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生学业求助心理影响因素及教育策略探析

(2017-01-04 08:35:58)
标签:

教育

心理

教育策略

分类: 一豆烛光

学生学业求助心理影响因素及教育策略探析

 

吴祚稳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自己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时,寻求他人帮助以使问题得以解决,既是一种认知策略,也是一种人际社会交往活动。在现实的学校情境中,一些初中学生却选择了求助回避:疑而不问。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影响学业求助行为的重要因素是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学习目的以及求助经历等。促进学生适应性学业求助行为的策略包括调节认知、创设环境、开展有效的学业求助心理训练。

关键词  学业求助行为   影响因素   调适策略

 

 

孔子曾大力提倡学习过程中要“不耻下问”。韩愈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实际中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惑、困难时并不会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寻求可能的帮助。为此,一些学者将学生学习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求助行为,当作有效利用他人信息资源的一种特殊认知策略和人际交往活动进行研究。

 

一、  学业求助行为是一种认知策略和人际交往活动

 

这里所说的“学业求助”,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包括考试和测验)遇到自己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时,寻求他人(主要指教师或同学)帮助以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态度和行为。学业求助作为一种重要的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具有缩小所理解或表现自己当前水平与期望水平之间距离的自我调控功能”,“是个体调控社会环境以促进学习的一种方式”。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业求助既是一种认知策略,也是一种人际社会交往活动。它的价值和意义在于:

   

1、有利于个体知识建构

 

个体在习得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将自己要解决的困难运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本身是一种思维的外化,而从他人那里得到的反馈性信息经过个体知识的消化与吸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一动态过程促进了个体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建构。

 

 2、有利于个体学业发展

 

学生遇到学习困难、迷惑,需要帮助时,他(她)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并使自己的学习得以继续进行,这一过程使学生在老师或能力较强的同伴的帮助和示范下,通过观察、模仿他人解决问题的方式和程序逐步进行自我监督、调节与控制,达到了自我调节学习的目的。

 

 3、有利于个体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学业求助是一种重要的认知策略,也是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互动策略。求助者在帮助者的启发和提示中既顺利地解决了当前遇到的困难,又在他与帮助者互动的过程中学会了求助的技巧与策略以及人际沟通技术等。这不仅有利于个体认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二、  学业求助与求助回避心理及其影响因素

 

几乎所有学生,无论能力高低,成绩如何,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自己无法克服的困难,将他人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加以利用以应付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适应能力。然而,不少学生虽有强烈的求助需要,却不愿开口求助,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需要帮助的学生不去求助呢?

心理学研究认为:不同的动机因素对学生学业求助行为具有重要影响。newmen(2001)提出了一个动机——情感系统模式来解释学生是否决定求助的心理过程,其中自我效能感、学习目的(掌握目标或成绩目标)等是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1、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求助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或某类任务,是个体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这种对自我能力的认知与评价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求助态度和求助行为。调查中,在回答“遇到自己无法独立解决的学业困难是否选择求助”时,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多数选择“回避求助”。有的说:“我想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有的说:“我想我能独立完成”;还有的说:“我不想显得很笨”、“求助说明自己不聪明”。 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多数也选择了求助回避。他们有的说:“我认为如果自己提问,其他同学会认为我笨”;“我提问时,担心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有的说:“如果我提问,老师会认为我笨”;“如果我不用他人帮助完成作业,老师会有好印象”。实际上这类学生在遇到自己无法独立解决的学业困难多数选择了放弃。他们“回避求助”的心理原因是来自老师或同学的威胁,这种“威胁”可能实际存在,也可能仅仅是学生自己想象中的威胁。只有自我效能感处于中下水平的学生选择了“求助”。他们认为:“有帮助会比较容易”;“我想快点完成”;“我不想太费脑子”。现实中,这类学生的求助多半是要求帮助者直接给予答案。

 

2、学生的学习目的与学业求助

 

研究表明:不同学习目的对学生是否求助的动机和实际求助行为都具有重要影响。以任务掌握为目的的学生,他们主要关注的是通过掌握所学的内容来提高自己的能力,把寻求帮助看作是促进个人进步和任务完成的适应性策略,所以,当他们遇到学业困难时,更可能求助。而寻求成绩目标的学生,他们关注的是通过成绩获得对自己能力的评价,更多的认为求助于别人是低能的表现,求助可能招致他人鄙视和嘲笑;对不求助的解释是为了掩饰自己能力的不足

 

3、主体主观因素与学业求助

 

影响学生学业求助行为的还包括学生的个人因素,如有的学生本身很腼腆,缺乏求助的技巧,因此,在面对问题时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怎样去问老师;有的学生回避求助是因为怕干扰、打扰其他同学、老师,给他们添麻烦,欠人情债,担心别人会产生对自己不利的看法。有的学生因为在过去的求助中遭遇过冷落或者求助后也不能解决问题的尴尬,对学业求助存在一种惧怕、畏难情绪,从而选择求助回避。

 

三、  激发学生掌握适应性学业求助的有效策略

 

一些学者根据学业求助者的目的将学业求助分为执行性求助和工具性求助。执行性求助是指学生在面对本应自己解决的问题时却请求别人替他完成。工具性求助是指学生借助他人的力量以达到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的目的。具备了工具性求助能力的学生在寻求帮助时并不要求帮助者直接给予答案,而是希望他人给予提示线索或相应的例题解析,他们对于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会拒绝帮助,在需要帮助时又能够及时请教。因此,工具性求助代表的是学生克服困难、实现目标及适应环境的能力,是一种解难行为,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策略。经过调查与研究,我们认为:为师者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和促进学生掌握适应性求助策略以提高自己的学业水平。

 

1凭借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学业求助行为

 

中国文化自古就有中庸倾向,在求学的问题上,既强调学问“自得”,也鼓励“不耻下问”,更主张“知疑善问”。师者应借助传统文化的优良面,从小培养学生质疑、自问和问人的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到所有学习者无论能力高低,成绩优劣,在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能否将他人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加以利用以应付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个人学习策略优劣的体现。并且个人的能力虽有稳定的一面,但经过努力,能力是可以不断得到提高的。每个人在学习中的角色也是不断变化的,所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求助者可以变为助人者,也可以由帮助者变成受助者。面对学业疑难,首先要自问如何解决,如果不能解决,则应该寻求帮助,这不仅是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的体现,更是自尊水平提高及自我效能感增强的具体表现。

 

2、 创设以掌握目标为定向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选择适宜性学业求助方式

 

研究表明:在课堂目标结构层面上,强调理解、掌握和自我提高的任务取向的课堂目标会促进学生做出更多的工具性求助,而强调比较和竞争的自我取向的课堂目标则更易导致学生选择执行性求助或回避求助。这就提醒教师,应注意创设任务取向的课堂目标结构,为学生正确地确立个人成就目标定向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引导学生关心学习任务本身,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在于真正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而不是为了获得高分以证明自己的高能力。在遇到学业困难时应该打消顾虑,主动寻求适宜的帮助。同时,教育者还应当从改善人际关系入手,尽量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营造不懂就问、知疑善问的学习氛围,以减少学生因学业求助而带来的心理负担。

    

3、开展有效的学业求助心理训练,提高学生学业求助的策略水平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不能主动获取帮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求助的策略与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①自我分析法。让学生分析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学习中的困难在何处,自己是否能够独立解决。如果经过再三思考和努力仍无法解决,那么个体要学会将老师和同学看作是有利于实现目标的资源。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当前情境等来决定向谁求助以及怎样求助。②学习日志法。要求学生准备学习日志,将预习中的重点、难点和疑惑不解的地方划出来,尤其是关键性问题记录在学习日志上,学生有备而来,清晰地意识到自己面对的问题是什么,对学习负有高度的责任感并具有问题意识。③小组讨论法。学习过程中可以采取小组学习同样内容,相互讨论彼此提问和辅导;另一种是小组共同完成同一项内容。此外,同学间还可以相互辅导。既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解决了当前的问题,又增进了彼此的了解,有利于同伴间的充分交流与沟通。④自我反思法。反思包括课堂中的问题、练习中的问题、作业中的问题以及考试后的总结等,同时包括一些学习策略与方法,将所收获的东西记录在学习日志中,记录包括他人是如何解决问题的,我的最大收获在哪里,对今后的学习以及学业求助有怎样的帮助等。

总之,“不耻下问”、“勤学善问”是当代学生应继承和发扬的优良学风。正确的学业求助态度和适应性学业求助方式,应作为非常重要的自我调控学习策略和人际社会交往活动策略,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和人际交往能力。

 

 

原载: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旬刊)2011年第5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