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郎的教训

武则天执政时期,有个正四品的令史,叫张衡。经组织部门考核,张衡这个人无论工作能力,还是道德情操,都必较过硬。因此,组织部门向武则天推荐,准备提拔他为正三品干部。
由于张衡是个好干部,所以他每天上朝都是早来晚走的,甚至经常连早饭也来不及吃。这一天早朝结束,还饿着肚子的张衡急三火四地往家赶。途中,恰巧遇到了一个卖蒸饼的地摊,饥渴难耐的他便买了个蒸饼吃。但万万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一上朝,武则天就当即宣布:不但取消张衡的晋升资格,还决定把他流放外地。
为什么?对于武则天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不但我们一脸懵逼,当事人张衡同样也是一脸懵逼。但实际上,武则天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全都由于张衡在地摊上买的那个蒸饼。原来,张衡在地摊上买蒸饼吃的时候,恰巧被一个御史发现了。御史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武则天,武则天这才决定严肃惩处张衡。
蒸饼是个什么东东?蒸饼,和后来的武大郎摆摊挑担卖的炊饼一样,就是我们现在常吃的馒头。那为什么唐朝叫蒸饼而且宋朝叫炊饼呢?因为宋朝人要避宋仁宗赵祯的讳(咱也不知道避的哪门子讳)。当然了,到底是叫蒸饼还是叫炊饼还是叫馒头,都是无所谓的事。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唐朝的张衡在地摊上买个蒸饼就被流放,而宋朝的武大郎却可以大摇大摆地摆摊挑担卖炊饼呢?
要搞清这个问题,咱们首先就得搞清地摊的发展史。
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商业史,就是从地摊开始的。远古的人类想卖点什么东西,就把这东西摆在井边上。“市井市井”,就是打这来的。从此,摆地摊与逛地摊,就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市井生活”。直到如今,武侠小说作家古龙还说:“一个人如果走投无路,心一窄想寻短见,就放他去菜市场。”是的,地摊的烟火气、吆喝声,是最能抚慰人心的。世间没有什么事是逛一次地摊解决不了的。
但是,在唐朝以前,尤其是唐朝,什么人可以摆地摊,什么地方可以摆地摊,什么时候可以摆地摊,地摊上卖什么东西,政府都是有严格限制的。唐代实行的是严格的坊市制度。坊,就是居民区;市,才是地摊区。对于地摊,唐朝政府不但有严格的地点限制,而且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实行的是严格的宵禁制度,只有元宵节才驰禁三日。不但不是什么人都能摆地摊卖东西,,而且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随随便便地在地摊上买东西。张衡只所以买个蒸饼就被流放,不是因为他买了蒸饼,而是因为他在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时间买了蒸饼。
那么,武大郎为什么可以大摇大摆地摆摊挑担卖炊饼?那是因为,从宋朝起,政府全面放开了地摊经济。武大郎,只是千千万万个地摊从业大军中的一员而已。
宋朝立国不久,就打破了实行已久的坊市制度和宵禁制度。宋太祖就曾专门下令开封府:“京都夜市至三鼓而来,不得禁止。”到宋真宗时期,官府彻底放开了对地摊的管控。商贩觉得哪里位置好,就可以在哪里摆摊。宋朝同时也取消了宵禁制度,二十四小时都可以摆摊,只要缴纳了摊位费。至此,一个全日制的中国,才正式诞生。
但是,宋朝的城市管理者同样遭遇了与今天相同的问题:占道经营,以及影响市容与交通等问题。为此,政府专门设立了类似于今天城管局的部门:“街道司”。但宋朝的“街道司”与前一阵子的城管局不同,他们的职责不是整天踢摊子,砸场子,而是负责维持城市的卫生、整修和日常秩序。他们也曾在街道两旁的适当位置竖立“表木”,以此做为侵街占道的红线。《清明上河图》中,虹桥两头就立有四根“表木”。小商贩的摊位,都在“表木”的连线之内,中间留出通行的过道。
但实际情况却是,虽然政府立了“表木”,但违反规划的人却总是大有人在。对此,宋朝的各级领导干部,甚至皇帝,都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甚至,两只眼睛都闭上。
宋太宗雍熙三年,赵光义想扩修一下宫城,便召开专题会议讨论此事。大家讨论来讨论去,最终决定应该征求一下周边地摊摊主们的意见。因为扩修宫城,势必会影响到周边地摊的生意。于是,朝廷派刘延翰去做调研。刘延翰乔装打扮,与摊主们就扩修宫城的事进行试探。结果,“居民多不欲徙。”宋太宗听到这个意见后,也就打消了扩修宫城的念头。
康定年间,宋仁宗巡幸出游。由于汴梁城的街道上都是大大小小的地摊,马车只好勉强地单向通行。见此情景,手下人二话不说,开始吆五喝六地驱逐摊贩,给皇帝清道。但是,手下人的这一行为,马上被宋仁宗厉声喝止。小贩们,也仍然若无其事地继续摆他们的摊。
正是在皇帝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提倡和支持下,宋朝的地摊经济达到了历朝历代所不可比拟的兴旺程度。政府不但鼓励百姓摆地摊,同时还采取了免除徭役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摆地摊,逛地摊,成了一种时尚。连宋朝第一女网红李清照,也经常和丈夫赵明诚一起,闲着没事就去大相国寺逛地摊。
地摊,不但使宋朝的城市经济生机勃勃,也让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据说,汴梁城夜市的一个摊贩,一晚上就能赚到500文钱以上。运气好的时候,甚至能赚到上千文。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回《卖油郎独占花魁》中,讲到南宋临安的卖油小贩秦重,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靠卖油就把三两银子的本钱变成了十六两。洪迈的《夷坚志》也说:“吴十郎者,新安人。淳熙初,避荒,挈家渡江,居于舒州宿松县。初以织草履自给,渐至变油,才数岁,殆且巨万。”
洪迈说的吴十郎的事迹我们不太清楚。但武大郎的故事,我们却清楚得很。
武大郎就是个摆摊挑担卖炊饼的小贩。但他既没有被税务部门征收重税,也没被城管部门踢摊子。在宋朝地摊经济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他的收入水平也是相当可观的。他平时酒肉不愁,日子过得平静悠然。甚至,住的还是临街的二层小楼。西方有位学者说“宋朝一个卖饼的收入都赶上欧洲不少国家的国王了。”武大郎当然不一定比欧洲的国王富有。但人家已经跑步进入小康生活,却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通过地摊经济富裕起来了的武大郎,却犯了几个致命的错误,并最终因此而惨遭横祸。武大郎是不幸的,我们深表同情。但在深表同情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吸取他的教训。
教训一,不要什么锅都接。潘金莲本是张大户的“行货”,也是张大户甩的锅。人家张大户是什么人?人家潘金莲是什么锅?你武大郎连张大户甩的这口潘金莲大锅都敢接,是不是没病找病?
教训二,不管多富有,不露是高手。武大郎靠摆摊挑担卖炊饼挣了几个钱,就迫不及待地住上了临街的二层小楼。假如你武大郎住在低调点的居民小区里,潘金莲的杆子能打到西门庆的头吗?打不到西门庆的头,他们二人能勾搭成奸吗?他们二人不能勾搭成奸,你武大郎能死吗?有俩臭钱就想改善住房条件,是不是找死?
教训三,朋友圈的质量决定人生的高度。你看人家西门庆的朋友圈都是些什么人?应伯爵、谢希大、花子虚……而你武大郎的朋友圈都是些什么人?无非也就是郓哥儿那样摆摊卖梨的人。没有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朋友圈也就罢了,武大郎这还指望郓哥儿这样的朋友去砸人家西门庆的场子,是不是太自不量力?
乾隆朝有个叫杭世骏的大臣,因为他总是不会说所谓“正能量”的话,被乾隆爷削职为民并遣返回老家杭州。乾隆南巡到杭州后,见到了杭世骏。乾隆语重心长地问杭世骏:“你靠什么生活呀?”杭世骏回答:“臣开旧货摊。”乾隆又问:“什么叫开旧货摊?”杭世骏回答:“就是把买来的废铜烂铁摆在地摊上卖掉。”乾隆觉得这事挺好玩,就手书“买卖废铜烂铁”六个大字,赐给杭世骏。末了,乾隆又非常友好地问了杭世骏最后一个问题:“你何以老而不死?”杭世骏“忠心耿耿"地回答道:“臣尚要歌咏太平。”
同样是练摊的,人家杭世骏是边摆摊边要“歌咏太平”。而你武大郎,整天想的就是如何让自己的婆娘太平。这样的差距,可就不仅是天壤之别了。同时,这一点,也是武大郎留给我们的最深刻的教训。
所以,我必须善意地提醒那些办了地摊经营许可证的人,摆地摊可以,但摆地摊决不能忘了“歌咏太平"。否则,武大郎的遭遇可是挺吓人的。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摆地摊,千万别忘了“歌咏太平”。只有如此,你的地摊和你的人,才能“老而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