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英雄谱

每到洪水肆虐的季节,总会产生许多令人钦佩的抗洪英雄。但是,这些抗洪英雄当中,许多人都是小人物。所以,随着洪水的退去,他们也会被历史的洪流卷走,最终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比如,你可能知道黄金宝,也可能知道黄金荣,甚至还知道黄金叶,但你未必知道黄金龙(知道也是重名)。对了,这位黄金龙,就是古代一位小人物,同时也是一位抗洪英雄。
“一条大河波浪宽”,黄金龙的家“就在岸上住”。这条大河叫黄河,在万恶的旧社会,黄河决口那是司空见惯的事。明朝嘉靖年间,黄河又决口了。住在黄河岸边的黄金龙,这一年十二岁。为了抗洪抢险,朝廷征召黄金龙重病缠身的父亲去做河工。面对肆虐的洪水和体弱多病的父亲,十二岁的黄金龙的脑海里,顿时“唰唰唰”地闪现出了一系列英雄人物的形象,尤其是花木兰的光辉形象。黄金龙想,既然花木兰可以替父从军,我为什么不能代父抗洪?于是,黄金龙就代替父亲,成了抗洪抢险大军中的一员。
黄金龙二十岁那年,连日暴雨,黄河再次决口。黄金龙,也再次成为抗洪抢险大军中的一员。刚到抗洪一线,黄金龙就发现一段堤坝上出现了泉涌,堤坝也被撕开了一条裂缝。紧急关头,黄金龙赶紧鸣锣报警。河工们虽然陆续赶来,但由于水流太急,泉涌面积越来越大。若不及时堵塞,很快就有溃坝的危险。在这紧要关头,黄金龙的脑海里再一次“唰唰唰”地闪现出了无数英雄人物的形象。于是,他纵身一跃,奋不顾身地跳进豁口,指挥河工们往他身上倾倒沙石。经过两个时辰的奋斗,豁口被堵住了。但黄金龙同志,却壮烈牺牲。
可以说,古往今来,像黄金龙这样的抗洪英雄,一定是数不胜数。但被人们铭记在心的,也一定是凤毛麟角。其理由,就是因为他们是小人物。
是的,历史是记载大人物们的光辉事迹的(当然,也记载大人物们的缺德事)。所以,一旦大人物们和抗洪抢险搭上了边儿,那就会被不厌其烦地讴歌。抗洪抢险,也就往往成为为这些大人物们锦上添花的好肥料。
因为反对唐宪宗迎佛骨入大内,韩愈被贬到潮州做刺史去了。该着韩愈建功立业。他刚到任上,就赶上潮州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洪水。韩愈不顾旅途劳顿,立即奔赴抗洪抢险第一线。领导的眼睛往往都是雪亮的。很快,韩愈发现,洪水是从北面的山上汹涌而来的。于是,韩愈骑上马,在城北被洪水淹没的山坡上,来来回回地做着记号,并吩咐随从们,在他做了记号的地方插上竹竿,标明堤线,然后命令大家按竹竿的堤线筑堤。很快,大堤筑成了,洪水堵住了,潮州再也没有水患了。潮州人民为了纪念他,就把这座山改名叫做“竹竿山”。而这座“竹竿山”,也成了潮州“一片江山尽姓韩”的地标之一。
还有,我们都知道民族英雄林则徐。岂不知,林则徐在成为民族英雄以前,首先是“抗洪英雄”。
道光四年,淮阴高家堰十三堡决口,洪泽湖的大水汹涌而出,多座城市被淹。城市淹了也就淹了,不影响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但由于洪泽湖连着淮河,而淮河又是漕运的重要通道,漕运又关系到朝廷的命脉,所以道光皇帝就不能不和灾区人民心连心了。他撤掉了抗洪不力的河南总督张文浩,任命正在家守丧的林则徐接任,诏令他即日起迅速赶到抗洪抢险第一线。接到命令后,林则徐二话不说,身着素服,不穿顶戴,立刻北上赴命。
一到前线,林则徐便行走若干里,历时十余天,“与僚佐孜孜讲画,毫无倦容”,“昧爽视事,夜过半方息”。通过亲自查堪,林则徐终于对抗击洪水有了一套成竹在胸的方案。在他的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之下,很快取得了抗洪抢险的伟大胜利。当然,林则徐做事还是很低调的,甚至在取得了抗洪抢险的伟大胜利以后,很多河工还不知道他是一个正三品大员。
做为小人物,往往是“生的不伟大,死了才光荣”的。但什么事都有个例外。也有人通过抗洪抢险,一下子从小人物迅速逆袭成为大人物的。
公元654年盛夏的一个晚上,唐高宗李治带着还是昭仪的武媚娘,到帝都长安郊区西天台山的九成宫避暑。当晚,夜深人静,花好月圆,唐高宗和他的武媚娘徜徉在甜美的爱河中。杜甫说:“好雨知时节”。但偏偏在此时,一场不“知时节”的暴雨,突然不期而至。转瞬之间,暴雨形成的巨大的地表径流,顷刻间变成了一场山洪,“水涨暴溢”,并很快冲垮了九成宫的玄武门。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滔滔洪水,负责安全保卫的军士们,一个个惊慌失措,纷纷变成了“x跑跑”。正在这紧要关头,一名军官站了出来。他一边大声训斥着“x跑跑”们,一边冒着被山洪冲走的危险,凭借他敏捷的身手,爬上九成宫大门的横木,急头白脸地大声呼叫。唐高宗和武媚娘这才知道大祸临头,赶紧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就在唐高宗和武媚娘转移出去的那一刻,“俄而水入寝殿”,大水也冲进了他们的“龙王庙”。
转危为安后,惊魂未定的唐高宗拉着这位军官的手,语重心长地说:“赖得卿呼,方免沦溺,始知有忠臣也。”从此,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军官,便开始了他征服九姓突厥、三箭定江山等一系列辉煌历程。他的光辉事迹,直到今天,也是说书人的好素材和老百姓茶余饭后的好谈资。
这位军官的名字叫:薛仁贵。
多年以后,薛仁贵被贬。一天,被老婆打了替班的唐高宗闲得蛋疼,突然想起来了那个抗洪英雄薛仁贵。于是他唠唠咕咕地说道:“在当年那场洪水中,若是没有抗洪英雄薛仁贵,我现在就不是大智若愚了,而是大致像条鱼了。”于是,薛仁贵很快又被重新起用。
当然,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做为抗洪英雄,他们永远都是值得我们景仰、纪念和赞美的。但在中国这本厚厚的抗洪英雄谱中,份量最重的,一定首推那位叫做大禹的前辈。
面对滔滔洪水,大禹吸取前辈的教训,采取因势利导,疏堵结合,首重于疏的方法,凭着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式的工作作风,不但完成了抗洪大业,更完成了从抗洪英雄到一代帝王的华丽转身。
做为抗洪英雄,大禹居功至伟。但却偏偏有人不服气,总是坚定认为自己的功劳比大禹还大。比如战国时期的白圭。
白圭曾经做过魏国的相国,同时也是一位抗洪英雄,并常常为此自鸣得意。有一次,白圭与孟子谈起了抗洪抢险的事,便自吹自擂道:“孟老师,你说我抗洪抢险的方法是不是比大禹还厉害?”
孟子一听,马上把他批了个体无完肤。孟子说:“你可拉倒吧。人家大禹抗洪,是把四海当做水沟,顺着水性疏导,先把洪水引入河道,最后流向四海,使人们彻底免除了洪水的危害,于己有利,与人无害。而你呢,只知道修筑堤坝,填补漏洞,加高堤坝的高度。你这样做,自己的地盘是保住了,但是洪水却流向邻国去了。你抗洪的办法,就是把邻国当做大水沟,只顾自己,危害他人。你不是什么抗洪英雄,而是一个缺德带冒烟的反动派。”
孟子不愧是孟子。他批评的是白圭,但一不小心却泄露了怎样成为抗洪英雄、成为什么样的抗洪英雄的小秘密。按照孟子的说法,只有那些对洪水善于疏导的人,如大禹,才能成为抗洪的大英雄,也才能成为历史的大人物。相反,面对滔滔洪水,只知填空补漏修大坝的人,如白圭,虽然也是抗洪英雄,但不可能成为大英雄,也不可能成为彪炳史册的大人物,即使你自己可能觉得自己是个大人物。
但是,人类面对的,并不总是滔滔洪水,更有滔滔民意。同理,面对滔滔民意,是疏,还是堵,同样也是衡量是不是大英雄、是不是大人物的重要标尺。在滔滔民意面前,疏,就是母鹰叼幼鹰摔崖,幼鹰得到的是广阔的蓝天和自由翱翔的勇气;而堵,则必然如猛虎困于搋,看起来安静顺从,实际上却时刻为害成患。
总之,不管是面对滔滔洪水还是滔滔民意,我们既不可以麻木不仁,也不可以只知堵不知疏;既不可以像白圭那样自鸣得意,不管他人怨声载道,更不能像路易十五那样,信奉的是“我死以后,哪怕洪水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