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先贤韦昭和延陵韦氏历史文化
(2018-10-19 23:51:09)(原作者系丹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延陵古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我市历史文化名镇。季札、包咸、韦昭与传说人物董永并称“延陵四贤”。《丹阳县志·乡贤祠》载“汉·包咸,吴·韦昭”均列乡贤祠。贤者,德才兼备的人。本文叙述的便是三国著名史学家韦昭及延陵韦氏的历史文化。
韦氏源远流长
韦昭原本是京兆(首都的代称)人氏,郡望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韦姓,始于西汉韦孟。韦孟,居家彭城(今徐州市),为汉楚元王刘交、二代楚王刘夷、三代楚王刘戊的师傅(老师)。刘戊荒淫无道,眼看就要败落。身为人师的韦孟,心急如焚,多次作诗规劝,毫无效果,只好借故辞职离去,徙家山东邹县。自韦孟至韦贤,皆以耕读为本,诗书治家。被世人奉之为“邹鲁大地一大儒”。
韦贤(公元前148—前60年),字长孺,笃志好学,精读《鲁诗》。汉宣帝本始年间(公元前73—前70年)拜相(朝廷丞相)。古代俗称丞相的权力,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封爵扶阳侯,赐第一区。韦贤的儿子韦元成(玄成),字少翁,从小好学,博学广闻,于汉元帝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以御史大夫晋级丞相。汉朝以明经、射策取仕,韦贤、韦元成父子两人皆以明经进入仕途,以才能入主相位,轰动朝野。韦元成的儿子韦宣泽(韦孟七世孙),告别邹县邻里,徙家京兆杜陵(在今西安市东南),遂成望族。韦氏八世孙明达,不求浮名,喜于耕稼,恭俭礼让,为世人尊敬,号称“泉石主人”。
京兆韦氏九世孙韦修,生有三子:端、著、芳。韦修与父祖志向相同,乐于田园,淡于仕途。韦著,字达微,博学笃行。东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当朝太傅陈蕃(汉代高官,汉桓帝的老师),将韦著推荐给皇帝。桓帝以安车、元■、厚礼,派官员去韦家聘请韦著入朝做官,韦著避而不就。《资治通鉴》载:“尚书令陈蕃上疏荐五处士(没有入仕的读书人),帝悉以安车元■备礼征之,皆不至……韦著隐居讲授《四书·五经》,不修世务。
韦著兄弟徙家延陵
朝廷征士,韦著竟敢避而不就,抗旨不遵的罪名,随时都会降落到韦修家庭。东汉朝廷有“三丁征二”的法律规定,就是一家三人中,要有两人被征用。征士,最为优待;征兵,充当兵役,这是高门望族极不愿意的事。韦修心事重重,怎么办?他立即召集三个儿子商讨,以对抗“三丁征二”的政策。最后决定:长子韦端留家孝养双亲,韦著、韦芳兄弟远走他方。
韦著、韦芳以及家人、劳役(家丁、使女)一行,依依不舍地告别亲人,踏上徙家的道路。茫茫四野,何处为家?韦著等一行,经河南,过安徽,来到江苏曲阿(今丹阳市)大地。公元158年,韦著等一行经数月奔走,水陆兼行,这日来到古邑延陵。见延陵山水相通,土地肥沃,民风敦厚淳朴,实是理想中的耕读乐园。
韦著居家辰溪岸侧,韦芳携子日安,落户万顷洋旁,近在咫尺,以示互相照应。韦著安顿家务之后,隐而不仕,乐于田园生活。农忙时,躬耕田亩;农闲时,优游山川,生活无限美好。数年后,韦著去世,其子日章主持门户。韦日章,英姿颖出,至性天成,博学能诗能文,盛名远播。官府多次征士礼聘,皆被他婉言推辞。韦日章喜于渔樵,乐于原野,习惯于平民生活,安逸自在。东汉献帝建安九年,朝政失纲,国内大乱,大权落入曹操手中。“不孝有三,无嗣为大。”韦日章老来得子,喜悦非常。儿子满月,他取孟子《尽心》篇“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之义,为儿子取名“昭”。
耿直韦昭“抗旨”被害狱中
韦昭(公元204—276年),字弘嗣,生于乱世,从小聪敏好学,精通经史,乐著文章。吴大帝孙权时,韦昭授职尚书郎、太子中庶子。会稽王孙亮为帝时,韦昭升迁太史令,撰写《吴书》。景帝执政,韦昭晋级中书郎、博士祭酒。末帝孙皓即位,韦昭荣任中书仆射、侍中(丞相级官员),常领左国史,封爵“高陵亭侯”。韦昭历仕吴国四帝,可谓是“孙吴元老”。他自知年事已高,唯有日以继夜地写书,来报答国家和社会对他的栽培。
韦昭在末帝为政时,荣极一时。他没有想到,荣耀的对立面是衰败,更没有想到,一着阴谋正悄悄地向他袭来。末帝自即位后,就有将其父废太子孙和立“纪”的筹谋,奈史官韦昭秉性耿直,是一位“愿直不弯”的官员,所以就采取“升官封爵”的手段来引诱他,以达到自己的欲望。孙皓看看时机成熟,遂即向韦昭提出“为父立纪”的要求。韦昭抗旨不从,说:“文帝(死后追封)没有登上帝位,只宜立传,不能作纪。”末帝碰了钉子,怒恨交加,决定惩诫这不识抬举的“老贼”。韦昭自从得罪了这位暴君之后,惶惶不可终日,预知将会遭贬(降职)。自陈衰老,求辞去侍中、左国史之职,孙皓不准。韦昭积忧成疾,日以医药调理。末帝又设宫廷宴,韦昭奏请求免。孙皓以“不奉诏命,意不忠荩”之罪名,将韦昭囚系牢狱,时在吴凤凰二年(公元273年)二月十九日。右国史华■,为搭救韦昭,连续上疏相救,帝皆不准。韦昭在狱中仍念念不忘要完成《吴书》,上疏奉献所著之书,求免罪过。末帝怪罪所献之书沾有污垢,又遭诘责。吴天玺元年(公元276年)八月十六日,韦昭被害于狱中。
韦昭一生都以写作著称。他的作品有:《吴书》、《国语注》、《孝经注》、《洞历记》、《汉书音义》、《杂问难》、《博弈论》、《官职训》、《辩释名》。韦昭在写作之余,还欢喜诗歌,清朝丹阳人刘会恩编撰的《曲阿诗综》就收集韦昭《吴鼓吹曲》十二首(录十首)。十首古诗都是歌颂吴国创建皇业的丰功伟绩。其中《汉之季》歌颂乱世英雄孙坚。《摅武师》歌唱孙权接受父亲基业,建立东吴。《伐乌林》描述曹操领八十三万人马下江南,赤壁一战,孙权和周瑜大破曹军。
韦昭被葬于延陵九女墩
丹阳韦氏宗族奉韦昭为“延陵韦氏一世”,其子韦隆,生于黄武四年(公元225年),配西门丁氏。孙韦德,出仕吴国,职北军侯丞,配塔山(今金坛境内)王氏,生二子:政、发。韦发,生于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配横塘张氏。
韦昭羁狱,子孙日夜不安。其子韦隆,已接近“知天命”之年,其孙韦德,参军在外。为防株连家族,韦隆从大处着想,作了最坏的打算。当韦昭被处死的噩耗传来后,他不敢去京城 建业(今南京市)收尸,只得草草地在东溪(今金坛县界)岸旁,修筑了一座韦昭衣冠墓,哭拜一番后,全家迁徙他地,隐居避祸。待京城诏书“徙韦家于湖南零陵”到达时,韦家已人去屋空,不知去向。
公元280年,吴亡,暴君孙皓被徙迁至晋国都城洛阳。韦家就在延陵附近避难,当听到吴亡的消息后,全家复回延陵故居。紧接着,韦家人又去建业,殡殓韦昭骸骨,奉迎回家。选择风水宝地和良辰吉日大办丧事,在辰溪之西,九女墩下,重修韦昭之墓。
从此,韦昭后代子孙世居延陵,繁衍生息,没有离开过这片灵秀之地,立祖之地。
韦昭墓与韦昭贤祠
延陵九女墩有一则动听的神话故事。韦昭父子先后归葬于此,后裔子孙韦国才、本直、■、珊、荫芳等人,也先后埋葬于此,因而被称之“韦氏祖茔之地”。历两晋、南北朝、隋唐、北宋千百年,韦氏后裔没有忘记祖宗,年年清明、秋分都上坟扫墓祭祀。南宋嘉定年间(公元1208—1224年),延陵豪强大族王姓欲霸占九女墩周围土地,夷平韦氏祖茔。韦氏宗族心急如焚,怎么办呢?最后决定,上书县衙,以求官府支持正义。韦氏三十三世孙韦晰,呈状丹阳县衙。当时地方绅士刘宰正在县衙与知县品茶聊天,见状后,气愤地说:“光天化日之下,岂容豪强欺压良民!”刘宰随意地对县令说:“这事就交给我办吧。”刘宰,金坛人,进士出生,做过县令,晚年寓居丹阳,喜做善事,办实事,曾重建贤桥,被丹阳百姓尊奉为“贤人”。刘宰写了一篇颂扬韦昭的文章,由县衙派差役去延陵,张贴在韦晰家大门旁的墙壁上,哄动延陵。豪门王氏,见而生畏,遂停止圈地平坟的计划,风波平息。之后,韦氏后裔将刘宰的这篇文章镌刻在石碑上,世人称之“昭公碑”。
到了明朝,丹阳城内城外,到处都在建造祠庙,新北门的丁公祠、麻巷门的鲍公祠、沈家桥北的萧公祠……丹阳知县旷鸣鸾意欲在延陵镇修建“韦昭贤祠”,苦于经费短缺。韦昭49世孙韦学闻讯后,主动与县衙接头与商议,承接建祠一事。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三月廿九,韦学将“拟建韦昭贤祠”的申请呈送丹阳县署审批。批准用地三亩二分,免征钱粮。万历四十年仲冬初一,韦昭贤祠竣工,历时三年。
韦昭贤祠,简称“韦昭祠”,俗称“韦公庙”。位于延陵镇东街,坐北朝南,三进九间。祠门外有韦学所立《重建韦昭贤祠记》石碑,第一进天井内东有“韦昭井”,西有刘宰所书“昭公碑”。第二进天井内有丹阳知县旷鸣鸾所书《重建先贤韦公祠记》石碑。第二进为正堂,供奉韦昭画像,东侧挂有镇江府知府霍镇方暨同知、通判、推官共同送的“后汉名贤”堂匾,西侧挂有丹阳县知县旷鸣鸾暨县丞、主簿、典史共同送的“先儒领袖”匾额。其次是韦氏亲友送的“名贤世第”、“千古名儒”、“先儒正宗”、“杰士光先”等堂匾。其时,丹阳知县带了大批官员,均亲临延陵镇,参加韦昭贤祠落成庆典及祭祀活动,知县致词,并助俸银。
贤祠庆典在锣鼓声、鞭炮声、欢声笑语中结束。从此,每年春秋二季都有县衙官员前来延陵参加祭祀活动。抗日战争时期,练湖后东岗韦昭后代子孙韦永义曾先后两次来贤祠拜谒凭吊先祖祠、墓,在延陵传为佳话。
韦氏家族分迁与祭祖
韦氏宗族自落户延陵后,历一千八百余年绵延繁衍,人丁兴旺,枝叶繁盛。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宗族发展到一定限度,就要分支、分散他迁。为便于祭祖,以及亲情之间往来走动,眷恋本土的韦氏子孙,以徙迁丹阳、丹徒、金坛三地为多。
三十三世韦■,号皎塘叟,晚号柳塘居士。南宋绍兴年间进士,授安徽滁县县令,他见朝廷主张与金邦议和,叹道:“天下事从此可知也!”遂辞官携家隐居丹徒,为丹徒洪溪徙迁祖。南宋时期,延陵韦氏已人口众多,外迁成为必然趋势。
三十四世韦权,迁居金坛邓墓。
韦志达,迁司徒七庄韦甲,韦志和迁珥陵汤庄,韦志圣迁大泊小辛,韦志尧迁麦溪凤凰山,韦志英迁丹徒县吴沙,韦志礼迁延陵塘东。分徙后,都在新址生根,繁衍后代。
宗祠,是家族祭祀祖宗的地方。旧社会,受孔子儒家传统孝行教育,宗族观念相当浓厚,宗族祠堂祭祖,盛于明清两朝。《韦氏宗谱》祠规:“父母为五伦之首,孝乃百行之先……”韦昭贤祠落成后,族人制定祭祀祠规,春秋二季祭祀,分派在各地分支,轮流值祭,经费支出,皆由值祭负责。以明朝万历年间为例,分值祭如下:
万历辛亥年,由河东迟墓山老村负责春分祭祖,珥陵汤庄、马鞍墩、汤巷、后亭桥同值秋分祭祖。
万历壬子年,由焦村、西墓同值春分祭祖,丹徒后小辛咀头上担任秋分祭祖。
万历癸丑年,由金坛邓墓、新塘韦氏分支值春分祭祖;大泊前小辛、咀头上,值秋分祭祖。
万历甲寅年,由塘东、杨岸,值春分祭祖;九灵山、三城巷,轮值秋分祭祖。
万历乙卯年,由司徒七庄韦甲、运河蔡塔里,同值春分祭祖;练湖后东岗、圣墓,共办秋分祭祖。
万历丙辰年,由丹徒大港、吴沙,共值春分祭祖。
后 记
韦昭,自小至老勤学而不倦,博览群书,有记述之才。他留给后人丰富的文化遗产。他诗作被邑人刘会恩编入《曲阿诗综》,所撰《吴书》五十五卷,为晋代陈寿编撰《三国志》提供了翔实的历史资料。韦昭,不但沉迷于写作,更值得人们学习的是“持正”,宁折不弯的坚持真理精神,维护《吴书》的真实。
古镇延陵,历史文化深厚,古迹遗存丰富。如韦昭祠内的“明代古井”,移于文化站内的宋代刘宰所书“昭公石碑”。当我们采访延陵的时候,当地居民都亲切地告诉我们:延东有董永墓,塘东有包咸墓。九女墩、虾渡桥的传说,可以撰写一篇神奇动人的故事。古村柳茹、麦溪、庄湖、宾城,都有丰厚的民俗文化。萧巷,系萧氏帝王的嫡系后裔,萧氏祠堂坐南朝北,村民都知“祠堂朝北开,正对朝南的金銮殿”。
延陵古镇,历史文化,乡土文化,处处可见,俯拾皆是。以季子庙搭台,唱乡土民歌,做好韦昭等历史文化文章,发展旅游经济,可助古镇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