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生师源性自尊心伤害的成因与对策

(2017-01-22 11:03:13)
标签:

学生心理教育

自尊心伤害

分类: 一豆烛光

学生师源性自尊心伤害的成因与对策

吴祚稳

[摘  ] 师源性自尊心伤害是指部分心理健康水平不高或有心理障碍的教师因失当的言行对学生自尊心造成伤害。本文从心理学视角阐述呵护青春期学生自尊心的重要性,并提出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让“压力”成为“动力”;创设和谐的心理氛围,使“问题心理”转变为“健康心理”;珍视“自尊”的教育价值,由“伤害”转变为“呵护”等对策。

[关键词]  自尊心;伤害;师源性;呵护

 

一、师源性自尊心伤害形成的原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自尊心后天形成的关键时期是青少年期,高自尊心的形成来自正面、积极的肯定和评价。当青少年的某些行为举止受到他人的肯定性评价时,就会显得分外高兴;当他做了好事受到集体和社会的赞扬和表彰时,心情就会十分舒畅。因为他的行为受到了肯定,自尊心得到了满足,他的内心充满着喜悦、激动等良性心理体验并将这种体验传递给大脑记忆中枢,形成记忆。这是一种良性的心理体验和积极的自尊意识刺激。[1]

 

然而,由于中学时期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中学生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速度极快,各种问题和矛盾也频频出现:譬如,有的在小学时乖巧听话,进了中学以后时时流露出逆反情绪,听不得老师的说教。有的中学生原先活泼开朗,不知从何时起变得郁郁寡欢,自我封闭起来。有的原先学业成绩优良,不知为何突然间一落千丈,成了“后进生”。再有,原先守纪律的突然开始在课堂上起哄、闹事了;原先懂礼貌的突然敢顶撞老师了;原先朴实无华的突然关注起发型和体型了;原先老实规矩的突然在班级中称王了;原先性格文静的突然变得暴躁了。还有,有的变得狂傲了,有的变得自卑了,有的胆子更大了,有的胆子更小了,有的见了异性同学如同路人,界线严明;有的偷偷地给班上的异性同学递纸条、发微信了。——他们的这种“青春期”反应常常令人侧目。教师作为“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重要他人,为了履行“教学与管束”的职责,与他们之间“冲突”似乎难以避免了。

1、师源性自尊心伤害的表现

1)蓄意羞辱。 如某校化学教师倪某前不久上校内公开课时,瞥见坐在后排的“大个子女孩”小C玩了一下手机,因为前排有学校领导听课,他只得忍气吞声。几天后,倪某又在该班上课,又发现小C正埋头玩手机。这次,他先将写在黑板上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三个要点”擦掉,然后悄悄地从教室前门出、后门进,抓了小C上课玩手机的现行。倪某要小C站起来回答“三个要点”,见小C脸红无语,遂将小C推出教室“示众”。

 

2)冷嘲热讽。表现为教师讽刺、挖苦学生在学习、纪律、活动等方面表现的不尽如人意。比如,对考试失败的学生说;“你这次考得不错,第一,倒数!”对纪律散漫的学生说:“你真行,成了人人喊打的恐怖分子了!”

 

3)侮辱贬低。当教师对某些学生的表现深感失望时,常会用一些尖酸刻薄的言语肆意指责、贬低学生。比如,对行为表现不良的后进生说:“亏你还是高级动物,笨得像头猪”、“你真是害群之马呀!”

 

4)冷漠遗弃。表现为对有“前科”的学生不管不问,视若无物。对他们良好或不良行为均不做任何评价,而是放任自流、任其自由发展。如对学生说:“从没见过像你这样的学生,我实在是受够了!现在好了,你完全自由了,以后你的作业也不用交了,来不来上课随便,能不能顺利毕业全看你个人的造化了!”

 

5)随意隔离。 表现为教师非但对学生置之不理,不闻不问,还想方设法孤立学生、隔绝班上同学与他们的交往,谨防“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如对班上学生说:“某某是个恶性病毒携带者,你们以后离他远点儿好!”一旦发现有人与其交往,教师就会马上警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整天跟这种人混在一起,能有什么出息!”如此等等。

 

调查显示,有3.3%的中学生“经常”被老师讽刺、挖苦、责骂,“偶尔”有此类经历的为23.4%;“经常”和“偶然”受到老师“不让进教室听课”惩罚的中学生分别为1.5%10.6%。这与学生的年龄、性别和学习成绩明显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采取这些惩罚的频数也日趋增高,有此类经历的男生明显多于女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多于成绩好的;而受到老师讽刺、挖苦、责骂的城市学生要多于县镇和乡村学生。
   

 2、师源性自尊心伤害的危害

 

1)挫伤学生的自尊。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教师用尖刻的语言奚落、讽刺、挖苦学生,会让他们正在形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从而失去追求上进的自信心。更加严重的是:“一个人受到的训斥、责骂、惩罚越多,他对好言好语越是听不进去,因为粗暴的手段已经使他的心灵麻木不仁了。他已习惯于外界对他的贬低,他知道人们对他失望的看法。于是,他不再约束自己,同时也无所谓他人的评价、态度,因为没有什么值得他去努力维护。他失去了荣誉、自尊、信任。这种不良的情绪体验使他的行为常常表现为消极和不符合社会规范。”[2]

2)导致心理疾患。发展心理学认为,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最大,家庭氛围、家长期望和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和心理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到了中学阶段,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大。因此,无论何种类型的“自尊心伤害”都有可能使学生生活在不平、焦虑、自卑、冷漠、孤独等不良情绪中,并且还会因为个体的气质类型不同而造成不同的后果。如教师的不良言行对胆汁质的学生会比多血质的影响要明显;对粘液质的学生的影响周期要比其他气质类型的学生更长,但行为表现上却不明显;对抑郁质的学生在心理上的影响最为深刻。据报道,目前我国约有3000万名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并呈不断上升的趋势。[3]专家指出,这些都与学生长期的生活环境有直接关系,尤其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指责、强迫、干涉、责骂等行为都会给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二、师源性自尊心伤害的成因分析

1、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超负荷运转

教师的工作是一种精细的、带有创造性的、持续紧张的精神劳动。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变化着的学生个体,“教育产品”难以像工厂产品那样可以用尺度衡量,也不像科研图纸可以设计修改。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和现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与社会的开放性、变革性之间的矛盾,在一部分教师中很容易产生“教育难搞,学生难教”的紧张心情。教师的劳动方式以个体为主,但人才的培养又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协作,如何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又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2、    角色的多元性使得教师职业存在着相当多的冲突和不安全感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着传道者、授业者、示范者、执行者、父母与朋友、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等角色。在新一轮课改中,教师又被赋予更多的角色期待:学生的心理医生、课程的开发者、教学的研究者、教育的创造者等等。威尔逊提出:“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存在相当多的冲突和不安全感”。教师作为一种对学生和社会高度负责的职业,所产生的角色冲突之多、心理压力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

 

3、    新的教育形势也增大了一部分教师的心理压力

一方面,为了适应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从观念到行为都要求教师做出积极的回应,加上现代教育技术频频出现,使得一些“经验型”的教师、不善于学习的教师面临严峻的挑战,必须付出数倍于以往的精力才能跟上,压力随之而来;另一方面,教育体制全面改革,诸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制度的出现,势必触动方方面面的利益。每位教师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一些心理比较脆弱的教师往往因为压力过度而产生心理危机。

再者,长期以来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定位,“为人师表”的社会期待无形中要求教师以“成人榜样”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必须时时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职业的神圣迫使教师在工作中必须克制甚至压抑自己的情绪。但教师毕竟也是普通人,重压的结果使得一部分教师心理长期处于亚健康甚至是异常状态,他们面对上课说话、做小动作的学生,面对学业成绩差的学生,面对言行错误的学生,极易口不择言甚至行为过激,极易给部分学生造成自尊心伤害。

 

三、消解师源性自尊心伤害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让“压力”成为“动力”

调查显示,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是在外在压力和自身素质的互动下形成的。因此,改善教师的心理素质,需要社会、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首先,必须争取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将诸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理想形象作为中小学教师必备的道德行为,使得一些教师时时处处承受着精神压力。而诸如“蜡烛成灰”的宣传,过多强调了教师职业的付出和奉献,而社会地位和待遇不高的现实则使得教师缺失职业幸福感。因此,国家应制定各种政策,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增强教师的职业自豪感。

2创设和谐的心理环境:使“问题心理”转化为“健康心理”

学校是教师最经常、最重要、最直接的工作与生活的场所。学校环境不佳,最容易引起教师心理受挫。因此,学校领导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在关心教师物质待遇的同时,还要注重感情投资,努力营造一种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宽松心理氛围与和谐的人际环境,让教师在工作中有一种安全感、舒畅感。二是要合理运用评价和惩治机制,在考核评优和职务晋升中务必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使之成为激励教师积极工作的动力之一。三是要开展各类活动,广开感情宣泄的渠道。如组织联欢会、舞会、假日旅游等集体活动,丰富教师业余生活、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交往,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健全教师心理档案,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心理健康讲座,通过温馨谈心室、民主生活会等方式,为教师广开情绪宣泄渠道。

3、珍视“自尊”的教育价值:由“伤害”转变为“呵护”

造成师源性自尊心伤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部分教师不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而采取的不科学的措施,如出于责任心而加倍罚写作业,为提高学习效果而采取讽刺的手段等。诚然,师范生都学过教育心理学,可很多人除用“所学”换取了几个学分外,少有人真正存储在记忆里,运用于教育实践中。为此,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工作之余,应静下心来重读一遍《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思维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等书籍,丰富自己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及特点,从而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以提高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何善亮.教育的至善:让学生享有“自尊”-“自尊”的教育价值、生成机制与顺畅实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

[2]张向葵等.自我尊重: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心理资源〔J..教育研究.2003.(1)

[3]赵小雅。自主自助: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N.中国教育报.2011.3.4

[4].沈嘉祺.论情感在自我教育中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6)

[5]魏运华.自尊的心理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原载:安徽省教育厅主办《教育文汇》(综合)2014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