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孩子慢慢长大
(2018-11-20 14:42:52)分类: 育儿故事 |
生活处处有经典,经典处处显生活。亲愛的家人们,欢迎来到蒙养文化YY语音频道,又到了我们每周四的《活学活用的国学经典智慧》时间了,我是今天的主讲老师知仁。感谢大家如约守候!
看到这个今天讲座的话题“等待孩子慢慢长大”,让我想到一首诗:
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
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
彷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上帝啊!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静。
“唉!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
好吧!松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听完这首熟悉的小诗,大家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是的,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催促孩子急匆匆做事,实际上这是一个不负责的行为。
这就是今晚我们要学习的生活中的国学经典智慧《弟子规》里说的“事勿忙,忙多错。”
这句话是教导我们做事不要仓促、急忙。“忙”,就会乱,仓促往往容易出错。现代的社会,好像大部分人都天天都在忙。实际上仔细观察,很大程度上还是自己没有很好地管理时间,筹划方面做得不够,所以遇到事情就会临急、临忙,不知所措。
《大学》第一段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是告诉我们,凡事都有开头、结尾,都有先后顺序。在处世接物当中,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现在应该做什么,将来应该做什么,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这就近道了。近道的人,是个成功的人。
做企业的人一般都接触到一本书,叫《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第一个习惯就是要事第一,就是要把事情分轻重急缓,哪些事要当下做,哪些事可以暂缓一步做,哪些事不必要去做,这样才能临事从容不迫。
这个提法才只有二三十年的时间,而我们中国古人关于做事先后顺序的智慧,早在一两千年就提出来了。我们要学习,最好的办法就是读经典,逆溯而上,去寻找思想的源头。
仅读《三字经》、《弟子规》这样的蒙学是不够的。蒙养文化的经典教材涉及儒道释医,把这些经典都按读经计划系统地读一轮,就能清清楚楚地知道这些蒙学的源头在哪里了。
古人讲“三思而后行”, 当事情来临之时,要懂得心要先定下来,把事情想清楚,先想好了再动手做,这样出错的几率小,效率就高了,人也不那么忙了。
做事如此,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古人讲人贵立志,为什么要先立志?因为立定志向以后,人生的方向就很清楚。凡是跟这个方向没有多大关系的事情,我们就可以把它放下,不去做。这样我们进步快,成功也快。如果人生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往往象一只无法苍蝇。
一个做事匆忙的人,常常是因为脾气急躁。“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这是因为,一个急躁的人,由于无计划、急于求成,导致心理不稳定,自然无法达到预期目的。
同样,一个急躁的家长,急于让自己的孩子成才,违背了孩子的成长规律,结果很容易断送孩子的美好未来。
让我们说说一个典型的望子成龙的事例:
俊俊的妈妈是典型的望子成龙型的家长,什么都想让孩子学,就是见不得孩子玩。2岁,开始送早教班;3岁,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想方设法把他送到双语幼儿园;从几岁起,俊俊就开始学象棋、钢琴、一练就是好几个小时。
上学了,就开始学英语、奥数,每天都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如今,读小学四年级的俊俊,非常讨厌学习。只要妈妈督促他做作业、看书、去辅导班上课,俊俊就和妈妈顶嘴吵架。
妈妈打他,他一动不动地用冷漠的眼神看着妈妈,然后把自己返反锁在房间。妈妈在外面敲门,他就在里面用饮料瓶击打墙壁、摔瓶子。
妈妈真是伤心死了,甚至感到绝望,自己在孩子身上花费那么多心血,这个孩子却一点都不领情!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缓慢的、渗透心灵的过程,需要家长慢慢等待。养育孩子,需要我们做父母的具备超强的耐心,等待孩子按照自然生长规律,慢慢成熟。
如果家长忽略孩子的天赋发展和个人意愿,过早地替孩子预约成功,就会打乱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比如,有的家长要孩子将来做一名钢琴家。从孩子三四岁开始,就让孩子学琴,每天坚持练琴几个小时,剥夺了孩子玩耍的自由,孩子的成长就会受到限制。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小孩子的智力发展和社会化进程主要是在他们和比自己更成熟的社会成员一起活动、一起相互作用之下,逐渐完成的。如果孩子没有了自由玩耍的时间、不充分接触社会,智力发展和能力成长都会受到抑制。
近些年来,媒体不断报道出一些大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屡屡碰壁的事情,有的甚至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之所以有这么多学有所成,却不能适应社会的孩子出现,就在于家长和社会的教育偏向于孩子的才艺,而忽视了孩子心灵和能力的成长、成熟。这样的孩子,无异于那些用药物催熟的果实,看以熟了,吃起来味道很差。
说到这里,有的人提出,让孩子从小诵读经典,是不是太早开发孩子的智力?有这样想法的家长,一是没有了解孩子的生理特点,二没有确立孩子的教育方向。
看到一组数据: 1PB的容量相当于17.4万部6GB的电影,100万PB的容量空间可想而知了。0-3岁的孩子大脑储存量相当于100万的PB容量空间。如此巨大的数量,想象起来都十分困难。
我们在孩子这个宝贵的教育期里要教給孩子什么东西?听什么、读什么有什么标准?当然,要听要读最有能量的书籍。“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有的教育的基础是德行,德行首先是孝行。只有通过诵读古圣先贤的优秀智慧,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才是回归本源的教育,才是一个人成长的最终的教育目标。
大家一定熟悉“南辕北辙”这个成语,故事是说:有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说:“我想到楚国去。”季梁问:“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季梁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那人又说了:“我的路费多。”季梁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可是,马好、路费多、车夫有经验,这几个条件越好,他反而离楚国越远了!
这个故事就好比那些把智力开发当作孩子教育目的、教育首选的家长们,你们的教育方向定错了,哪怕你的家庭条件再好,孩子资质再好,只会离孩子成人成才这个最终的教育目标越来越远。所以我们说,教育要慎始,选择大于努力。
孩子真正的长大是在不断地学习和体会中实现心灵和能力的全面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需要在我们家长的帮助下,不断改掉坏习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道德品质。那么,家长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呢?
1、重视孩子的成长主体性
我们作家长的一定要明白,成长是孩子的事情。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把他的潜能百分之百地发挥出来,而不是在孩子面前指手画脚。
孩子的成长,除了学习才艺、学知识,还要学做人、做事。在学习才艺和知识方面,我们不要总是从自己的愿望出发,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如果孩子没有兴趣,家长的积极性再高,也不一定能够收到好的效果。
所以,才艺培养,家长要从孩子的自身出发,通过观察和探索,让孩子的兴趣逐渐显现出来,然后再加以培养。
但无论是学什么,最终都是要落实到做事上。能做事、做大事,才能实现孩子的价值。“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每一个能做大事的人,都是从小事开始的。
如果我们不重视孩子小时候的动手能力锻炼,不給孩子做事的机会,孩子很有可能变成一个高分低能儿,脱离实际,眼高手低。所以我们切不可过于娇惯孩子,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
2、接受孩子的慢速度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体从出生到成熟,大致要经历四个认知发展阶段:
0-2岁的感知运动阶段,这是孩子动作发育的阶段,没有运算的智慧。你要让2岁的小朋友去进行数字加减,成吗?但是不少家长们非要給孩子早早灌输这些数字概念,并为此而炫耀。
2-7岁的前运算阶段,这时候的孩子出现表象性的思维,会拿手指去数数,去计算。
7-12岁的具体运算阶段,孩子能够进行具体的加减乘除。
12-15岁的形式运算阶段,这时候孩子能进行假设-演绎的推理,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逻辑思维发展。
只有前一个发展阶段认识方式形成后,才会进入下一个更高级的发展阶段,否则,就会影响后续的发展任务。很多学前的孩子,被父母送去开发数学智力,让孩子做跳级式的学习,这样做对吗?
我母亲家住的那一栋平房有八户人家,同一年,包括我孩子在内,三个孩子出生,其中一个只比女儿大一个月。当她家的女儿两个月就被父母竖着抱坐在大人的腿上看电视,我们家孩子五个月才开始自己抬头,六个月还能横着抱,没有非常强烈的非要竖着抱的现象。
她家的女儿五个月开始流口水,我们家孩子八个月才开始流。她家的女儿已经学会把东西往嘴里塞,我们家孩子总是迟那么两三个月动作才发展到那一步。但我并不着急,孩子发育阶段该有的,她都有,都经历,这让我看到,我的孩子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只是比别人慢一点罢了。
我们不要为孩子做事情慢而着急,慢是由这个孩子的认知特点决定的,不能说有这个孩子不能成功。
很多享誉世界的伟大人物,当年都很“笨”。比如,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物理学的奠基人和创始人爱因斯坦,还有大家没有想到的晚清重臣曾国藩。
这些人的成功,提醒我们家长不要因为孩子暂时落后于人,就給孩子贴上“笨”“衰”“慢”“脑子不好使”等标签。做家长的要知道,自己的话在孩子那里是很有分量的,家长的权威加之孩子的分辨能力差,即使家长的说法并不正确,也可能給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教育需要的就是耐心。
现在让我们欣赏课程一开始就听到的那首诗的后半部分吧: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
我感到微风,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
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
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
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
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
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
不是我牵着蜗牛去散步,而是蜗牛牵着我去散步。孩子是来成就我们的。传统文化教会我们学会放下,学会自在,对于人生路应该怎么走,心里很清楚。要活在当下,活在安祥中,不可以太忙。
这个世界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但很多人做事常常是畏惧困难,特别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要怎么样让孩子具体战胜困难的能力呢?欲知详情,请锁定下周三同一时间蒙养文化YY语音课程之《生活中的经典智慧》培养孩子战胜困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