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看看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
故事看情节;情节看悬念。要把平淡的事情写的悬念丛生,故事写的曲折动人,是一般人不能及的。恰本文章从主线到副线,再到结语都是很有意思的,蛮是大家风范。
故事的线索是: 姜氏爱段,不喜庄公→为段请京→祭仲提醒→公子吕、子封警示→段反叛→公伐京、鄢→段出逃→置姜氏地下:[颖考叔→遗肉敬母→公之忧→主意]
:入隧见母→母子如初→结语:点评
故事还可以看语言,全文677字,竟有主副线、明暗线;通过语言、行为等写出了庄公、姜氏、段、仲、吕、封、
颖考叔等7人,人各具特色,平均每人不足百字。故事一波三折,近白描但事情清晰。可见作者之笔力。
--------------------------------------------------------------------------
其二层:对比阅读。
《郑伯克段与鄢》是《春秋左氏传》中的名篇,同名称的文在《古文观止》中有两篇。另一篇是
秦《谷梁传》(作者:谷梁赤)。如果再查,还有一篇《公羊传》()里面的。
《榖梁传》: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之云尔,甚之也。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公羊传》: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段者何?郑伯之弟也。何以不称弟?当国也。其地何?当国也。齐人杀无知,何以不地?在内也。在内,虽当国,不地也。不当国,虽在外,亦不地也。
细品,可以看到选到《古文观止》中还真是有缘由的。
----------------------------------------------------------------------------
其三层:春秋笔法。
中国文化很典型的就是不愿意正面说话。如同园林,大门迎面即山石,须移步曲折后才
能见风景。本篇以春秋笔法为最。 当年在这个问题上也猜了不少,然后一点点地筛选。问题逐步如下。
风格:此为先秦文,与同在《古文观止》中的明文有何风格上的不同?
故事:如无颖考叔一节,则故事有意思否?对于我们行文来说有何借鉴?
阅读:从哪些思维维度进行阅读?
……
提及以上所有问题后,张金利师傅均说读书不细,要求再读。到最后终于忍不住提示,仔细看看“遂为母子如初”。
“如初”,“初”是什么状态? 顿时豁然开朗,读书需要反复体查,写作则需要匠心独具。
若干年后再读,明白了历史故事需要在历史背景中去体会,在“倡孝为先”的社会中,“大隧之内,其乐融
融”是有原因的,姜氏的“大隧之外,其乐泄泄”也是有深意的。作者时代也强调孝文化,为尊者隐的春秋笔法,造成此文常品常新。保持自己的见解、倾向与态度,同时不违背传统与习俗,用曲笔,歪点评,文史的写作
态策略与度。在中国文化中许多文中可以得到印证,甚至世界文艺中也有体现。
这个也造成了再读小学课文 的想法。小学文章短且各有道理,可以考虑整单元地解读一下。如果见解不足,可以考虑各开若干单元题目,以后不断补充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