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钱塘怀古】浅论钱王射潮的故事——观钱王射潮雕塑

(2016-07-19 14:27:24)
标签:

杭州历史

起步于2006年,2007年10月在山西开始制作,2008年9月在杭州安装完毕,这座巨大的青铜雕塑《钱王射潮》坐落于钱塘江畔,浑厚雄伟,气势磅礴。前两天抽空特意前去欣赏了这件艺术品,在滨盛公交站下车后,沿着江虹路一直走,还未靠近已经能远远地看到(图1)。

http://s11/mw690/006wCoQdzy73ncz0TrQ8a&690
图1  远观《钱王射潮》

当近距离观看时,更加让人感到震撼(图2)。身着盔甲的钱王弯弓劲射,身边万箭齐发,箭头直指怒潮。

 http://s2/mw690/006wCoQdzy73ncBtkpXc1&690

图2  近看《钱王射潮》

钱王射潮的故事相信对不少杭州人来说算是非常熟悉,欣赏了这座雕塑,也顺便就钱王射潮这一传说故事简单谈谈我的想法。

钱王射潮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明人翟均廉《海塘录》一书引《北梦琐言》记载:“杭州连嵗潮头直打罗刹石,吴越钱尚父俾张弓弩,候潮至,逆而射之。由是渐退,罗刹石化而为陆地,遂列廪庾焉。”

从前杭州这边的钱江大潮是非常凶猛的,钱镠为了避免钱江潮水给百姓造成损失,派了一万名弓弩手[也有版本说是500人、3000人等]立在江畔,每人准备五支箭。当潮水来临时,这些弓弩手就开始放箭。当第四次放出弓箭时,潮水便向东退了回去,不敢再度来犯。据说,吓退潮水后,“遂以铁铸成箭样,其大如杵,作亭泥路之旁,埋箭亭中,出土外犹七尺许,以示镇压之义。(刘一清《钱塘遗事》)”

钱王射潮这一传说被后人编的有模有样,广为流传,但大多数人也知道,那只是传说。一万支箭射出去的动量才多大,潮水的动量又有多大,我大致估算了一下,弓箭的动量连一个零头都达不到。把弓箭往潮水射,就好比把石头丢进大海,完全是杯水车薪。何况,当时的钱塘江比现在还要宽好多。

那么,有没有人思考过,为什么后人会想到编出这么一个故事来纪念钱镠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钱镠干过一件实事,就是修筑捍海塘。注意,钱镠修筑捍海塘是实实在在的真事,不是传说。

据《海塘录》引《钱唐县志》的记载:“钱王命强弩五百人以射涛头,潮乃退,东趋南陵。馀箭埋于候潮、通江门浦滨,镇以鐡【注:铁的繁体异体字】幢。誓云鐡坏此箭出。又以大竹破之为笼,长数十丈,中实巨石。取罗山大木,长数丈,植之横为塘。依匠人为防之制,又以木立于水际,去岸二丈九尺,立九木作六重,象易既济未济卦。由是潮不能攻,沙土渐积,岸益固也。”

《十国春秋·卷七十八武肃王世家下》也说:“八月始筑捍海石塘,塘外植滉柱十余行,以折水势。先是江涛汹涌,板筑不时就。王于叠雪楼架强弩五百以射潮,既而涛头趋西陵,潮为顿敛。遂定其基,以鐡絙贯幢榦,用石楗之,而塘成。”

《宋史·河渠志》载:“浙江通大海,日受两潮。梁开平中,钱武肃王始筑捍海塘,在候潮门外。潮水昼夜冲激,版筑不就,因命强弩数百以射潮头,又致祷胥山祠。既而潮避钱塘,东击西陵……”

通过上述文献的记载,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出,所谓钱王射潮的故事原来真的和修筑捍海塘有关。为了把故事编的更真实,人们给钱王修筑捍海塘制造了一个难题,进而有了钱王射潮的传说。

钱镠修筑捍海塘,采用的是一种新型的方法,即将巨石装在竹笼中,又在岸边立上许多大木桩,有学者称其为“石囤木桩法”。对于捍海塘的范围,有人说“旧时上自六和塔,下抵艮山门,皆有石塘。胡氏以为即钱氏所筑捍海塘故址,今多堙废。(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可见,钱镠修筑的捍海塘范围非常广。钱镠修筑的捍海塘意义重大,它保护了沿岸百姓的安全,钱塘江的岸线,大约也在此时开始稳定下来。我们引用魏嵩山先生《杭州城市的兴起及其城区的发展》一文的附图(图3)加以说明:

http://s3/mw690/006wCoQdzy73ncGOEiS02&690
3  钱塘江历代岸线图

我们注意到,在五代时期,钱塘江的岸线已经和现代比较接近了,较之隋代已经向南退缩了不少。

钱镠修筑捍海塘一事,为杭州立了大功,理当永载史册,流传千古!当然,钱镠为杭州还作出了很多的贡献,致使北宋时期杭州已经成为东南第一州。今天的钱王射潮雕塑,表达了杭州人民对这位武肃王钱镠深深地怀念之情。

安得狂澜挽既倒,射潮争说钱王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