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严监生的“家人”——与卢红霞老师商榷

(2021-03-14 06:52:31)
标签:

教学

语文

两茎灯草

分类: 指尖上-教学课程研究
 (赵颖秀、陈化、武健)
    2020年底在《语文建设》第7期(总446期)上看到了卢红霞老师的文章《"两茎灯草"是"败笔"——严监生人物形象分析及教材选编建议》。回想起了2018年因校内教研,对这节课进行过系列的研讨。有过一些浅显的认识与卢老师商榷。
   朋友们说研究就应当有争鸣,有不同观点是好事情,理越辩越明……。但我在语文教学方面,的确没有太多积累。观点尚不足以达到水准,专业期刊未必会感兴趣,但自认为这个点上的思考可与卢红霞老师商榷。尤其是部编版中所谓“败笔”说法不妥。
   借博客记录吧。 [此文尚未正式发表,因同事汗水,有版权要求]
严监生的“家人”——与卢红霞老师商榷严监生的“家人”——与卢红霞老师商榷

      语文学习离不开文本解读,文本解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一种对话、交融。因此在教学前,教师首先要对文本进行充分地解读。教师有了充分的理解后,才能丰富学生的认识,针对文本,设计促进个性化解读、思考的学习活动。而《两茎灯草》(以前还叫《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虽文字精悍,但有足够的深度,需要师生仔细揣摩。
  一、 矛盾造就多元人物性格
  《两茎灯草》也叫《临死前的严监生》,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物描写”中第13课《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一篇课文。文章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全文412个字,语言精炼传神,对严监生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描写,展现出一个爱财如命的吝啬鬼的形象。
  
严监生的“家人”——与卢红霞老师商榷  严监生的“家人”——与卢红霞老师商榷
注:要把教材中的图贴上来的。如果说教材中有“败笔”,其实是这张插图带来了理解错误。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课文原文

   一般在教学中,会沿着严监生死前的动作“二根手指,三次摇头,一茎断气”进行解读,很多学生会通过学习认识到严监生的吝啬。不过,课堂虽下但学生的思考仍会延续。经常有人提出新问题:严监生到底是节约还是吝啬?——这个矛盾恰恰是讨论文学作品中人物多元性格的重要内容。但也正是这个方面,一些尚未深入思考的青年教师会比较畏惧。经常到此为止,不再继续,失去了最好的引导学生思维的话题。

其实通读过《儒林外史》,了解相关背景后,成人也有类似问题。例如这两段节选:

不瞒二位老舅,像我家还有几亩薄田,日逐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点儿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

过了灯节后,就觉心口疼痛,初时撑着,每晚算账,直算到三更鼓,后来就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

严监生生性节俭,自己生命垂危也不肯买人参吃。但他妻子王氏生病却有不同,

“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看见不见效,请来王氏的兄弟来商议延请名医……王氏去世,他自此修斋、理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闹了半年。”(节选自《儒林外史》)。

从前两段节选中能感觉到严监生真是爱财如命。但是让人想不到的是他有时又很大方的,对他的第一位妻子王氏生病的时候可谓是非常舍得。每日都是四五个医生,还都是十分昂贵的中药。在王氏因病去世后,又花了四五千两银子,闹了半年。可见,严监生这个人不是简单的吝啬,这个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也值得我们深思。上百两银子都可以花出去,却对不太值钱的那一茎灯草花费尽死前最后的精力,这种大方与吝啬的矛盾并不容易理解。

对于教师来说,越是疑点、难点,越需要迎难而上。越不容易理解的越需要特别研讨。尤其这是个延续很多年的这是个”老“问题了!

利用CNKI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后发现,从 “吝啬鬼之异同_严监生与葛朗台的比较”(许建华,1984.9)起,至2019年共计相关文章65篇。其中最典型的观点是《小学语文教学》杂志的“是节约还是吝啬—《临死前的严监生》文本解读“(2013.12)一文。有人认为严监生就是吝啬,有人认为只是过度节约而已。这种讨论一直持续着,每几年就会有一轮。

 

严监生的“家人”——与卢红霞老师商榷

看样子,这既老问题,也是难问题。难以彻底理解”大方“与”吝啬“的矛盾,就不得不弱化处理,整个教学就会打折扣。不过,在2018年教学研讨中,从另外一个角度有新发现,产生了新想法。

二、“家人”引发的思考

 

有一天听课中发现,老师解读文本中有争议。老师说,“因为严监生快死了,所以把‘管庄的家里人都从乡下叫了上来’”。当时一愣,此处存疑。原文是 “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其中“家人”的解读好象有古今异义之说。

课后查材料,果真,“家人”是个典型古今异义的词。鲍善淳在《怎样阅读古文》(1982,第51页)一书中明确指出,先秦两汉时期古文中,常见“家人“这一说法,意思却不是家里的人。例如:

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逃之,舍于家人,家人藏其皮冠。——《韩非子·说林》

家人有客,沿有倡优奇变之乐,而况县官乎?——《盐铁论·崇礼》

这两处的“家人”,都是“平民百姓”的意思。在《儒林外史》中也有很多 “家人”一词的出现。如:次早打发几个家人、小斯,满城去报丧。(引自“第六回 乡绅发病闹船家 寡妇含冤控大伯”,也就是严监生死后的事情)。辨析清“家人”的意思对准确理解文本有着重要作用。

如果从古今异义的角度再看,《儒林外史》成书于乾隆年间。其中的“家人”意思也可参考相同时代的《红楼梦》。比较典型的用法有如:
  贾珍道:“你瞧瞧,我这里没热,他倒凉快去了!”喝命家人啐他。那小厮们都知道贾珍素日的性子,违拗不得,就有个小厮上来向贾蓉脸上啐了一口。(《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多情女情重愈斟情)

文中贾珍命令“家人”,就有个“小厮”上来。明显小厮是家人中的一种。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家人”有两种解释。一家的人:~团聚。旧时指仆人。显然这里的“家人”的意思应当选后者,是“仆人”的意思。结合《儒林外史》上下文的理解,课文中的“家人”是仆人的一种,但是这些仆人很特殊。

纠正了这个偏差后,再读原文,就有了些新的发现、新理解。

三、二根手指是给谁看的
“家人”不是现代理解的“家里的人”。
课文中“家人”也不会是《红楼梦》里的小厮,而是特殊点明了是“管庄的家人”。按上下文去理解,这些“家人”应当平时住在乡下的“庄里”,负责管理工作。那么,为什么会在严监生临死前把这些人叫到一起呢?如果套用现代公司制度来理解,这些人就是大公司驻外机构里的负责人。这些“家人”名份不高,但是职责非常重要,是严监生万贯家财的直接管理者。所以在他死前的重要的时刻要从庄里回来,听到“家长”的临终遗嘱。
严监生的家产多,管庄的家人也多。所以“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这“挤了一屋的人”都有谁呢?文本中直接提到有:二个侄子、奶妈抱着哥子、姨娘赵氏。除了这四、五个人外,最多的就应当是这些“管庄的家人”。挤了一屋子,应当人数不少了。
如果进一步思考,严监生“二根手指,三次摇头”的临终表演,到底是给谁看的呢?
如果严监生的这二根手指仅是面对侄子、哥子、赵氏等人,那很难解释其中矛盾。严监生可为了哥哥而对衙役们使上百钱,也可给舅爷打点百两银子,还可在妻子病重使人参等贵重药物……。在临死前却对一茎灯草斤斤计较,颇有一种丢了西瓜去捡芝麻的矛盾。如果这是二根手指面对这些管庄的家人,其中的矛盾应会一下子豁然开朗。严监生的确有家财万贯,这些财产是节约到吝啬的程度而积累下来的,是通过这些负责管理庄子的“家人”达到的。对家人、对庄子,严监生应当是一贯的吝啬。既使是晚上有“一屋子的人”,即使是到了临终的嘱托,多一根灯草也不成。可以想象,类似的事情在平时也会更多。所以临死前,也需要把吝啬的“理念”贯彻到每一个”管庄的家人“的心里。
”二茎灯草“文中的“家人”不是可有可无的背景板,而是故事中重要的一个要素。严监生对着自己的亲戚们可舍得花钱,但对于“家人”们充满着极端的“吝啬”。这时再看教材中配图,真是有些偏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