百货大楼,沿马路到原安阳镇政府后面的山脚,包抄东南北三面,成个半长方形。东南北三面各开一个门,叫东门、南门、北门,是行人进出的通道。当时城内只有五、六百户,加上城郊的州绿、板屯、古诗、下条四村,也不过千户。这点丁人口,能建筑一道城墙,可见其功多么艰辛。
到了一九二九年,为了便利交通,城墙已无多大用处,县府当局下令拆毁;过后几年,城门也陆续拆除了。
这座桥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
,也是土官潘凤岗在位期间建的。桥建成以后,在桥头兴建一个亭阁,叫“凤来亭”,亭内立一块石碑,请翰林钟德林(南宁人)撰写碑文,记述建桥经过。文中说是潘家(土官)出资兴建,不收民间一文。其实并非如此,凡从东面来赶街的人,每人得扛一块石头或几个人共抬一块石头交到工地,才准过河。这座桥,标志着都安劳动人民的血汗和艺术的结晶。迄今已逾百年,桥面桥墩仍很坚固。一九七八年县图书馆建造在桥上,供人到此看书和游览。
安定土司潘凤岗之子承袭于清光绪八年(1882
)袭位,后因潘凤岗死于光绪十三年( 1887 )。光绪十四年(1888) 二月十四日将潘风岗葬于绿柱岭(今属澄江乡六柱村),竖碑立传。从潘的墓碑看,略知安定土司的历史。墓前立有石人石马,高丈余,颇壮观。今该墓周围部分已被毁。
罗白岭(今体育场、电影院、粮所一带)原是安阳镇公共墓地,民国十八年(
1929 )拆去城墙之后,为了扩大县城范围:县政府决定将这里的坟墓搬走,劈岭开设体育场和修筑公路。于是,群众将所有坟墓迁走;无主坟则由政府雇工搬到百才口齐葬,名日“集骨塚”。
民国二十年(1931)
,唐坤任都安县长时,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在公共体育场建造一座中山纪念堂。建成后,邑人李友竹题词日:“尼山中山精神不死,先圣后圣功德常昭”。杨发枚题“觉民镛民,万古常昭明训;黜王反帝,千秋共仰殊勋”。室内还悬挂有抗战阵亡军官两人遗像。解放后因建设需要而毁了。
三十年代,在都安县城建造一座中山公园,位于今城南马路搬运公司至工会一带。邑人唐爱师在园门题词曰:“入园思国父,览景醉游人”。南宁行署专员在另一排门题词日:“精诚团结”。园的范围颇宽,种上了不少树木花草,引来不少游人。后来历届县长无暇顾及,这座公园也就逐渐冷落消失。
本文摘自都安县志委员会,1986年版《都安文史资料 第1辑》。作者:韦精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