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要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2016-11-15 10:47:42)
标签:
语文阅读阅读理解 |
分类: 一豆烛光 |
语文阅读教学要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吴祚稳
【关键词】 阅读 感悟 体验 审美
生命意识,是主体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禀赋,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的灵智和欲求,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这种生命意识就是丰富的情感、聪慧的悟性和敏锐的感觉。但这些都是潜在的因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们认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就必须启迪学生对课文进行生命体验,激发学生对作品的通灵感悟,让作品中的语言所蕴含的智慧的光芒、思想的火花,把学生生命中的灵气燃烧起来,形成一种综合的摄取力 、审美力和判断力。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呢?
一、
格式塔美学理论认为,阅读的本质是要从文章外部表现世界的“物质符号”上理解其精神内核,即以作品为媒介,借此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意蕴隽永的作品都充满了生命的玄妙和机智,是灵与肉、形与神的有机融合。只有让学生的灵魂钻进作品的怀抱,才能品尝到它的滋味,呼吸它的气息,才能得以把握它的价值。而让学生成为作品的知音者的过程正是学生的生命意识被唤醒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全部情感,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使自己从一个与客体有关系的主体转移到在其自身上被把握、摆脱了客观现实的同一个主体”。〔1〕使客体的生活、客体的存在变成了主体自身的存在。教《阿Q正传》一课,如果我们能够调动学生以自己的感觉知觉去触摸、品味阿Q的全部不幸,学生就会与阿Q一同身受其苦,心感其苦,就会对阿Q自欺欺人、不思上进的浑噩拍案惊起。在这样的阅读活动中,学生的悲悯、同情、 愤怒等生命意识被激活了,他们走进了作品,同时也走进了鲁迅先生的情感世界。
只有让学生走进作品,才能让学生的心灵和作者的心灵发生碰撞,从而吸取作品的慧心巧思的种种养料,不断增长语文机智和语文能力。
二、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获得思想启迪
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2〕任何作品都负载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是创造性灵魂的表现形式。但由于人类情意的丰富性,并不是一切都能实现“意到笔随”。对于这种“语言的缺失”,如果在口头交往中还可以借助神态、体态的变化,或当面询问而得到适当缓解的话,那么在书面交往中作者或只能留出些许“诱导空间”,或只留下一串延伸的概念符号,这就为读者提供了解读的契机。〔3〕每当此处,教师要在吃透作品的基础上,模拟作者,充当作者,接受学生的咨询。这里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教师要教学生反复阅读作品,从作品中获得启示,产生悟性,然后,在作品的隐约朦胧、虚中带实处 ,在思想深刻、包含多义处,在内涵丰富、容量巨大处等等,向“作者”发出咨询,从“作者”的回答中发现疑点后,又作新的咨询。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的心灵和文章作者的心灵得到了沟通,学生的生命意识也由此不断地被唤醒。
进行诸如此类的对话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独立阅读和驾驭语言的能力,而且,经年月久,学生便可以离开教师与作者直接对话,即在阅读过程中,扮演成咨询者(读者)和被咨询者(作者)双重角色,通过“对话”,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满足理智、情感诸方面的精神需求。
三、 引导学生披文入境,享受审美愉悦
翻开语文课本,进入学生视野的是文字符号的排列,然而,有的学生却能从这些信息的载体中听到绿叶的呼吸,看到岩石的沉思,嗅出野花的芬芳,以致体悟到人世的沧桑变幻,时空的神秘玄妙,宇宙的苍茫浩渺,而有的学生却只能看到点、横、撇、捺的排列,获得望文生义的表层感知。同样的文本,读起来缘何有如此的反差呢?归根结底还是生命意识的沉睡或者唤醒问题。阅读教学应当通过引导学生做课文的审美者去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1、声情并茂,诵读吟咏,让学生感受教材中的美。中学语文教材,不少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题材不同,风格迥异,蕴涵着丰富的审美矿藏。把握住感情基调,掌握好语调和节奏,让学生通过诵读吟咏,把教材的语言符号幻化为头脑中触手可及的形象,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审美状态,是语文审美教学的重要手段。《故乡的榕树》是一篇思乡的名作,那清新隽永而又意蕴深厚的语言,那浮雕般凸现出来的画面感,那浓郁得似乎化解不开的乡情,叫人把它捧在手里就有就有一股抑制不住的诵读欲望。于是在教学中我们采取了以诵读为主,辅之以分析点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反复诵读吟咏,并且边读边思,边思边读,以激活头脑中与目视口发的语言描述相关的内存图式。一旦“读者的内存图式与文本(作品)图式对接、同化,作品中的人、物、景便一下子立体化了,活起来了……”〔3〕只有在这时,他们才真正地披文入境,真正地感受作品的语言美、画面美和乡情美。
教学中,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由教师设问、提示、诱导、分析、描述等,或让学生诵读吟咏、静思默想、体察咀嚼等。但不管采用什么方式,都必须让学生进入再造想象的天地,使他们透过语言文字的表象,体味玩赏深层的审美意象,或心驰神往,或心神领会,甚至达到“象喜亦喜,象忧亦忧”的情感共鸣境界。当学生被课文的美学因素陶冶着灵魂的时候,他们的生命意识也就真正地被唤醒了,他们的精神境界也由此而得到了提升。
【注释】
〔1〕
〔2〕
〔3〕
原载: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