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礼教与性情

(2019-05-23 15:41:32)

礼教与性情

《礼记-曲礼》孔疏云:“礼者,所以辩尊卑,别等级,使上不逼下,下不僭上。故云礼不愈节,度也。”《礼记-哀公问》又云:“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辩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而把礼发展到自成体统的人,当然是孔子。尊礼、讲礼、把礼推崇为“王道”的孔子,也当然是尊礼守礼的模范。所以,一提到孔子,我们自然会想到,他一定是一位道貌岸然、正襟危坐、正容亢色、不苟言笑的小老头。因为他主张的就是“礼不愈节”。

但是,主张“礼不愈节”的孔子,却也时常“愈”了“节”。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中这段话,说的是颜渊死了,孔子哭的很厉害。他的门人弟子们看到老师哭成这样,就对老师说:老师您哭成这样,已经失礼了。孔子却反驳说:“我哭得过头了吗?不为这样的人哭过了头,还要为谁呢?”

子路死了,使者来告。孔子听说后,慌慌张张地跑到院子里接见了使者。听到了确切的消息后,还没回到屋里,就在院子里嚎啕大哭起来。任凭弟子们如何劝说,他仍然大放悲声。好不容易心情稍许平静下来,他才回到屋里向使者打探子路被杀的详细细节。听说子路被人砍成了肉酱,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孔子,从此再不也不吃肉酱了。子路被杀的消息传出后,很多人都来慰问。每当这时,做为长辈的孔子,都要对这些晚辈后生一一“拜之”。

礼教与性情

年纪轻轻就以知礼而闻名,又以一生精力习礼、教礼、实践礼的孔子,却接二连三地在弟子门人面前违礼,难道孔子是说一套做一套的伪君子?当然不是。孔子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但任何礼教,也掩盖不了孔子对弟子们的深情厚意,掩盖不了孔子内心深处的真性情。

孔孟之后,南宋的朱熹成为最重要的儒学集大成者,世尊为朱子。他是唯一一个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人,位列大成殷十二哲者之一。他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来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他的理论体系庞杂深奥,尤其是那句“存天理,灭人欲”,更是影响了中国上千年。但是,就是这样的道德楷模、礼教典范,却也绯闻频出,差评不断。

礼教与性情

礼教与性情

这一年,监察御使沈继祖弹劾朱熹,并列举了他“不敬于忠”、“不忠于国”、“玩侮朝廷”、“为害风教”等十大罪状。其中还包括“私故人财”、“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家妇不夫而孕”等有伤风化的道德品质问题。意思是说,朱熹这家伙满嘴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他见利忘义,贪占朋友的钱财。他勾引尼姑,而且一勾就是两个,做他的宠妾。而且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上班的时候还带着两个尼姑一同前往。朱熹的儿子死了,但守寡的儿媳妇儿却怀了孕。肇事者,竟然是这个“扒灰”的老公公。

除此之外,朱熹最被人诟病的,当属“严蕊事件”。

1181年,朱熹出任浙东常平使,但他与台州知府唐仲友素来不睦。于是,朱老夫子便开始着手搜罗唐仲友的违法犯罪材料,试图搬倒他。材料凑齐后,朱熹连上六疏弹劾,其中就有唐仲友与营妓严蕊之间的风化之罪。所谓营妓,就是指只卖艺不卖身、只坐台不上床的官办妓女。朱熹一口咬定唐仲友和严蕊有染,但证据不足。于是,朱熹下令让黄岩通判把严蕊抓起来,关押在台州和绍兴,严刑拷打,逼其招供。在被关押的两个多月时间里,严蕊“一再受杖,委顿几死”。但任凭拷打,严蕊自始至终不承认与唐仲友上床,只是相互饮酒唱和而已。

礼教与性情

幸运的是,不久朱熹调离了浙江,由岳飞的儿子岳霖接任,严蕊这才被放了出来。临出狱前,多才多艺又百感交集的严蕊写了一首《卜算子》:“不是爱风尘,似被前身误。花开花落自有时,总有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一首绝妙好词,引来一片赞叹。但意犹未尽的朱熹却又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马上报告皇上,说唐仲友犯了欺君之罪,因为这首词根本不是严蕊写的,而是由唐仲友代笔。幸亏宋孝宗是个厚道人,说了句“此秀才斗闲气耳”,这才不了了之。

有人说,朱熹是圣人,这些事儿都是政敌们对他的污蔑不实之词。奇怪的是,面对这些所谓的“污蔑不实”之词,朱熹本人从没争辩过、反驳过。而我,也宁愿相信朱熹的这些事儿是真的。不错,孔子、朱熹都是圣人。但对于伟大的圣人来说,身上有些污点,反倒让人觉得更加可信、更加真实、更加可爱,也更加具有人性。因为人,包括圣人,不但要守礼教,还要有性情。

1919111日,吴虞在《新青年》杂志第6卷第6号发表了《吃人的礼教》一文。他说:“我们如今应该明白了!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呀!”但是,吴虞错了。礼教本身不“吃人”。台湾学者杨照说:礼教“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节制人的自然欲望与冲动,让人离开动物本能,这样才能成其为人。孔子教育的最大宗,就是礼,而且他反复强调该教该学的,不是复杂繁琐的礼仪规条,而是彻底理解、掌握,进而内化礼的精神。”"没有人比孔子更明白这套道理,没有人比孔子更明白、更强调礼的节制作用了。”但是,面对爱徒的离世,孔子却不顾礼的约束,尽情地表露他不可抑制的悲伤。这,正是孔子真实性情的表达,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

所以,可以有真礼教,也可以有真性情;可以有假礼教,也可以有假性情;可以存天理,也可以不去人欲。这都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只有礼教,没了性情,存了天理,去了人欲。或者,整天一本正经地讲礼教,骨子里却人欲横流。这,才是真正的“天理不容”;这,才是真正“吃人”的勾当!


礼教与性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牛叉的刘叉
后一篇:清朝的鸭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