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元朝不识数?

原来的蒙古人没文化,但一不小心,没文化的蒙古人灭了很有文化的宋朝,建立了元朝。从此,“崖山之后无中华”了。虽然建立了元朝的蒙古人没文化,但不代表元朝人不识数。相反,元朝人,包括元朝的统治者蒙古人,不但识数,而且相当地识数。
首先,元朝是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高峰期。朱世杰、李冶、王恂、郭守敬是杰出的数学家;《测圆海镜》、《益古演段》、《四元玉鉴》是著名的数学著作;其中《丁巨算法》、《详明算法》、《算法全能解》、《适帘细草》、《锦囊启源》等流传至今;天元术、四元术、垛积术、招差术、弧失割圆术、球面三角法、筹算等等,都是重要的数学成就。
其次,元朝人不但识数,而且识大数,尤其是在钱和物的方面。比如,自世祖至元元年到文宗天历年,70年的时间,商税增加了10倍,盐课增加了20倍,而茶课增加了240倍。再比如,忽必烈时期,两个月时间内,中统钞发行量就翻了10倍。又再比如,从至元元年到至元六年,短短时间七年不到,大都的物价至少上涨了六七十倍。又又再比如,有一个叫杨琏真迦的人,被朝廷任命为“江南释教都总统”。这位“杨总统”是靠数字说话的实干家,很快就公布了第一期统计报告:“攘夺盗取财物共计金一千七百两,银六千八百两,玉带、玉器大小百十有一,杂宝贝五十有二,大珠五十两,钞一十一万六千二百锭,田二万三千亩,掘坟一百一十一处。”
虽然好一阵子忙活,但元朝人,特别是元朝廷,却越忙越没钱。比如,至正二十九年国家财政收入是2978300余锭,支出3638500余锭,亏空66万锭。到了至顺二年,就已经亏空239万锭了。那么,钱呢?废话,花了呗。花哪去了呢?文宗时中书省的大臣们是这样说的:“近岁帑禀虚空,其费有五,曰赏赐,曰做佛事,曰创置衙门,曰滥冒支请,曰续增卫士鹰坊。”说得比较实事求是。
元朝的皇帝和上层贵族们是很讲究情义的。在他们的理念中,帝国是所有兄弟姐妹们的共同财产,皇帝有的东西我们也要有。因此,亲戚朋友们没钱花就敢向皇帝要,而皇帝也不客气,也真敢给。元武帝海山即位仅四个月,中书省就向他提交了一份报告。报告中说:咱们厉害国现在一年收入四百万锭白银,其中每年维持中央政府正常运转至少需要二百八十万锭。但您老人家上台才四个月,就赏赐出去了四百二十万锭,还有牛逼吹出去了但还没兑现的一百万锭应付帐款。但蒙元的皇帝们不信这套邪,一如既往地滥赏如初,而且谁反对就灭了谁。不但反对赏赐的忽必烈的理财大师桑哥被杀了,甚至不够意思不讲义气不给赏赐的皇帝硕德八剌,也被杀了。
元朝十分注重宗教事业的发展,所以蕃僧们很受尊崇。这种尊崇可不是简单的荣誉称号,而是既有权,又有钱。比如大都的一座寺庙,就拥有水田近三万倾,旱田三万五千倾,占有山林湖泊鱼荡竹场等二十九处。真可谓“国家财赋,半入西蕃”。
但是,元朝廷也不是处处都大方,花钱上也不是啥事都是大手笔。云南一个地方准备建一所学校,朝廷听说后十分高兴。本着“少年强则国强”的理念,在“穷啥不能穷教育”的方针指导下,领导们经过认真研究,痛下杀手地批了建校用地五倾。地是少了点,但当地人还是挺高兴,毕竟学校还是建起来了嘛。但当地人高兴的太早了,因为没过几年,这区区五倾地还是叫当地一所叫做大德寺的寺庙很缺德地给侵夺而去。
再其次,元朝人不但识大数,也识小数。元朝人喜欢把人分成等级,但元朝人等级不像现在这么麻烦,从什么级到什么级的。按品种分,元朝的人就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按职业分,也无非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简单明了,言简意赅,且朗朗上口。
元朝人是喜欢造大钱、花大钱、捞大钱的,但他们对小钱也十分在行。忽必烈统治初年发行的钱叫中统钞,基本面值为两贯。但不知什么原因,这钱花着花着却越来越小了。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五十文、三十文、二十文、十文,最后,竟然变成了五厘、三厘面值的钱。开创了世界货币史的新纪元。
最后,元朝人不但识数,而且十分重视数字文化,还时不时地推出自己的吉祥数字,就像现代人推崇“8”那个样子。
当然,对吉祥数字的推崇并不是元朝人的专利,而是人类的共同爱好。比如,两河、希腊、西方文化特别推崇“七”和“十二”,《旧约》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七”,俨然一个圣数。希波克拉底甚至宣称:“本世界的所有事物都必定要以七这个数字为基础。”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五,九,都是充满玄机的数。“五”,是“阴阳交午”之数,“五湖四海”、“三山五岳”的习语至今流布,“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代表着一种理想化的模式,“太极运三辰五星于上,而元气运三统五行于下。其于人、皇极统三德五事。”而“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故天有九星,以正机衡;地有九州,以成万邦;人有九窍,以通精明。”
元朝人的数字文化自然有元朝人的特色。元朝的蒙古统治者很自信,所以他们对汉人持有武器那是严惩不贷的。元《刑法制》载:“诸都邑小民,造弹弓及执着,杖七十七,没家财之半……诸私藏甲全副者,处死,不成副者,杖七十七,徒三年;四件以上,杖七十七,徒二年;不堪使用者,杖五十七。弓箭私有十副者,处死;五副以上,杖九十七,徒三年;四副以下,杖九十七,徒二年;不成副者,笞五十七。”
请注意,对犯人的处罚,不管是杖还是笞,尾数都是“七”。为什么呢?这是出于忽必烈的仁慈,意思就是说天饶你一下,地饶你一下,朕饶你一下。你看,元朝的数字文化,充满着人文关怀。
元朝人的数字文化建设,还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乡里制度,一直是中国传统的统治和治理手段,且都有一个颇有渊源的名字。但元朝人认为这有“崇洋媚外”之嫌,得改。于是,把乡改为都,把里改为图,把原来的名字废了,直接用数字代替。于是,元朝的乡村,便都是“十三都五图”这样的称呼。幸亏元朝没有快递小哥,否则一定一脸懵逼。
中国人历来把起名字当做一件大事。但在元朝人认为,这同样没有文化。老百姓的名字,也得用数字代替。怎么个代替法呢?很简单:或者根据孩子父母年龄相加的数字得来,或者根据孩子出生日期得来。比如,孩子出生时父亲25岁,母亲23岁,父母年龄相加48岁,那好,这孩子就叫四八。又比如,孩子是初一那天出生的,宝贝的名字就叫初一吧。于是,元朝就诞生了一个叫朱百六的人。朱百六生了个朱四九,朱四九生了个朱初一,朱初一生了个朱五四,朱五四生了个朱重八。结果,就是这个朱重八,把元朝打进了十八层地狱。
所以说,元朝人虽然文化水平差了点,但人家识数。不但识数,而且简直就是一个数学王国,既有自己的数字文化,又有自己的吉祥数字。但是,这一数学王国最后还是被一个名字都是数字的人给灭了。这,是不是就是元朝的定数?
元朝人的吉祥数字没能保佑元朝,相反,却把自己送进了地狱。但直到如今,芸芸众生还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累世雷同的数字模型,玩弄着自欺欺人的数字游戏。这,不是真不识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